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电影发展策略初探
2022-02-18孙景旋孙晓青
孙景旋 孙晓青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带领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导下,新疆各项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而最能体现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新疆电影也不例外。在经历了探索、兴起和繁荣等几个重要时期后,进入新时代的新疆电影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展示新疆人民精神面貌、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电影不断涌现,丰富着我国的电影文化和产业。2020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这为新时代新疆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①。随着“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新疆电影创作者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把握住机遇,在补足短板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新疆电影的品质,从而更好地为国家的战略和方针提供服务。本文从新疆电影的内涵外延界定和历史发展现状概述、现阶段新疆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素分析、“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电影发展的策略和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新疆电影的内涵外延界定和历史发展现状概述
(一)新疆电影内涵与外延的重新界定
学界在有关新疆电影的概念界定上已有众多讨论和研究,出现了新疆电影、新疆本土电影、新疆题材电影、新疆少数民族电影等说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吴玉霞教授有关新疆电影和新疆本土电影的定义。她认为:“‘新疆电影’是指以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生活的故事片的统称,而‘新疆本土电影’特指由新疆本土创作者作为创作主体而摄制的反映新疆人民生活的故事片。”②可以看出,吴玉霞教授的界定中更多呈现的是有关新疆本土性及文化性的特质,而忽略了电影作为一种跨区域、跨文化再创造的可能性。因此,笔者对“新疆本土电影”概念持保留意见。仅从“新疆电影”这一界定来看,吴玉霞教授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来定义。电影是否特指故事片,或者只有故事性、剧情化的电影才能被称为电影,这一问题尚有讨论的空间。众所周知,电影起源于纪录片,再加上近些年微电影、短片等影像艺术形式强大的传播力和生命力,作为一门极具包容性的艺术,电影自然可以将其吸收并融合。因此,笔者认为,“新疆电影”的内涵应为能够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的剧情片、纪录片、微电影等影视作品的统称,其外延应该包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拍摄和制作的包含以上内容的一切影视艺术作品。
(二)新疆电影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略述
重新定义了新疆电影的概念后,再梳理新疆电影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会发现其电影数量、电影类型、电影质量都得到了丰富和扩大。从这一点来看,新疆电影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诞生。比如,民国时期就有外国人来到新疆拍摄了一些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纪录片。这些影片虽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不为外人所知,但不能因为它不是故事片或者没有太高的观影价值,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新疆电影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此外,新疆的第一部故事片《加森与哈米拉》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4年摄制的,其主创人员大多不是新疆人,但其展示的是新疆本土哈萨克族青年之间的故事,因此可以说是新疆电影发展的一个标志和新的起点。此后,国内诞生了许多同类型题材的电影,如新疆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拍摄的《两代人》、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拍摄的《阿娜尔罕》、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3年拍摄的《冰山上的来客》等。这些电影在当时都产生了非常大的轰动。此后,以广春兰为代表的导演创作了《不当演员的姑娘》《买买提外传》《西部舞狂》等具有类型电影特征的影片,吸引了全国无数的观众,在国内外获得了票房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新疆电影最为辉煌的年代。进入21世纪后,以西尔扎提·亚合甫、刘湘晨为代表的导演创作出了《买买提的2008》《乌鲁木齐的天空》《驯鹰人》《阿希克》等剧情片和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让全世界的观众重新认识了新疆。近几年,随着年轻力量的崛起,国内也出现了如王丽娜导演的儿童片《第一次的离别》、艾买提·买买提导演的微电影《手风琴》等作品,为新疆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力量。
二、现阶段新疆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素分析
(一)电影创作人才严重缺乏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③。由此可以看到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新疆电影事业发展而言亦是如此。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疆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下,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各种类型优秀电影相继诞生,如《美丽家园》《真心》《歌声的翅膀》《远去的牧歌》《骆驼客》等,既传播了新疆的多元文化,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然而,站在发展和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后备军明显不足。不仅仅是电影创作人才,电影的营销、策划、市场发行等人才也严重缺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新疆电影的发展。笔者所在的新疆艺术学院是新疆唯一一所具有影视编导相关专业的高校,虽然学校多年来为新疆输送了大量的影视人才,但缺口仍旧很大。同时,一部分在外地学习影视专业的新疆学子在毕业后也基本留在发达城市,这对新疆电影事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损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电影创作观念较为保守和落后
