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曲阜红二师精神”教育的文化路径研究

2022-02-18厉玉洁殷经纬史文慧曹海涛

传媒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曲阜红色受众

厉玉洁 殷经纬 史文慧 曹海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1]。“曲阜红二师精神”是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红色文化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

一、“曲阜红二师精神”的文化内涵

“曲阜红二师”即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是现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前身。“曲阜红二师精神”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爱国奉献、求知好学、紧跟时代、团结对外、坚定信仰为主要内涵的曲阜地方性红色文化精神,具有爱国性、革命性和时代性。

(一)爱国性

“曲阜红二师”师生英勇斗争,在革命时期中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人物。为了挽救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家,“曲阜红二师”学生通过罢课运动、南下请愿等斗争举措,参加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革命运动;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服从国家号召,甘于奉献。这种家国情怀和斗争精神,不断通过积极实践和总结,丰富和升华为“曲阜红二师精神”的内核。

(二)革命性

“曲阜红二师精神”的革命性主要表现不同历史时期展现的伟大革命精神和伟大斗争精神。无论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广大师生都不懈努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曲阜红二师”师生在建设时期和改革中的刻苦求知、积极进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性地表现为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三)时代性

“曲阜红二师”早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产生,并且其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淬炼,逐渐演变成了具有特色的“曲阜红二师精神”。1919年“五四运动”中,校内学生积极响应“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6年“中共曲阜红二师部”成立,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组成南下抗日请愿团、卧轨成功;1935年“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爱国运动;解放时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军支前;新中国成立后投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2018年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成立“新时代二师讲习所”,为新时代弘扬与传承“曲阜红二师精神”提供了新平台、新环境。“曲阜红二师精神”不断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二、“曲阜红二师精神”教育的文化意蕴

(一)红色文化的体现

“曲阜红二师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体现,它不是红色和文化简单的相加,而是与自身实践有机整合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为了民族生存和崇高理想而苦苦寻求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中华儿女对幸福的向往和为理想献身的气概。其所蕴含的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既是红色文化的体现,也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意蕴。

(二)文化传承的内容

“曲阜红二师精神”萌发并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丰富与积淀于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凝练与创新于新时代。“曲阜红二师精神”既是红色文化,同时也是济宁学院重要的校本文化,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曲阜红二师精神”是不可多得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弘扬的“亮点”素材。

(三)文化自信的表征

“曲阜红二师文化”作为一种红色文化,是一个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演进过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理想信念拼搏奋斗。“曲阜红二师精神”所蕴含的文化在新形势下再生、再造、凝聚升华,符合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深化了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强化了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对“曲阜红二师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对红色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当前“曲阜红二师精神”教育文化路径的现实性不足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政策引导下,各地开始重视并积极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曲阜红二师精神”也因此走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但在传播“曲阜红二师精神”的过程中,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

(一)文化生产单调

文化生产是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迈向世界的关键环节。现代化文化生产包括原创性文化生产和物态性文化生产,即文化产品。[2]宣扬“曲阜红二师精神”,要让人们能够找到认知“曲阜红二师精神”渠道,必须有客观的文化创作让人们有迹可循,以便于普及这种精神以及其背后深刻的价值内涵,增强认同感。这需要开发特色资源,贴近生活,实现宏大叙事和生活叙事的有机结合,积极打造特色的文化产品。当前,“曲阜红二师精神”的传播缺乏依据独特资源开发创造的特色文化产品,缺乏有效的原创性文化载体,文化生产能力的不足制约着“曲阜红二师精神”的传播和发展。

(二)文化表达单一

文化表达得丰富多彩才能对用户产生强大的黏性。要有效地反映“曲阜红二师精神”文化内涵,就亟须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强化关注度、提高点击率;要层层叠加,以传统方式和新传媒的有机整合、虚与实的融合表达,获得“时、效、度”的高度统一。当前“曲阜红二师”的文化表达形式以文字资料和图片形式为主体,形式较为单调,而且习惯于以传统方式表达,难以适应大学生年轻化、现代化的文化接受心理。

(三)文化传播泛化

“思想和文化传播的过程是富于人文性、科学性、技巧性与艺术性的综合过程。”[3]每一个红色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曲阜红二师精神”也是如此,但是目前却出现“泛化”现象。一方面,在如今的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差异性,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不到有效彰显。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年龄结构、认知能力、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信息和情感等要素需要分析不足,传播中“共情”的效果不足。

