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联盟学校信息化教研模式探究

2022-02-18孙希娟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研优质驱动

孙希娟

抓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针对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教学力量薄弱学校存在的众多问题,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补齐基础教育短板的政策措施。区域学校联盟就是一把促进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保障教育公平的“金钥匙”。

一、区域联盟学校的运行模式

“区域教育联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农村学校大规模撤并之后,留存学校面临的诸如师资薄弱、生源锐减、基础设施老化等众多难题推行的一项前瞻性改革举措。在2014年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发展论坛上“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成立,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实践区域学校联盟[1]。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迫切需要加强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保障教育公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有效举措,能够使农村地区的孩子在当地就能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家门口就能受到更好的教育[2]。

二、现阶段区域联盟学校的教研现状

现阶段,区域学校联盟主要有“同质横向联盟”和“异质纵向联盟”两种模式。不管是采用横向的抱团式发展还是纵向的捆绑式发展,二者面临的问题都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既包括学校设施、教学设备等有形资源,也包括教育管理理念、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无形资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本身就是区域联盟学校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既是区域联盟学校进行深度合作的充分条件,也是双方利益与价值统一的必要条件[3]。在双方的资源交流共享、深度融合发展中,教研活动是重中之重,除了强校优秀教师的送教、走教之外,联盟学校的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联合教研。这也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渐成熟的多媒体技术、形态丰富的网络终端等为学校搭建了全媒体教学环境,为各联盟学校间的有形资源共享、无形资源交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农村地区的小规模学校、教学力量薄弱的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在优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共享、互通优质资源,从而促进区域联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笔者在多年的教研中发现,广大农村地区联盟学校的教研过程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参与主体的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力量薄弱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并且由于多年来缺乏相应的专项培训,导致部分教师的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对信息化教研有畏难情绪,工作热情不高。二是现行信息化教研平台功能不完善。现阶段很多信息化教研软件都将关注点放在了教研平台模块功能的构建上,而对教师这一教研主体本身及其教学行为缺少相应的关注。三是一些信息化教研活动的实用性不强。由于信息化教研在广大农村学校不经常开展,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信息化教育教研活动仅仅是在各类考核及示范活动期间展开,是一些教师口中的“花架子”,导致很多信息化教研活动的实用性不强、示范性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广大教师的现实需求。四是缺乏优质资源的支撑。由于广大农村地区联盟学校大多以“同质横向联盟”的抱团式发展为主要发展模式,联盟内各学校规模大小相近,存在的困难问题也类似,教学资源数量偏少且质量不高,导致各校在开展教研活动时缺乏优质资源的有力支撑。五是教研活动的设计不规范。由于区域联盟学校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农村教育改革模式,因此,其在目标确定、活动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有待进一步规范,其评估激励、督导反馈、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研作为增加教师知识储备,促进其专业能力提升,帮助其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区域联盟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各成员校之间构建共同愿景、相互协作配合、表达自身诉求、扭转规模劣势、整合有限教育资源、推动教师自主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的主导形式之一。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效果的发挥不尽如人意,没有能够取得预期成效。

笔者所在的联盟学校根据成员校教研工作现状和教师的工作实际,提出了立足县情、校情实际,按照“实用、够用、节俭”的原则,构建区域联盟学校内“项目驱动型”信息化教研模式的构想。力争使联盟学校内的大部分教研活动与信息化手段高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自主与被动互促进、目标与教学相配套的信息化教研新模式,以期能改变现阶段农村教学力量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研低质低效的现状,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达到补短板、促教研、提质量的目标。

三、信息化背景下教研教改的研究综述

信息化教研理论成熟于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21世纪初,起先是部分教师通过社交软件、网络论坛等交流工具自发进行线上教学研讨活动,并逐渐演变为区域性小范围的网络教研探索。教育理论界对信息化教研的研究也日趋丰富[4],在对国内前沿学者的网络教研理论进行归纳剖析后认为:在信息化教研中,教师的主体因素是不能被忽视的,只有能充分满足教师自身需求,能高效激发教师自主学习、充分教研的行动自觉的信息化教研模式,才能充分体现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效能,才能从根本上驱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应在立足联盟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自身需求为核心,以基于项目驱动下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依据,构建“项目驱动型”信息化教研新模式。

