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2-02-18王梓懿卜晨程
陈 晨,王梓懿,卜晨程
(吉首大学 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0 引言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新增29种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这标志着我国图情档研究生培养目标开始转变,由学术型转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1]。自2011年首批17所高校获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后,申请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资格院校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全国共有74所高校可招收MLIS研究生。
湘西州处地势复杂崎岖的武陵山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且经济欠发达,很少有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愿意留在该地区图书馆任职,致使当地图书馆专业人才匮乏;而现有工作人员跨专业比例高且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图书馆专业事务处理能力有待提高[2]。此外,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人员大多以服务型为主,而技术型人才多集中在高校图书馆,致使湘西州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出现人才匮乏、人才失衡等现象。鉴于上述问题,民族地区亟须培养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以满足当地图书馆、档案馆以及高校等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收集整理并传播少数民族非遗物质文化成果的职责。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地区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高校,其图书馆在MLIS研究生培养与实践过程中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保障,应承担武陵山地区图情档专业人才培养重担。基于此,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分析吉首大学MLIS研究生培养的可行性,并从专业课程结构、实践方案、学科背景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梳理吉首大学MLIS研究生培养现状,再结合MLIS研究生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增设实践课程体系、完善导师选聘制度、营造专业学术氛围、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联络沟通机制等策略,以期为民族地区高校MLIS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照。
1 吉首大学图情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1.1 宏观层面:国家为图书情报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其中包括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此外,从2011年起,我国开始招收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也在逐年递增,截至2022年共有74所高校招收MLIS研究生。可见,在信息技术时代,国家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并且在制度方案和财政上给予了保障。
1.2 中观层面:地域优势为图书情报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资源基础
吉首大学地处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以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例,苗族、土家族在治疗顽疾、劣疾时使用的医药配方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针对性疗效,搜集、整理并构建此类特色医药资源库能够有效提高特色药方的开发与利用,并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多元样本与思路[3]。同时,苗族刺绣、挑花、织锦等汇集少数民族智慧的非遗艺术也应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传承下来[4]。而图书情报专业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则符合上述要求。
1.3 微观层面:各教学点为图书情报人才培养奠定了教学基础
当前,湘西州图情档事业的发展相较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存在机构专业人员匮乏且现有人员学历偏低等现象。因此,亟待引入与培养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掌握图情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吉首大学图书情报专业设立于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图书情报教师分别由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吉首大学图书馆以及贵州商学院的老师共同组成。在文旅融合视域下,可围绕地方资源与数智硬件来共同构建旅游特色资源馆藏,达到由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的目的。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可围绕馆藏古籍、地方文献进行特色资源建设,并实现地方名人库搭建等。此外,特色馆藏资源“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等收藏的近二万册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以及“沈从文文献资料珍藏中心”与“刘永济先生文库”能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同里耶秦简博物馆、湘西州图书馆、贵州商学院数字商业智库等机构建立合作基地也能为吉首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与实践平台。
2 吉首大学MLIS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2.1 基本情况简介
吉首大学地处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两地,其办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吉首大学图书馆内建立了“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沈从文文献资料珍藏中心”“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等特色文献资源库。此外,吉首大学图书馆是武陵山片区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少数民族专业委员会委员馆、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成员馆等,相继编辑了《从湘西走向永恒——沈从文百年诞辰纪念》《神秘的湘西——湘西原始宗教文化研究》以及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苗族、侗族、中国土司学等研究资料汇编10余种。
吉首大学图书情报硕士学位点于2018年获批,2019年正式招生,现已招收3届研究生,其中,2019届招收研究生13人,2020届25人,2021届30人,共计68人,且人数一直呈递增趋势。现设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古籍保护与地方文献开发3个研究方向。
2.2 培养目标与方式
对于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应与学术型硕士有所区分,要把握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者的关系。
2.2.1 培养目标
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培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能够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知识解决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能适应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在培养目标中提出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进行6个月以上的实践教学,可采用短期实践与长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2.2.2 培养方式
目前,吉首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通过课程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学位论文3个环节来培养。
(1)课程教学。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以及必修课,依据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教学培养中的课程设置安排,课程类别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公共课和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下设有图书情报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专业必修课包括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古籍整理与保护、图书情报行业发展前沿;公共课下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外语;选修课又包括实践领域案例分析、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管理和竞争情报。
在培养方式中提出课程设置要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基于此,学生可根据参考书目进行选择,按研究方向参考书目可概括为:在图书馆管理方向,包括《图书馆情报学概论》(于良芝,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信息组织》(马张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图书馆管理学》(袁琳,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张岩,朝华出版社,2015)等;在信息管理方向,包括《信息资源建设》(肖希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信息服务与用户》(胡昌平,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信息检索》(黄如花,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信息资源管理》(马费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企业竞争情报》(查先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基于科技大数据的情报分析方法与技术研究》(曾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信息分析方法与实践》(杨良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等;在古籍保护与地方文献开发方向包括《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刘家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等。可以看出,吉首大学图情专业课程设置与参考书目内容较丰富,且严格按照MLIS研究生培养要求设置。同时,课程的设置符合吉首大学MLIS研究生的3个研究方向。
