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产权保护对常武地区“科创+产业”发展的影响

2022-02-18王平玲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4期
关键词:常州市常州知识产权

王平玲

(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江苏 常州 213136)

0 引言

国家创新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中国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知识创造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4位,比上年提升1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是唯一一个R&D投入强度超过2%的中高收入阶段国家。在构成国家创新指数的5项一级指标中,中国的“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均比上年提升1位,“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排名与上年持平[1]。

在创新产出这一指标上,中国的优势体现在无形资产、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影响。国家统计局《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40以上(2005年为100),再创新高,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数达580以上(2005年为100),指数值居全部21个评价指标的首位。2020年中国国内专利授权数达350多万件,比上年大幅增长40%以上,特别是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持续增长,表明中国正逐步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2]。

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只取决于人才、资金的投入,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成熟度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等要素结合形成的关系总和更是制约中国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指标,是实现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着力点。

常州地处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区,科技创新能力一直以来受到关注。根据上海社科院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城市排名报告》,常州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排名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第8名,其中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目前,常州加大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据统计,2020年常州市R&D活动经费达230亿元,在GDP中占比3%;2010年以后常州市的R&D经费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一直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但与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比较,常州科技创新能力在某些领域仍处于劣势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定,促使汇集着全国近1/3的研发经费支出、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高新区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3]。本文将针对常州科技创新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构建“科创+产业+知识产权”融合发展的创新联动机制,为常州加快转型创新,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 常武地区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取得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必选之路[4]。近年来,常武地区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从“发展乡镇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到“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对外开放”再到“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产业创新”,经历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大县再到产业强区的身份转变,也摸索出了一套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5]。若要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武进仍面临诸多挑战[6]。

1.1 常武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常州市武进区专注创新能级跃升,重点培育了20条特色优势产业链,以链式培育促集群发展,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态势。例如,绿色精品钢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等,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大的知名度。常州市60余个区镇均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这些制造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能推动全市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

1.1.1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湖塘纺织服装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传统支柱型产业。2021年,武进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9家以上,完成产值150多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产业骨干企业有江苏瓯堡纺织染整公司、江苏新光纺织公司、常州市兰贵人纺织品公司、常州市美尔娜服饰有限公司、全棉乐家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常州群达纺织原料有限公司等。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些大型纺织印染企业纷纷并购、重组,甚至在海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了全产业链配套合作的模式。

1.1.2 智电汽车产业集群

近年来,武进智电汽车产业集群以理想汽车等整车企业作为创新“磁场”,以中汽中心华东院等研发测试中心为平台,集聚了博世汽车电子、法雷奥西门子、斯泰必鲁斯、斯佩尔风机等一批优质项目,培育发展了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龙城精锻集团有限公司等本地明星企业。2021年,该产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百家,完成产销400亿元。

1.1.3 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武进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要研发生产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农机装备、工业机器人和其他专用装备。2021年,该产业集群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家,完成产值651.35亿元,同比增长15.2%。产业骨干企业主要有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柳工常州机械有限公司等工程机械专用装备企业;安川(中国)机器人有限公司、快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遨博(江苏)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工业机器人企业;江苏今创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新誉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卡尔迈耶(中国)有限公司、五洋纺机有限公司、常州市武进广宇花辊机械有限公司等高端纺机制造企业;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常州市德速机械有限公司等数控设备生产企业[7]。

1.2 常武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情况

武进区是全国第一批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成立了半导体照明产业专利联盟。在碳材料产业领域,专门出台了《武进区加快先进碳材料产业发展政策》,在完备的政策、平台和产业基础的支撑下,武进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商标、专利、版权”的“三合一”保护、知识产权制度司法保护双管齐下的保护体系。