四、“项目驱动型” 信息化教研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突破信息化教研模式的低效瓶颈

“项目驱动型”信息化教研活动是在充分尊重教师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以教师自身需求为核心,在明确信息化教研目标后,通过“项目设计—项目驱动—项目学习—项目竞赛—项目管理”等环节[5],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评价等,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充分发展,搭建推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教研模式转变的信息化教研新模式。

(二)有利于营造信息化教研的良好环境

“项目驱动型”信息化教研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力量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优化,解决农村学校信息化教研氛围不浓,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低的难题,通过强校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通过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教研教改、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和多边多元互动交流,推动区域联盟学校的整合发展,使联盟内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建成“小而优”学校,进而促使成员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项目驱动型”信息化教研模式对比传统的粗放型教研教改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教研设计、项目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以满足教师自身需求为核心,以教师主体作用发挥为突破口,使信息化教研达到精准化、目标化的要求,减少优质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将联盟内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向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内转移,建成“小而精”学校,真正使信息化教改教研成果在潜移默化间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有利于突出教师在信息化教研中的主观能动性

“项目驱动型”信息化教研模式,以满足教师自身需求为项目设计目标,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研,通过项目活动开展、项目竞赛来提升教师参与信息化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教师在信息化教研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联盟学校范围内搭建起符合各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教研新模式,以达到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信息化教研实效、巩固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五、“项目驱动型” 信息化教研模式的思悟

“项目驱动型”信息化教研模式充分尊重认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化教研中的作用,力促教师真正成为信息化教研的主导。以项目驱动整个教研过程,注重信息化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彻底改变传统的粗放式设计、组织、激励、考评、管理方式,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目标化、精准化的“项目驱动型”信息化教研新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信息化教研的内涵、层次和质量。

(一)“项目驱动型” 信息化教研模式的平台构建

一是信息化教研平台。按照“实用、够用、节俭”的原则,建立联盟学校信息化网络教研平台、信息化教研服务管理系统、优质教育资源数据库,建立符合联盟学校教师发展需求的教研平台。充分认可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融合,构建目标化、精准化的信息化教研新环境[6],发掘信息化教研平台的作用。

二是信息化教研成果展示平台。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师教学成果、课堂运用案例、联盟内团队教研成果的展示,助推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全面发挥,拓展信息化教研的广度。

三是教研活动平台。通过该平台组织开展小团队项目竞赛、优质教研成果评比、教学实践案例赏析,培养并提升教师在信息化教研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信息化教研的效果。

(二)“项目驱动型” 信息化教研的实施路径

首先,明确“项目驱动型”信息化教研模式的构成要素,即“项目设计—项目驱动—项目学习—项目竞赛—项目管理”及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内容实施策略、平台搭建等,探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的途径,制定相应的评估、考核、激励机制。

其次,以项目为主导,强化信息化教研的组织管理。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已制定的组织管理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细化符合联盟学校内部实际情况的组织管理制度。以各成员校为实施主体,在联盟内部构建信息化视野下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为课堂模式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服务平台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最后,建立任务驱动下的信息化教研的流程。在各成员校内建立基于任务驱动的信息化教研实施流程,组建信息化教研团队,建立相应的流程管理制度和服务考评体系,促进信息化教研的精准化、目标化推进,确保教师在整个教研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身素养的有效提升,形成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的信息化教研新模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信息化教研模式的实施绝非一日之功。联盟学校内部的“项目驱动型”信息化教研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突破低质、低效、高耗的教研困境,能够让教师自发、自主、自信地参与信息化教研,保质、保量、高效地实现信息化教研目标,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化专业素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教研优质驱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