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2022-02-18唐小爱
唐小爱
(通渭县马营镇初级中学 甘肃 定西 743306)
引言
环保教学是环保意识的养成,因此必须从小实施教育,并把环保意识纳入个人生活习惯中去。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学校按照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把环保意识的培育贯彻各级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中去。
1.在教学中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意义
1.1 培养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为
环保意识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初中教学阶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正确的意识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行为准则的形成。初中化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的形成和影响。化学学科中的元素和结构与环境有重合部分,能够直接将学科知识与环境问题相衔接,直观地表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化学学科中的元素转换以及反应能够为环保行为提供理论支撑,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践行环保行为。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教学资源,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在化学相关知识中深深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拥有危机意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比如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影响环境的因素,用水污染作为课题导入,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的来源进行图片化展示。根据教学贴近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从生活层面出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水污染的压力。
从化学的特性出发,利用有利资源,将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影响深入到化学的教学中去,帮助学生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将环保行为融入生活,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环境保护意识的贯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其综合素质。现阶段的教学环境已是素质教育的理想主场,唯有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促使学生朝着正确道路向全面发展。在初中化学的课程中加入了环保理念,不仅仅可以让化学理论的知识更贴近实际生活,而且易于学生掌握;更可以把一定的社会价值理念渗透到课堂,让在单纯的课程教育中具有一定综合素养的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根据现阶段的社会需要,教育就必须培养出具备环保意识的新一代年轻人,同时致力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模式,努力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社会性格,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贯穿融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推进了知识的实际化应用。将社会所需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优良属性,贯彻全面发展的理念,建造综合品质俱佳的青少年社会力量。
1.3 促进环保理念的传播普及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的提升,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理解事物,并根据主观臆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评判,从而进一步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播。在此阶段的学生理解中,初中化学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属于正向思维,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中学生会根据此积极作用进一步有目的性的进行传播,引导更多人了解环保意识的内容。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思维和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对自我有了一定的认知,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教学中融入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他们看来就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去维护,还需要动员更多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初中生具有十分热情、激动的性格特点,信息的传播力较强。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中获取的环保意识,在学生的态度认知中分类为正向积极因素,需要进行推广传播的内容。所以,教学中环保理念的培养有利于该理念的传播与普及,对生态环保工作奠定了一定的思维基础。
2.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
2.1 利用教材,贯彻环保理念
化学学科中蕴含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从大气环境到水资源等都涉及化学反应的变化引发的环境问题。初中化学教材从化学的基础知识入手,将化学知识带入环境问题当中,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对化学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利用教材中的环境相关素材,对环境保护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比如说,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节中,涉及空气污染的课题内容,可以根据空气中不同的气体含量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行探讨研究。根据教材中二氧化硫等生成,探讨身边发生过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的现象,以及二氧化硫过量带来的危害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过量排放二氧化硫带来的环境问题,以此进行大气环境保护的教学。再举例来说,从教材中《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研究》课题中,探索二氧化碳的对生活的影响。教材中提到工业化生产提高造成二氧化碳含量超标,导致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教材中例举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大气污染的危机意识,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进行低碳生活,减轻碳排放,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环保教学。综上,利用教材中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环境问题相连接,将环境保护问题融入教学中,进而引导学生贯彻环境保护的理念,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
2.2 通过实验,直观感受环保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理工学科,多以实验为理论依据。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可以将环保问题融入到化学实验当中去,通过实验,验证环境污染的来源以及危害。同时,通过实验,研究如何进行环境保护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的行为支撑。化学实验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增强其直观感受;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化学实验涉及有毒有害试剂的使用,需要学生进行无害化处理,更能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举例来说,初中化学教学中《水净化》课题。课程由当代水资源缺乏的环境现状作为导入,以图片形式展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现象,引导学生重视水资源的环境保护。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水净化实验,利用明矾、活性炭、滤纸等完成水净化工序。实验直接展示了水净化的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了过滤实验“一贴二低三靠”的注意事项,同时警醒学生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此类化学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保护环境的基础操作,便于学生在保护环境时的实际应用。
化学实验中废料的处理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化学废料,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主动将有害物质进行标准化排放处理,绝不将化学废料随意倾倒,造成化学试剂对环境的污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掌握化学物质对生态的影响,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
2.3 在课外社会实践中,进行环保生态教学
在化学学科中,知识的结构及逻辑性较强,针对于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教学,则需要将知识带入生活,通过实践去检验化学理论的结构与逻辑,验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人教版化学课程安排上,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知识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物质基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真正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去,在掌握化学物质之间转化的同时,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比如说,初中化学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农场实践工作,进行土壤的酸碱度中和。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到造成土壤酸性增强的原因是,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并在实践教学中掌握治理土壤酸性的办法,通过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掌握酸碱中和的化学方程式。这种形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锻炼学生保护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实效性得到发展与提升。
2.4 引导学生组织环保主题活动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只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通过引导,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宣传推广。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化学常识,组织各类型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宣传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帮助更多人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被动的培养者转化成为主动的宣讲者,能够使环境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举例来说,根据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为主题,组织知识竞赛活动。以知识竞赛为依托,宣传不合理燃料以及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共同呼吁大家重视环境保护,低碳出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带来的灾害。此类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培养环保意识的积极性,是对化学教学的一种模式创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形式。这种形式趣味性强、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自主性环境保护意识的建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环保意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环保意识以化学知识为依托,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来源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并针对现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环境治理的方案,真正实现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可见,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将环境保护意识有效融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从小树立起生态环保思维,为维护未来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