律动在幼儿园排队和变换队形练习中的运用策略
2022-02-18张蕾
张 蕾
(定西市安定区南苑幼儿园 甘肃 定西 743000)
律动是指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地运动。律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的舞动。律动一般可分为身体节奏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等。排队和变换队形练习,是指全体幼儿按照统一的口令,站成一定的队形,做相对协同一致的队列动作。[1]
进行排队和变换队形的练习是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之一,能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以及迅速、整齐、统一行事的良好习惯。排队和变换队形练习可以促进和培养儿童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儿童的注意力与空间定向能力,培养儿童集体动作协调性和组织纪律性。[2]在排队与队列练习中运用律动,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抒发幼儿情感,发展幼儿健全身心,同时也提高活动效率。
基于以上认知,下面对律动在幼儿园排队和变换队形练习中的运用问题做具体分析。
1.幼儿园排队和变换队形现状
目前部分幼儿园教师不是十分重视对幼儿排队与变换队形的练习,在整理队形或组织活动时,许多幼儿不听教师要求,吵吵闹闹,乱蹦乱跳,教师不得不多次停下来重复喊口令,重新组织幼儿排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活动进程,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幼儿受伤。另外,由于在每次组织排队或进行队列变换练习时,教师都是只喊口令,没有其它新奇的方法,所以幼儿也渐渐变得不耐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注意力转移,活动质量大大下降。在此情况下,就有必要运用律动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高活动效果。[3]
2.律动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关系
研究与实践证明,律动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国内外许多学者深入研究了幼儿律动的适宜性,得出科学恰当的律动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幼儿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奥尔夫提出,儿童在七八岁以前的这个时期,对客观世界和自己身体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知觉的体验、经验获得。因此,在幼儿园的各种教学中(如体育教学、音乐教学)将知识与动作有机结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爱德华兹提出,幼儿的行为具有导向性,而律动能给予幼儿正确的导向。[4]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本能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本能,种本能无需培养与诱发,七、八岁以前的幼儿亦具备这种本能。
我国学者汪爱丽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具有好动的特点,几乎所有幼儿都喜欢随着音乐摇摆身体,摆动四肢,因此将音乐与教学有机结合,让律动带动幼儿动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还有学者提出,音乐与律动是幼儿的一种生活方式。有学者提出,学前阶段的幼儿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尚未发展起来,所以直观性很强的动作更易被幼儿认识、感知与理解,而大部分幼儿也都喜欢通过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5]
种种研究表明,律动与幼儿身心发展之间有很好的适宜性,科学合理的运用律动,能够促进幼儿动作、身体、心理以及思维发展,能提升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3.律动在幼儿园排队和变换队形练习中的运用策略
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幼儿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感与空间意识。然而经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幼儿的空间感与空间意识较差,具体表现为队列时不知道自己位置,不知道方向,在变换队形时思维容易混乱,记不清教师指定的位置等。因此,教师要运用律动来幼儿的空间感与空间意识,帮助幼儿更好地控制身体,发展思维与平衡感。下面对律动的运用策略做具体分析。
3.1 运用律动进行定点非移动训练
这种基于音乐让幼儿在固定位置上的律动也叫做非移动律动,非移动律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空间感与空间意识,为幼儿参与列队训练与变换队形做好准备。
在指导幼儿做非移动律动时,教师先组织幼儿围圈而坐,坐成一个半圆或整圆,然后教师给幼儿放相应的音乐,让幼儿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自由寻找一片空地,原地随乐律动。教师要向幼儿说明,在原地随乐律动的过程中,不能触碰到他人,也不能感干扰他人的运动,要记住自己所在位置,不让自己的脚步或身体远离这个位置,要控制自己,使自己在这个空间范围内自由律动。