如今,各个行业的竞争追根究底是核心技术的竞争,企业只有拥有并运用了核心技术,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从而推进整个行业的进步,而核心技术的保护就要依靠知识产权的运营,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能力[8]。在国内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带领下,常州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得不开始重视核心技术保护工作,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20年,常州市专利申请量达50 000多件,同比增长20%以上;授权量41 321件,同比增长66.23%。常州市企业专利申请达40 000多件,同比增长25%以上;常州企业专利授权30 000多件,同比增长77%以上;新申请商标30 000多件,同比增长23%以上[9]。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联动发展机制下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0]。政府制定了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并向社会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倡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并进行监管保护。近年来,常州市建设了四大类型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政府通过此类知识产权平台,获取企业真实需求,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在社会中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由此推进了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常州市知识产权产出、运营、监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

目前看来,常州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虽已取得了相当进展,但面临着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挑战与常州自身发展需求紧缺的态势,常州亟须通过构建“科创+产业+知识产权”融合发展的创新联动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2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作为国内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常州毗邻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地理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成本优势较为显著,不仅本土企业发展良好,跨国产业链也较为健全,在与国际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国际管理理念逐渐融入了企业自身的管理思维中,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尽管常州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笔者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某种产业在一片不大的区域范围内逐渐自然汇聚成特色产业集聚区,这也是常州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尤其在制造业最发达的常武地区,各种各样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是最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在实施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普遍面临“四大瓶颈”[11]。

2.1 缺乏规模效应和集聚竞争力

近年来,诸多中微小型企业支撑了常州民营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行业龙头性质的大企业、大集团相对较少。常州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在江苏省内排名也并不靠前,这说明常州企业亟须抱团取暖、合力发展。可以看出,由于常州企业缺乏较好的集聚度,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竞争力,各制造业行业内部缺乏高度、明确的分工协作关系,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至于规模效应和集团式的竞争力难以充分发挥。只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集群形式的综合竞争力,才能使得常州民营工业经济的规模经济整体有所提高。

2.2 技术创新亟待资源整合

如果企业仅仅依靠自身资源设备,难以实现技术进步及创新,导致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人力及资源能力匮乏,技术迭代速度慢、效率低;相反,大多数科研机构、高校掌握着大量核心技术,但科技成果难以落地产业化,同时,缺乏完善的转化机制与优良的效率。制造业普遍以较低的技术含量,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维持生存。常州企业虽多,但一方面不精不大,众多中小企业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及资源,导致整个行业没有动力进行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创新,使得关键卡脖子技术未取得根本性进展;另一方面,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使得大量成果依然停留在专利上,未能转化成为生产力。虽然这种状况在起步阶段短时间内难以避免,但目前国内外发展压力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正在倒逼企业做出改变,否则将会对本土企业发展带来隐患。

2.3 制造业转型升级生态体系不健全

高端人才、技术研发,以及相关资源所形成的生态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人才方面,常州企业不仅面临着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还缺少技术研发的资源。因此,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既可以帮助企业引进优秀人才,进行技术迭代研发,同时这种方式还有利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落地产业化,有力推动了区域创新。

2.4 知识产权意识亟待加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专利量目前已经位列全球前列,但依然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关系到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竞争优势的确立。中国大多数的龙头企业没有对自有品牌做到全面保护的企业多达60%以上,其中,大型工业企业所占的比例竟然高达75%以上。常州不乏国际知名度较高的大企业,然而拥有的国际知名商标较少,含金量和影响力普遍不足;另外,大量企业的商标战略比较滞后,甚至忽略品牌价值对企业发展的贡献。

3 对策建议

在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我国依然增大了科技投入,凭借着大国优势迅速成长为大规模产出、门类齐全的世界制造产业大国。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9.8%,跃居世界第一;在航天、高铁、高端制造等诸多领域不断取得技术创新突破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这些欣喜与骄人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全而不精、大而不强”的现状并没有改变,普遍面临着人力、成本、安全、环保等“痛点”,在世界上总体处于第三梯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常州亦是如此,只有量大而面广且处于基础地位的传统制造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整体水平提升,中国制造业才能取得根本性的进步。

发展产业集聚集群,可以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功能设施配套,促进要素合理配置、资源集约利用,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健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促进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各要素的创新发展,推动相关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产业做大做强,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有利于延长和完善产业链建设,从根本上推动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应对未来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实现“科创+产业+知识产权”融合发展成为推进常武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

