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必要性分析
2022-02-18柳晓勇
柳晓勇
(白银市平川区育才小学 甘肃 白银 730913)
无论是从中考成绩提高让体育占比的政策看,或是从冬奥会成功举办来看,体育教育均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关注。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实施落地后,学生能得到更多强身健体的机会,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只在课堂上“读死书,死读书”。那么小学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启蒙阶段,如何培养、锻炼,如何科学正确指导,才是我们首当其冲的问题。
1.“双减”政策解析
随着近些年教育不断更迭,家长迫切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各大校外教育机构找准时机开始不断向社会贩卖“焦虑”,使社会、家庭、学生压力逐年递增,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202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严格落实“双减”制度,一减:校外培训机构;二减:校内学习负担。减的是家庭教育支出和精力负担以及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重在推行学生素质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提升学生抗压、抗挫折能力,提高学生情商、逆商发展,使学生回归自然,发挥自身探索发现精神[1]。
2.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坚持体育锻炼为小学生带来生理上的变化
2.1.1 对肌体影响
小学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骨质发育,增长身高;强化关节、韧带和肌肉发育,使力量增强、肌肉弹性增加;在整个儿童少年发育过程中,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肌肉在结构、形态和机能上均衡发展,减少脂肪堆积,形成端正体态,预防“小胖墩儿”。
2.1.2 对脏器影响
体育锻炼通常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来为身体传送营养物质,这样会使心跳较快、血液快速循环,长此以往可以锻炼学生的心肌强度和血管弹性;体育活动中,运动量增加人体对氧气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这就需要呼吸器官协同合作,随着体育锻炼不断坚持和增加,呼吸强度也会增加,这就锻炼了整个呼吸器官[2]。
2.1.3 消除疲劳,增加精力
研究证明:运动可以产生多巴胺;人体大脑中兴奋与抑郁交替进行,长期重复做一件事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疲劳怠懈、不爱思考等,这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此时需要时间补充体力和恢复精神,开展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和疲惫感,增加人体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排解压力,分泌大量快乐因子,排除废物,改善精气神[4]。
2.2 坚持体育锻炼为小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变化
2.2.1 情感变化
不难发现小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均有兴奋、愉快等情感表现。但体育活动也会出现竞争、失落和内疚等情绪,这些情感会随着体育锻炼持续和增加逐渐磨炼,增强学生抗压能力。
2.2.2 意志培养
体育活动需要学生不断调节情绪,克服身体和环境带来的阻碍,比如说小学生800米跑步、跳高、攀岩等。这些体育活动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克服生理懒惰、战胜恐惧心理。在一次次困难面前,不断沉淀自我,坚持不懈,磨练意志,培养团结互助的体育精神。
实验材料包括:高纯CO2(纯度99.9%)、正构烷烃、环烷烃及芳香烃,碳数范围在C5~C20之间,基本可以代表烷烃族、环烷烃族及芳烃族的性质,详细的物化参数见表1。
2.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中要认真进行聆听、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再将想法付诸行动,整个过程中需要动手动脑,是能力发展必经之路。同时,通过教师生动幽默地讲解,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天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利用强大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发现,在行动中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性和学习兴趣[3]。
2.3 对社会影响
小学阶段体育锻炼主要在于品德修养、强壮体魄、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做一个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坚持体育锻炼,锤炼内在思想,有助于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内在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人生未来发展目标,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体育教育是需要拥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有系统、目标一致等特点,就目前体育教育来看还尚未达到理想状态,长期重复、单一的项目使学生无法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在日常功能锻炼中也很难达到突破与创新,学生很难在课程中汲取养分。从政策上看,一直在呼吁家、社、校协同教育,但是单从体育教育结果上看,差强人意。“双减”政策落实后,首先将优化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其教育形式,将把主体转移至学生,因人而异,挖掘个人特长,重视课余竞赛,支持课后锻炼。从体育专项角度来讲,比如推进校园足球项目、校园乒乓球项目等。无论政策怎样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体育的价值走向永远不会改变[4]。