研究与实践证明,这样的律动训练能够培养幼儿的空间感,让幼儿的自我空间感与他们空间感都得到发展。以往,幼儿缺少空间距离感,在排队时互相挤挤攘攘,不懂得固守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但是在这样的律动训练中,教师要求在律动的过程中不能触碰他人,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会刻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尽可能地控制自己不踏入他人的“领地”,即使在律动的过程中身体有所偏移,幼儿也会快速纠正过来。所以幼儿的空间辨认能力、空间知觉能力以及空间秩序感等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与锻炼。[6]
3.2 运用律动进行散点非移动训练
散点非移动训练简单来说就是让幼儿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寻找一片空地进行原地的随乐运动。在这项运动中,幼儿的活动范围有所拓宽,但仍然要有空间意识与空间距离感,要知道并牢记自己的位置。在组织幼儿开展该项训练时,教师先让幼儿分散开来,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给自己选择一个小空间,将该空间“认领”下来。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在什么位置,或自己所在位置周围有什么标志等。确保幼儿熟记自己的位置与律动空间。然后,教师为幼儿播放音乐,让幼儿在自己认领的空间范围内跟随音乐自由律动。在律动过程中,教师同样提醒幼儿不能触碰到他们,不能闯进别人的“领地”。散点非移动律动训练同样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空间辨别能力、空间知觉能力以及自我空间感与空间距离感、空间秩序感,让幼儿在列队时或变换队形时更快速、更准确地记住自己的位置。
3.3 运用律动进行队列非移动训练
在幼儿园排队和变换队形练习中,幼儿教师可借助律动引导幼儿开展直线非移动、单圈非移动、三圈非移动等几种形式的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幼儿的空间辨认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发展幼儿相关方面的思维与意识。具体如,在训练中,教师先组织幼儿围成一个圆圈,然后给幼儿播放音乐,让幼儿在原地随乐律动。在该类训练中,幼儿参与了集体,成为集体中的一份子,幼儿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动作,坚守自己的位置不让别人抢占同时也不让别人的律动受到影响。所以幼儿的集体意识、自我空间意识及与他人的空间距离感都会有所发展。
教师也可指导幼儿,让幼儿站成外大内小的两个同心圆,播放音乐让幼儿随乐运动。在这类训练中,幼儿需要感受更复杂的空间关系,同时也需处理更复杂的空间关系。幼儿需要在复杂的空间形态与肢体动作中保持自身思维的清晰,认清并牢记自己所在位置,在自由律动的同时不触碰他人,不破坏既与的空间位置关系。所以这类训练更能让幼儿的空间辨别能力、感知能力等得到锻炼。教师还可指导幼儿圈套圈的站成三个圆圈,然后让幼儿在自己的位置上跟随音乐律动,要求幼儿在律动过程中不触碰他人,牢记自己的位置不出现抢占他人位置的情况。
这种训练对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辨认能力、记忆能力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该训练将幼儿融入到集体的空间之中,使幼儿受着某种规则的约束与束缚,让幼儿不能随意破坏与他人的空间关系,不能随心所以变化位置等。所以在训练结束后,幼儿的规则感、空间秩序感等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在再次排队时就会自觉遵守规则,不会随意变化位置或打乱队形,会产生维护队形的意识与自觉维护队形的行为。[7]
3.4 运用律动进行移动式列队训练
移动强调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幼儿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身体重心随着这个移动行为而发生转移。移动是幼儿在排队以及变换队形时必须要做的一个动作,也是很多幼儿需要处理的一个难题。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在变换队形时就犯迷糊,辨不清空间位置,迟迟无法找到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最终使整个队列对打乱,队列秩序混乱不堪。针对此,幼儿教师就要在排队与变换队形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移动能力,培养幼儿在移动过程中的空间感。幼儿教师可运用律动组织幼儿进行散点移动、队列移动等形式的训练。如教师可给幼儿播放《欧拉拉》这一律动音乐,并要求幼儿在音乐的A段和自己的好朋友手拉手找个空地随意律动,在音乐的B段与自己周围的伙伴换位置随乐律动。要求幼儿在律动过程中不触碰他人,不影响他人。研究与实践证明,这类律动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自我空间感与集体空间感,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结语
通过调查与分析得出,目前在幼儿园排队与队形变换练习中,存在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教师方法单一,缺少对律动的运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幼儿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改变方法,在排队和变换队形练习中引进律动,让幼儿在铝锭的带动下积极练习,主动练习,让律动激发幼儿兴趣与活动,使幼儿在练习的过程中情绪高涨、步伐有力、动作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