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导入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22-02-18李芳利
李芳利
(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 甘肃 陇南 746000)
我国教育理论名著《大学》篇里强调儒家道德思想自我修养的教育过程:“格物一致知一诚意一正心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这不仅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化过程。可见,我国传统教育也是很注重“内化”教育的,再如“吾日三省吾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思而不学则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等。这种“内化”教育沿用至今,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这一教学目标不像知识和能力目标那样清晰可见,它隐藏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长久的学习或许才能唤醒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意识,才能逐渐形成文本中传递出的某一种精神或品质,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才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因为如此,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显得更加“任重而道远”。
语文课堂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这个艰巨的教学任务也就自然地落在了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肩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自然举足轻重,语文课堂上想要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想方设法在新课导入时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怎么样才能在语文新课导入时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笔者先来分析初中语文新课导入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初中语文新课导入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存在的问题
1.1 “单刀直入”型。部分老师教授新课时缺少新课导入,直接板书课题,根本没有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一堂新课开始前,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里的第一首《观沧海》……”,说完后便板书课题:《观沧海》,有的老师甚至边说边写,话还没说完,课题已经写完了。没有新课导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也就无从谈起。有些语文教师甚至认为新课导入是没有必要的环节,觉得语文是需要理解和感悟的学科,与其在导入环节上浪费时间,不如多利用时间去教授一些重要的学习技巧[1]。像类似的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屡见不鲜。一堂课没有导入,就像一首歌缺少曲子一样,歌词再怎么优美,也很难打动听者的心。
1.2 “简单粗暴”型。新课导入过于简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很模糊。部分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将三维目标制定的很清晰,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导入又过于单一,没有真正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出来,最终也不能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比如《岳阳楼记》一文,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明确: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并培养审美情趣,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都能写进教案,但在导入新课时仅仅介绍了作者及其经历,寥寥几句,就直奔课文的讲解去了。并且老师导入时讲的内容都是学生参考书上能看见的,为了多讲授文言知识,直接忽略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引导。这种“简单粗暴”的导入形式,又如何能让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感以及感悟作者表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呢?
1.3 “繁长冗杂”型。有的老师在设计新课导入时,又格外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入时间过长,内容过于繁琐,目的是在新课导入时就想让学生深切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或精神品质。导入时间太长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本节课的主线内容是什么,课堂导入效率低下,不能达到理想的导入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这样的导入设计虽然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某种情感态度或精神品质怎么可能只在导入环节就能体会呢?这就是典型的忽略了课堂教学的主次,会直接影响到后期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又容易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在过长、过繁的导入中逐渐偏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知所云,易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以至于学生对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模棱两可。
1.4 “随心所欲”型。有的教师引入新课时,准备不充分,导入设计不合理,在课堂上导入时就会出现思维衔接不紧密、逻辑性不强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还有的老师虽有导入,但是随意性很大,备课时根本没有准备导入,课堂上“随机应变”,想起什么说什么,这样就会出现导入与授课内容关系不大,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更是脱离,导致学生不清楚要在本课学到什么。
2.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求认识不足,对新课改的理念学习不够,尽管新课改仍在实施,但是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在重蹈覆辙,没有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导入,或者导入过于简单。因为部分教师眼里只看得到应试教育要求老师看见的,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平时的学习中也只要求学生如何考好成绩。在教学中将文本的知识目标无限放大,大多时候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新课导入时,不自觉地就会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隐去,忽略对学生情感的陶冶、美好人格的熏陶等。
2.2 个人语文素养不高。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言谈举止等多个方面,这些正是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种基本素质就反映在教学能力上,从一堂课就可以看出这位语文老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今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下,大多数语文老师多注重文本知识,认为只要抓住那些考点,经过多次的刷题,就能提高语文成绩,这也就达到了语文的教学要求。那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样的教学目标又该如何实现呢?部分语文老师固守成规,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不革新,不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那《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的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恐怕只能在“遥远的未来”了。
3.初中语文新课导入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基础的学科,它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语文书中的教学内容都是很有意义的”[3],因此,要更注重语文的育人功能,在新课导入时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要讲究设计,巧妙的导入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最好开端,成功的新课导入能为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做好支撑。
