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范式研究
2022-02-18林王芬
林王芬
(温州市瑞安市莘塍东新学校 浙江 瑞安 325200)
引言
“初中学生应该学什么?”、“什么是项目式学习?”、“如何做微项目式学习?”这些问题是很多人在初期接触到微项目化学习时产生的疑虑。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其指向的便是以跨学科整合为路径,构建真实的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合所学知识,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构建等,进一步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因此,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构建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课堂,通过挖掘文本与确立微项目主题,归类分析和单元统整,以及主题整合和学科融通等多个环节,将初中科学当作是一个艺术品去精雕细琢,将微项目化学习做成精品工程与精品项目,从而推动初中科学学科实现品质化发展。
1.微项目化学习概述
科学课程是一门强调理论融合实践的课程,需要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培养与形成科学观念、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实践技能等方面,以逐步形成终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的扎实技能。微项目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属于项目化学习中的一个分支,但是与项目化学习又有所不同[1]。
顾名思义,微项目化学习体现在一个“微”上,其学习时间一般集中在45分钟之内,通常也会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始终以“微”为项目化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是教师布置一个学习主题,或者是教师进行布置,或者是师生合作共同布置,也可以是教师依托学生的兴趣进行主题选择与布置。项目式学习选题是关键,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和资源的支持。微项目化学习上,教师布置的主题学习任务,应当以探索、互动、小组学习等为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在项目化的学习中进行驱动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探索学习等形式实际探究科学知识,以不断提供更为真实的互动场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系列探索实践。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微项目化学习涉及到如下几点:首先,组织策划能力。微项目学习以学习项目为基础,教师通过优化与整合教育资源,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深自身的探讨与实践能力,而不是单单学习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其次,理解其他文化的观点并进行有思想、有创造性的呈现的能力;最后,小组计划、沟通和合作技巧。小组合作学习是微项目化学习的另一大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便是微项目化学习,学习与内容通常比一般的项目化学习更加精简,但是其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确实始终不变的,更需要学生之间一切携手合作,通过不断合作探究以推动学习向着纵深处推进。总是,微项目化学习给予学生的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多元的、丰富的。学习方面,更能够涉及到的语言、艺术、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通过不断交叉,融合、互补,不断在项目的合作中加以显现,从而能够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跨学科思维。
2.初中科学的微项目化学习价值
科学这门学科提倡动手实践,很多知识点只有学生亲手操作过后,才能够从理论之中产生实践经验,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分析与总结能力。首先,微项目化学习下的初中科学教育,教师应当首先结合学习主题确定学习目标与计划,进一步能够让学生们在既定的任务目标中进行实践性探索,以清晰、明确、科学的微项目化学习方案提升学生的分析与总结能力;其次,教师应当布置科学、贴切的教学情境。在布置微项目化学习方案之中,教师应当始终秉持一个教育初衷,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凸显情境化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亲身感悟到微项目化学习的实际情境,产生情境化学习体验,以进一步产生丰富的联想,不断体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境学习中获得的感知与理解;再次,提供驱动型问题。微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深度思考意识,尤其是说思考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思考机会,始终在问题驱动下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与观念;最后,明确设计方案和学习实践活动[2]。教师在构建微项目化学习活动上,应当始终秉持一点,就是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什么?进一步才能够合力的设计与优化微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在此期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迁移所学知识,帮助学生们梳理研究脉络、整理研究素材、制订研究计划,降低项目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总之,初中科学的微项目化学习,鼓励项目融合,构建“集群式”实践项目,以支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能够有效地助力微项目化学习在初中科学实践中落地见效。
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范式研究
3.1 构建初中科学情境课堂,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为了能使学生体验到真实场景,应当以情境化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求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3]。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程上,课上教师可将真实的科学情境引入到课堂之中,在课上使用多媒体播放各种有关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认识与探究“常见的金属与氧气反应”、“常见的金属与酸的反应”、“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只有两种”等,以及总结与归纳出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在情境化的学习上,学生相继产生更加浓厚的实践探究兴趣,进一步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互动,由此改变传统单一的教育格局,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深度探究互动,通过情境化学习更加熟悉教师传递的知识。
3.2 布置驱动性问题,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具体来说,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教师在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上,应当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进一步产生更多的思考,如分析—反思—总结等环节,都是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产生的相应学习意识。因此,布置驱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与实践,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反思能力,以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微项目化学习总结更多相关的知识[4]。
例如,在学习“能源及其利用”这一课知识上,教师可在课上询问学生:“常用的能源可以分成哪几类?”以及“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有什么差异?”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进行大量的经验总结,通过问题思考以产生生活化反思,及时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以深化学生的知识反思能力。同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双碳”发展理念,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之下,深入讲解相关的知识要点,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如何进一步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形成长期绿色低碳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碳减排治理体系、碳市场机制等政策措施保障。通过建立现实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更进一步拉近科学与现实生活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能够在微项目化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学习能力。
3.3 渗透高阶认知手段,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生成
事实上,科学学习过程中,应用微项目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上能够灵活掌握知识,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死记硬背,将科学知识学成死知识。因此,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上。同时,科学思维离不开发散思维,为此教师可布置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集思广益,在不断地探讨合作学习上进行有益的互动,形成目标相近、资源共享的项目集群,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也提升了项目的质量[5]。
例如,在学习“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一课上,教学中教师可布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结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与总结能力,进一步在通过集思广益和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科学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科、学生和教师等维度出发,布置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有效地降低准入门槛,让每名学生都可以适度参与;从学科专业特色出发,着力打造项目支持体系,整合相关资源,促使学科实践性实现集群化发展,确保微项目化学习推进过程中有支持、有保障。或者是在进行科学探究上,教师可从“为什么开车不能打电话?”这一点出发,在这一真实问题的诱导下,用科学的视角如何解释这一生活常识性的问题,比如在小组合作实践探究上,教师可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营造实践项目的学习氛围。最后,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上,借助微项目化学习实践,实现教研训一体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教学、研究和核心素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以全力推进微项目化学习中的各项工作能够进行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如何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进一步布置贴近学生的科学指导方案,注重从知识为本向素养为本转化,凸显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为了要让学生们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应当有效布置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方案,将微项目化学习融入科学课堂各个环节,实现课堂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型,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深度学习,真正发挥科学技术微项目化学习的真实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