(四)文化互动欠缺

文化本就是一种互动性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就和丰富了文化。[4]对“曲阜红二师精神”的传播不能够是单向性的,不是简单的对传播对象一味灌输。对于大学生群体和高校“学习共同体”的任何成员,即时的互动交流、科学及时的调查与反馈会使受众之间分享不同的文化观点,变得更加有活力,不断丰富精神内涵创造精神特质,这就是文化互动的必要性。但是,“曲阜红二师精神”的传播中,缺乏有效及时的互动、反馈,也造成了传播的被动性,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

四、新媒体语境下“曲阜红二师精神”教育的文化路径建设

新媒体语境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文化路径的创新十分重要。结合当前“曲阜红二师精神”教育文化路径现实性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破解困境、善于创新。

(一)整合力量,打造“曲阜红二师精神”的文化产品

1.团队合作研发。组建一支高素质、多专业的“曲阜红二师精神”文化产品研发团队,在综合多种渠道后深入研读历史、总结提炼,进行科学化整理,萃取其中的精神实质和核心价值。团队合作研发可以更好发挥集体智慧,以丰富而科学的研究和学习成果,对“曲阜红二师精神”进行理论总结和总体把握,为后续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做好理论铺垫。

2.协同生产创新。研发团队应在深刻把握“曲阜红二师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内容的开发,并且积极进行整合性协同生产。例如与济宁学院美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绘制相关事迹的图片,并联合各院系宣传部利用新媒体宣传这些内容;与济宁学院校史馆合作,组织全体济宁学院大学生参观“曲阜红二师”的发展历史,由专门讲解员讲解内容和精神实质;协同动漫开发人员开发动漫、移动短视频等内容。通过协同生产,深度挖掘,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历史事件的虚拟再现等,增强产品的丰富性、生动性。

(二)内容为王,丰富“曲阜红二师精神”的文化表达

1.开发挖掘内容。“红色文化传播力的强弱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内容生产能力”[5]。“曲阜红二师精神”要想广泛传播,挖掘其内容极为重要,不但要深度剖析已知内容,对原有资料进行充分提取,还要深入实地调查,挖掘未知的史料和史实,建设和集成为“曲阜红二师精神”的数据库。

2.虚实融合表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学习环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虚实深度融合、互相嵌入,把实地参观的现实环境学习和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虚拟”环境学习相结合,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表达更加灵活生动。同时,诸如VR/AR等虚拟现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体验,通过三维空间的虚拟情境,重现“曲阜红二师”师生当年英勇的斗争场景,能够使受众在“深度沉浸”中增强感知、强化体验,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多维渗透,拓展“曲阜红二师精神”的文化传播

1.实施精准传播。“精准传播以差异化为逻辑起点”[6]。第一,“曲阜红二师精神”传播需要精准定位受众。依据年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媒介偏好、认知水平等差异精准施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对传播受众的“用户画像”。第二,将“曲阜红二师精神”内容进行深加工,基于不同“用户画像”,创新不同侧重点的文化内容,用文章、短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精准推送,使“曲阜红二师精神”适合大学生的文化精神需求。

2.促进融合传播。第一,融合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个人发表的作品有可能在网络平台得到很高的阅读播放量;同时,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在大学生受众中传播接受程度更高,效果更佳。而在大众传播中,又有效体现了“曲阜红二师精神”传播的广泛性和时效性。第二,融合传播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传播。既可以通过诸如电视台、报刊杂志,以及陈列馆等传统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两微一端”,融合多种媒介形式,增强传播效果。

(四)节点共振,强化“曲阜红二师精神”的文化互动

1.智识分享互动。其一,在现实学习团队中,团队和学习小组成员可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活动,进行智识分享与互动,对于“曲阜红二师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深度挖掘,对于传播路径进一步优化。其二,大学生将学习的有关知识和学习参观的感悟分享至各大媒体平台尤其是网络社交平台,发布后经其他受众转发或评论,在分享过程中扩大了传播范围,也提高了互动的质量,由红色文化学习的“知识”获得转化为学习的“智识”分享。

2.效果反馈互动。不断提高“曲阜红二师精神”的传播效果,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反馈机制,准确采集大数据信息,及时分析数据成果与最新问题。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监测受众阅读数据,能够找到最适合大学生受众的风格和最佳发表时间段,从而调整推送内容使传播范围最大化;对受众进行定期调查,以电子问卷、电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精神的认知、掌握情况;联合新媒体相关社团开展有关采访活动,剖析受众对“曲阜红二师精神”的领悟深刻程度,发现问题,以便确定下一步的文化建设方向,形成调查、反馈、优化、传播的良性运转方式。

“曲阜红二师精神”是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媒介语境中传播、传承,会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曲阜红色受众
红色是什么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红色在哪里?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追忆红色浪漫
曲阜:“居家医康养”新模式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山东·曲阜·孔子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