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2022-02-18马新国
马新国
(白银市景泰县第四小学 甘肃 景泰 730400)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走进各行各业,也走进千家万户。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当前,更多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学习软件同样也走上了数学课堂。通过这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让教学充满了活力。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更为的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能改变以往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课堂的丰富性、生动性。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其数学素养。
1.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在迅猛上升,同时信息技术也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并且普及到了生产、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时间并不长,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是对当前数学教学方式与手段的一种变革。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技术的功能与优势,使得教学氛围更为的生动、形象、愉悦。而且也能通过将教师无法用口头加以描述,学生难以想象的重难点内容,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再现”而加以破解,让学生能在直观感受中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借助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在小学数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2.1 精研教材学生,设计合理适宜信息技术课件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运用信息技术,首先要精研教材以及精研学生,精准把握住教学内容中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现,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特点设计这一信息技术课件。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但注意力难以长久集中,为此,教师所设计的信息技术课件应就简短而精炼,也就是说既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同时还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理解数学知识,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传递数学知识。而学生在观看相关的视频或者应用相关的学习软件时,其多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样的一种认知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具有丰富的情感,理解知识、探究知识、分析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格外浓厚。无论是情绪上的高亢,还是思维上的活跃,或是行动上的积极参与,都使得教学效果得以强化。而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能将一些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原成学生能观察、可触摸以及聆听的亲切的生活化情境。这时候,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知识格外的有趣,而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其思维同样活跃状态,由此数学教学的效果则能得以保证。
2.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激活兴趣内驱力
兴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原动力,也成为吸引学生持久探索知识的内驱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兴趣被激发。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这对正处于培养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单纯的讲解数学知识显得枯燥乏味,长此下去,有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渐渐提不起兴趣,有的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为此,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则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实现这一目的。而信息技术中多媒体则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也能通过直观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知识,对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则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比例尺》一课内容时,如果教师所采取的仍然是讲述这一数学知识的老套方式,学生缺乏直观感受,无法充分的去想象,也无法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为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来揭示课题。并依次展现大小不同的地图以及国旗的平面图,教师根据这一画面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这些地图以及平面图是什么变了,而其中的什么没有变。由此,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而解决问题的好奇心更为强烈,在学习数学中变被动为主动,思维积极活跃起来。因为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得原本难学的知识变得简单起来,学生愿学乐学,纷纷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探究、分析之中,切实提升了教学效率。
2.3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降低学习难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步步升级的学段,中高年级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动态效果,进一步突破常规的静态思维,突破重难点。比如,在“小数点搬家”这一课教学时,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这一重难点,教师设计PPT课件,就小数点的移动变化情况进行了动态演示。愉悦的氛围之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又如圆锥的高、圆的周长等概念,教师无法用语言讲清讲透,学生理解上的困难颇多,此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直观形象地展示这些内容,变静为动,让枯燥的概念、定义、公式变得鲜活起来,而更为形象、直观,学生在理解上面则会变得更为容易,学习效果大幅提升。比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先展示生活中圆锥体的物品,然后再把具体物品简化为抽象的数学图形,让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圆锥的特征,然后再结合实物模型,让学生摸一摸,圆锥最尖的部分是圆锥的定点,弯曲光滑的面是侧面(曲面),圆锥圆形的面是底面。然后演示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后得出是长方形;再将圆锥体侧面展开,学生观察后得出是扇形。经过学生的一番比较观察,对圆柱与圆锥的具体区别有了清晰的认知,在这样的直观而生动地展示下,学生学习难度得到降低,而设计这部分概念的重难点上也有所突破。
2.4 利用信息技术动态生成,引导学生推理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推理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包含的概念、定义等的动态生成过程进行深入了解,使学生能寻根问源、刨根问底,最终亲历有关数学概念、定义是如何形成的认知推理过程,从而弄通学懂数学知识,建构自我的知识框架。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中所包含的概念、定义以及公式等的形成过程,通过画面进行再现,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更易理解,并能内化于心,由此,也摒弃了不少学生机械式背诵、记忆数学概念以及定义、公式等的僵化做法。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这些生硬的概念、定义以及公式“活化”,切实带领学生设计推导过程。学生在这一推导过程中,既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演示概念、定义、公式的推导过程,来激发学生学会推理,使其注重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了解、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圆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应清晰的认识到这部分内容是直观几何的最后阶段,也是对之前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以及有关计算的继续进行与发展。这部分知识也是为之后从实验几何转入到论证几何而做出的有效渗透以及提前准备。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灵活运用转化思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课件、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法,对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推导,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确切而又简明的数学语言对圆的面积的本质特征加以表述,也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推导公式、理解公式,并真正掌握圆的面积的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
3.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注意事项
首先是要突出浓厚的数学味。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果单纯的只重视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自身的特色,则会喧宾夺主,容易偏离数学教学航向以及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突出浓厚的数学味,体现数学学科的独特性,不断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素材,突出数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积极探究学习。
其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也要突出学生这一主角,既要借助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思维,还要注重学生探究的主体性以及思考的独立性。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积极思维、交流合作中,借助信息技术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不断深入理解,使学生能达到认识知识点的本质属性这一目的。
其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小学数学教学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师生要发挥出各自双主体的教与学的作用。教师充分发挥自我的主导作用,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好预定方案,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加以完善与调整,从而不断提取新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新探究,使教学处于动态生成之中。引导生生之间对交流、沟通,碰撞思维智慧的火花,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闸门,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迸发思维灵光,让学生领悟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满足个性化的情感所需,而且也能体验到开启头脑风暴、角逐智力的乐趣。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良好学习氛围之中会学数学,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体验到学习数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