3.1 情景化设计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景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当今语文课堂上运用最普遍的情景教学就是基于这个研究而产生的[4]。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采用故事、音乐、图片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既定的情境,将文中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先在情境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后方能切身体会,为实现情感态度或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蓄势。
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导入中要找准情景化设计的切入点,保证导语能很好地体现情感态度或价值观。比如《水调歌头》的导入,首先要明确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苏轼由抑郁惆怅到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在诗中的情感变化,是本诗的一个教学难点,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并达到理解的程度是比较困难的,不仅如此,还要学习苏轼身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抓住这个目标,新课导入的设计可以采用音乐和多媒体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在播放邓丽君歌曲选段《水调歌头》的同时,PPT上展示苏轼月下赏月的图片,将歌曲带来的优美意境和图片带给人的孤独感融在一起,让学生既感受到词的意境美,也能初步感受到作者作词的心情。此时教师还要加以引导:“画中的苏轼在对着皓月吟诵诗词,那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导入的时候我们只能引导学生,而不能告知学生苏轼表达的情感和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再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是要求理解作者心境的微妙变化,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与前一首比较,所抒情感更为复杂,导语设计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抓住文中“闲人”之情去设计,可以虚拟故事,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的人生又遭受了打击,晚上皓月当空,你卧在榻上,辗转难眠,思绪万千,此时,你会干些什么呢?(学生答)也是这样的夜晚,有一个被贬的“闲人”同样难眠,他也约了朋友一起赏月。这个自称为“闲人”的人是谁呢?(学生答:苏轼)苏轼怎么会将自己称为“闲人”呢,他经历了什么,又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看看那一晚发生的故事。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用同理心去理解苏轼在被贬后心情抑郁之时创作的词,词中“闲人”之情那种自解、自矜、自嘲的意味也就容易理解了。
3.2 复习式设计
复习式导入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这种导入方法简单也很耐用。为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时一定要找准衔接点,要过渡自然。比如《醉翁亭记》的导入,上一课是《岳阳楼记》,两篇文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上有一个共同点:都要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的政治理想,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此为切入点,可将导语设计为:范仲淹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谪邓州,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展示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他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那作者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呢?抓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找准切入点,巧妙衔接,能很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3 生活化设计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将语文导语生活化设计,能带给学生真实性,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阅读学习。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燕子筑巢、柳树发芽、梅花绽放、大雪飘飞等,亦或是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五九六九顺河看柳等等,教师在引出新课《大自然的语言》后继续发问:那这些自然现象要把它称之为什么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呢,该养成怎样的科学态度呢?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原来书中的文章并不是脱离生活的,反而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也体现了本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再如《敬业与乐业》一文,笔者的导语设计为:“同学们,感到自己是在快乐的学习的人,请举手!只有少部分的同学感到自己是快乐的!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我们人生现阶段的事业,但我们大部分的同学不快乐,感到学习很枯燥,那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快乐地学习呢?七十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进行了一次演讲,演讲的主题就是《敬业与乐业》,这是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那其中阐释了如何做到敬业与乐业,希望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殷切期望,明白要如何培养自己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笔者结合学生自己对学习的感受,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对文中作者言辞间传递的殷切期望之情也能有所感受,导语中说到的“培养自己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也很好地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4 新奇化设计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成功教学不是强制性地让学生去学,而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语文是语言类学科,有时候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尤其学到文言文、说明文或议论文,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很难提起来。如果在新课导入时用新奇化的设计将学生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再苦涩难懂的文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悬念导入、游戏导入、表演导入、猜谜语导入等,都是比较新奇的导入方法。在讲授《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时,笔者采用的是猜谜语的导入形式:一道长虹落江面,人来车往很方便。不怕风吹和雨打,交通运输做贡献。学生猜出谜底是桥,笔者接着说:“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曾风趣地解释“桥”——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今天我们跟随茅以升,走进他创作的《中国石拱桥》,去了解一下石拱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也去了解一下我国桥梁建设的光辉成就,从中去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你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谜语的设计首先激发了学生对桥这种常见事物的兴趣,笔者由桥导入后再引出作者对桥的解释,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放在最后,层层递进,让学生明白了本课要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环节,更是开启这一堂课走向成功的一把钥匙。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多种导入方法,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去领会作者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能在开始的时候就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氛围感拉满,那么整堂课的教学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希望这些方法能对语文的新课导入带来一些启发,真正让语文课堂的育人功用发挥到最大,让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而且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将课文中传递的某一种精神品质植根于心,使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美好品德,并促使他们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