4.影响体育教育的因素
传统教育中,体育一直不被重视。体育教师被生病、体育场地被征用、体育器材被生锈等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剥夺了学生运动兴趣,阻碍了学生健康发展。随着“双减”政策落实,体育教育不被重视、以往影响体育教育的因素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4.1 主观因素
4.1.1 学校主观思想不足
虽然各地均已施行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但是在这个时间段上能够真正体现体育锻炼目标却少之又少,既浪费了时间成本又大大拉低了体育锻炼的效果。从调查结果上看,我们的重点还没有放在为学生健康体质增强服务上,尽管都在宣传校内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环,而实质上,依然存在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始终用成绩和数值进行评判,首先就叛离了体育教育的初衷。
4.1.2 学生主观思想不足
小学生不喜欢沉闷封闭的空间,喜欢到室外嬉戏打闹。但体育教育虽有解放天性和释放压力等特别,可并说明是散漫无规则的,若想使得学生们能够遵守体育规则还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办法。同样,体育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在不爱运动小学生名单中,以女孩子居多,受传统因素或家庭因素影响,课业多、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怕脏、任性等等现象也造成了学生主观意识。
4.2 客观因素
4.2.1 师资力量不足
体育教师其实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每周都要有详细的教案、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程度和难度的活动,还要身兼全校早操、间操、眼保健操、学校大型体育活动等。除此以外,还要对各个年龄段学生反馈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及时汇报反馈,如果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如此大量的工作内容,实在无法完成。
同时,体液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否充盈;是否有精湛的教学能力和标准;是否可以与学生们良好沟通,做到规范示范,并在学生错误时及时指出并纠正,最后体育教师是否有钻研探索能力,能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从中获得结论,均是判断教师能力水平的标尺
4.2.2 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课程影响
校园体育的活动范围是要根据学校操场面积决定的,有调查表明,很多校园操场面积适合成人却不适合未成年人,不是过大就是过小,其决定着投放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无法科学有效地完成体育锻炼。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体育课以跑步、跳跃、球类、集体游戏等进行,在反复测试中得出,学生更倾向于有趣味性的集体活动和具有竞赛、比赛类的体育项目,对器材单一、按部就班或资源匮乏的体育课不感兴趣。所以,在开设体育课程时,也要参考学生的意愿,要推陈出新,不断激发学生兴奋点[5]。
4.2.3 家庭参与度
从各项调研来看,家长非常希望学生每天坚持运动,也支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学生成长不能只靠学校,家庭影响也至关重要。青少年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国家和社会不断呼吁下,家长们逐渐意识到了陪伴地重要性,但在体育锻炼方面,家长的陪同却少之又少,多表现为散漫式教育方式,很少做到科学陪伴[6]。
5.促进减负中体育锻炼的对策
5.1 优化体育教育团队,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校内要分配教师资源,增加有专业、有技术、有经验的教师参加体育团队中来,增加团队凝聚力,增加相互配合、教研等能力。同时,所有教师均要加强理论学习。人总结前人经验,吸取教训,紧跟课改要求,不断掌握一手资讯,研究最新政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体育教师只有在不段强化自身才能将更好更正确地锻炼方法教给学生。比如日常理论知识可以参考人体生物学,为学生制作生动有趣地课件、视频,加强在体育锻炼中产生的伤痛和急救知识,不断磨合师生关系,意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5.2 利用有限地条件创造无限价值
对于学校场地和器材问题其实可以通过课程设置进行改善,可以将体育活动细化分为:大运动循环、小运动循环、课间锻炼等形式进行,通过教师精密编排指导,合理科学改善杂乱无章的运动秩序,增加趣味运动、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有效地教育目的。比如在篮球训练时,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进行实地训练,那么就会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此时可以设置学生进行运球练习、两两一组过人练习、障碍练习以及体能训练等方式使得所有学生均参与进来。
5.3 鼓励家庭参与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全民运动,号召全民健身,增强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倡导全民每天参加一次体育活动,并且建议每年参加一次体质检查。也就是说,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学生的,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调研活动、体育锻炼专题家长会等,定期为家长开设家长课堂,结合当下实际情况转变家长思想意识,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日常锻炼中去,建议利用周末时间陪孩子跑步、打羽毛球、艺术创作等,技能培养良好亲子关系,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生活氛围和锻炼目的,为孩子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