(2)实践教学。教学周期分为短期与长期两种,是学校与校外图书馆、信息所等单位共同协作完成的教学任务。短期教学由校内导师带领学生前往各单位进行见习,以了解各单位业务范围与工作流程。同时,见习将安排学生与校外导师会面以方便实习安排与指导。长期教学是以不少于6个的专业实践为目标,协同校外导师安排与指导,以期为日后正式入岗图情档相关职位奠定基础。参考过往两届教学安排,短期见习时间均集中于研究生二年级的首学期。实习地点包括湖南省信息所、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省少儿馆、长沙市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知网湖南分公司以及超星集团等。见习内容主要是熟知各单位职能、业务和要求以及了解图情行业热点动态与前沿信息。长期实习时间集中于研究生二年级的次学期,实习机构同见习一致,要求围绕学位论文做到服务机构、解决问题和习得技能。
(3)学位论文。MLIS研究生以导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与修改。目前,图书馆管理相关选题包括“武陵山片区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公共图书馆绩效研究”等;信息管理方向选题包括“少数民族儿童信息素养研究”“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惠农信息研究”等;古籍保护与地方文献开发方向选题包括“少数民族口述历史研究”“未刊手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等。从选题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管理和图书馆管理的选题相对多一点,古籍保护与地方文献开发方向的选题偏少且选题偏向少数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待补充古籍保护相关研究主题。
2.3 图情硕士研究生学科背景情况
吉首大学MLIS研究生跨专业比例较高。在读生本科专业包括会计学、金融学、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司法信息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仅有两名学生本科专业是图书馆相关专业。图书情报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它与经济学、法律学、投资学、计算机知识等都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而图情学科也不是简单地将多门学科拼凑堆积,而是将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观念进行“有机融合”,并运用跨学科思维、计算思维、逻辑思维来研究图情领域的新兴问题。因此,跨学科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看待问题的视角,形成多门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5]。同时,MLIS学者跨域研究趋势明显且所跨领域多达150多个[6]。其中,跨域研究最多的是计算机软件和新闻传媒领域,说明在信息时代,拥有上述背景的学生更容易融入MLIS学科领域并开展热点主题研究。
2.4 师资力量
根据图书情报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吉首大学采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共11名(6位正高职称、5位副高职称),由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吉首大学图书馆与贵州商学院老师组成,其中,吉首大学图书馆包括吉首校区图书馆和张家界校区图书馆。老师们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按照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以知网(CNKI)数据库为来源,在2022年3月前可收集各研究方向代表性论文(括号中为被引量)如下:在图书馆管理方向,包括《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图书馆文化扶贫精准识别研究》(122)、《可穿戴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助推器》(44)、《移动视觉搜索:“互联网+”时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新模式》(38)、《复合图书馆馆藏评价及信息资源建设》(34)、《基于因特网的网络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研究》(31)等。在信息管理方向,包括《面向公共危机预警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103)、《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68)、《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60)、《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活动分析》(59)、《价值体系研究视角变迁下的公共图书馆价值》(36)等。在古籍保护与地方文献开发方向,包括《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数据库为例》(17)、《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16)、《基于数字环境下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保护研究》(11)、《民族口述历史: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亟待拓展的领域》(10)等。
3 研究讨论与展望
3.1 专业课程设置应趋向均衡
一是古籍保护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且并未开设地方文献专业课程。虽开设了信息资源建设等课程,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造成不同研究方向课程之间联动性较少,相关性偏弱,课程之间较为独立。在跨专业背景下,学科之间内容过于分散并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二是当前课程内容偏理论知识,实践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实践应用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教学环节,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可增设数字图书馆技术实践课程,如信息加工处理、多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等,以及古籍鉴定与编目、双面字迹图书档案、网络信息资源的计量与评价等偏向实践应用型的课程[7]。
3.2 师资队伍结构可更合理
目前,吉首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在古籍保护与地方文献开发方向导师较少,虽然相关方向学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并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但是缺少导师在实践及操作层面的指导,学生学术成果产出和成果质量将大打折扣,且不利于专业型硕士“具备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的达成。此外,导师兼任多职也会影响教学指导时间与指导效果,在行政职务、教学授课和科研任务等多方面压力下,在有限时间、精力分配和地域分隔等限制下,很难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指导,易造成导师疲于奔波且指导效果不佳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且兴趣偏倚等。因此,可以从导师选聘制度入手,在现有导师选聘制度的基础上补充动态序性指标,使导师选聘体系朝灵活化、多元化和因地化方向完善,而不是局限于学历、职称及论文数量等固有指标来筛选,以此吸纳更多师德师风良好且具备科研创新底气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入MLIS研究生导师队伍[8]。
3.3 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
由于MLIS研究生统考门槛较低且跨专业比例较高,易伴随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目标模糊和学习投入度不足等问题出现。跨专业带来的理论知识薄弱和学习时间短暂与学习任务集中,会造成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授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点,内容理解不深入、知识框架与辩证思维缺失也会加剧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不对等现象。此外,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出现任务完成敷衍甚至不作为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学院可多开展学术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加跨专业研究生的自信并坚定奋楫笃行的学术精神。
3.4 审视形势,完善顶层设计
因疫情影响和地域条件限制,吉首大学MLIS研究生实习单位较少。因此,部分学生难以在相符方向单位实习,部分学生会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在此情况下,易出现实践周期缩短、实习内容零散且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致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根据MLIS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以往实习情况可知,较多学生在单位实习未能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核心业务,更多是从事一些业务含量较低的工作,这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继续完善实践指导制度,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导师以及从事图情相关工作的校外导师共同开展实践指导工作,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实践内容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可以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从学校角度,可构建配套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人员配备进行考评;从实训基地角度,可筛选相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具体实践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种互评的方式,可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训单位的投入度与贡献度。
3.5 完善导师联络沟通机制
校外导师一般由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或研究人员担任,由于单位事务繁忙和科研任务繁重,较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同时,部分校外导师和学生受时空阻隔,只能以微信或邮件等线上方式进行交流。故学校可以将校外导师“请进来”,邀请校外导师担任专业授课教师,或开展专业实践交流会及专题学术讲座等活动,增加学生与校外导师的互动交流,以便解答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9]。同时,要发挥MLIS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与校外导师沟通交流自己的实践需求,并及时反馈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