3.1 深入产业集聚区,建设“制造业共享创新中心”

制造业共享创新中心围绕特定的集聚产业,与当地政府共同搭建,采用企业化运营模式,是深入产业的“细胞”,主要包括两部分功能[12]。(1)推进产业科技发展。①通过对特色产业的深入调研,梳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需求。②针对已有成熟技术、装备和迭代产品的,由共享创新中心联合设备与技术供应方打造行业应用示范展示中心(类似4S店),将成熟产品和技术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③针对不成熟的产品和技术需求,由共享创新中心组织科研院所、高校等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同时与掌握该领域世界先进技术的国家、机构开展国际间合作。(2)搭建产业服务生态体系[13]。由共享创新中心引入技工人才培训、定制化金融工具、检验检测、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内容,率先在常武产业集聚区进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新一轮“两业”融合试点,改善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生态环境。

3.2 推进建设研发与创新服务一体化的“智能制造创新港”

当制造业共享创新中心搜集大量实际需求后,可与常州高校院所的技术资源库(现已建立6万余件专利技术、10余万专业技术人才等资源)形成信息对接,之后还需要组织二次开发才能真正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的高效转化与落地。这就需要一个有实际物理空间的载体承接此功能,“智能制造创新港”因此而提出。同时,智能制造创新港将提供技术咨询与交易、知识产权开发与交易、人才培养与培训、双创空间与服务、国际合作等创新服务[14]。

3.3 加强创新交流,促进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良性互动

常武地区的产业发展一方面取决于产业创新主体的集团优势,另一方面取决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高效的交流合作,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协同网络。只有使创新主体更多元化,更多样性,重视市场行为的完整性和主动性以及进出机制的可操作性,才能构建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最大程度激活市场活力,充分发挥科研骨干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将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紧密结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创新创业要素之间良性互动、协同共生,形成一套具有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15]。

3.4 打造“常州版”营商环境

结合常州目前的产业现状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打造“常州版”营商环境是以常州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北京、上海等为国内标杆[16],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政策制度以及健康的社会保护体系,从而塑造良好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实现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之一的目标。

3.5 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针对重点领域进行产业专利预警导航分析,帮助政府和产业提前做出科学规划,同时提升企业应对来自国内外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大力宣传专利和商标电子化申请工作,推动在常专利代理机构和在常高校专利电子化申请全覆盖,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全国第一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设立的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服务性机构是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多年的摸索发展后,该中心各项业务有序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逐步完善,在江苏省率先成立“一委一中心”——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并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和江苏省专利行政执法巡回审理庭,构建起一站式知识产权非诉纠纷解决平台。

3.6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联盟和产业联盟的重要引领作用

目前常州市注册的知识产权联盟主要有:常州市地板协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常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标准联盟、长三角知识产权服务联盟、石墨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江苏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依托联盟产业优势,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专利协同运用为基础,积极开展统筹规划、运营合作、资源互补、品牌培育、协同保护,推动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发展。知识产权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水平,对常州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励源头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鼓励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知识产权为高科技产业保驾护航的健康发展模式。

产业联盟主要有:江苏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州市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常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标准联盟、常州市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常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常州市新传感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常州市工业设计产业联盟、常州能源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州光伏产业联盟、常州市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等。

建设产业联盟,以联盟为抓手整合行业资源,精准服务企业实际需求。联盟既是企业的智库,汇集行业专家,指导行业发展方向,又是企业的桥梁,帮助各类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实现共赢,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实现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关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服务龙头企业,形成旗帜效应,又帮助中小微企业,增强发展后劲。

4 结语

通过对常武地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内的特色产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发现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人力、成本、安全、环保等“痛点”,企业在实施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技术创新亟待资源整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生态体系不健全等“四大瓶颈”。因此,探索“科创+产业+知识产权”融合发展的模式,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是解决制造业转型发展困境的关键。

猜你喜欢

常州市常州知识产权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常州梳篦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