近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电影在蓬勃的发展道路上自觉地形成了具有“疆派”风格的电影创作思维和美学观念,这是新疆电影难能可贵的财富和经验。当然,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新时代背景下新疆电影的创作观念显得故步自封和保守落后。在中国电影市场化和商业化浪潮的席卷下,新疆电影在故事主题的选取、视听手法的表达、艺术观念的展现等方面明显缺乏创新和自主意识。比如,阿布都克里木·阿不力孜导演的《昆仑兄弟》(2019)叙述了结亲干部和南疆普通百姓之间感人的事迹。故事的主题和立意其实都很好,但却存在叙述上过于直白、视听手法运用简单、情感递进较为突兀等毛病,导致观众难以接受。再如,方军亮导演的电影《喀什古丽》(2020)讲述青年男子为了女朋友踏上帕米尔高原寻找爱情的俗套故事。影片大部分都沉浸在对风景、美食、舞蹈的猎奇化展示之中,最终被观众评价为“一部旅游宣传片”。此外,前文所提及年轻电影人才不足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新疆电影固有和传统的创作理念。总之,在“文化润疆”新背景下,新疆电影的观念和思维必须打破禁锢,寻找新的突破口。
(三)电影创作类型过于单一和固定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关系,新疆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会更多地考虑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宣传。哪怕是在当下的商业化浪潮中,新疆电影也在不断加大对主旋律、正能量影片的创作和扶持力度。比如,反映阿勒泰地区警察舍身救人的影片《风雪狼道》、反映帕米尔高原医生吴登云真实经历的影片《真心》、反映新疆边防武警维稳固边的真实感人事迹的影片《界碑下的村庄》,以及根据2021年和田地区断臂男孩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平凡英雄》等,无不表达出爱国情怀、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等主旋律的精神,其基调都属于紧跟国家政策或社会现实需要,并积极地发挥电影特有的教育和社会功能。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敬佩的,但纵观世界电影的发展史,各国电影无不存在着丰富的类型,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类型化的创作才是电影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归宿。因此,基于新疆区域性和电影类型化发展的双重考虑,我们应该探索如何在做好主旋律表达的前提下,让新疆电影更多地融入主流商业类型化的创作道路中,并实现真正的双赢。
三、“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电影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一)认识“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意义
“文化润疆”指的是用中华文化涵养滋润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养润泽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灵魂。“推进文化润疆,筑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也是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抓好的1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之一。“文化润疆”不仅向电影、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的创作和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也让新疆各族人民真正感受到其带来的效益,在让大家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也让各族人民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润疆”的重大历史意义,才能用电影艺术讲好新疆故事,讴歌伟大的时代和人民,也才能真正创作出引发观众思考和情感共鸣的优秀作品,从而让电影充分发挥出其凝聚人心和力量的文化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因此,只有在深刻理解“文化润疆”的前提下,才能利用电影这一媒介让更多人认识新时代的新疆,而新疆电影也才有可能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二)坚持民族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在这里,人们不仅能看到神奇且独特的自然景观,更能感受到各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与厚重。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多种文化的并存交融与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民族关系研究》一书曾提到:“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群为了生存的需要,随山谷河流汇集到新疆的谷地、盆地、绿洲与草原,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分解。”④这样丰富的自然与文化内涵,可以说为拍摄电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坚持民族化和多元化的电影创作道路是新疆电影发展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讲,就是要站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充分挖掘新疆本土多元的民族文化。这种别具特色的文化不仅表现在新疆的沙漠、戈壁、雪山等自然景观中,更体现在新疆47个不同民族所呈现的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及民族之间的认同等方面。落实到电影创作上,就是要去选择和拍摄多种文化融合发展影片,展示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象,同时借助这样的文化特质,实现新疆电影在新时期的独创性发展。
(三)培养专业性、创新性的电影人才
回望新疆电影的发展历史,会发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创作主体比较单一,即大部分新疆电影是由天山电影制片厂(原新疆电影制片厂)拍摄和制作的。虽然几十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为新疆培养了不少电影人才,但面对时代的更迭和电影艺术的更新,仅仅靠一棵树苗是很难种植出一片森林的。前文已经提到人才的重要性,那么从“文化润疆”新背景来看,作为新疆艺术学院的教师,首先能做的就是把新疆现有的影视学子教育好,让他们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家、新疆相关的文化、影视政策,从而为今后新疆电影事业的发展献力。除了坚守教育阵地,还应该大力引进外地的年轻人才尤其是新疆籍的电影学子,让他们回到新疆这片土地,用摄影机去耕耘和收获。因为和其他人相比,他们的专业性更强、创新性更足,对新疆文化也更为了解。当然,这就需要各部门进行顶层规划和设计,出台相应的政策并加以实施。
(四)创作品牌化、市场化的电影作品
品牌是用来识别某个产品或服务的一个概念,电影的发展自然也可以遵循品牌化的发展路径。对新疆电影而言,品牌化指的就是拍摄“新疆片”。1986年,时任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张昆山曾说:“我认为所谓‘新疆片’是一个形式和风格的概念,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和追求:一是鲜明的地域特色,即雪山、冰峰、大漠、高原、牧场、山峡、盆地等;二是浓郁的民族特色,即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建筑、服饰等;三是别具一格的新疆音乐、舞蹈;四是各族人民能歌善舞,少数民族演员特有的形象和表演才能,这是起码的四条。”⑤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也曾出现一批极具品牌和市场效益的电影,如歌舞片《西部舞王》《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西部片《美人之死》《神秘的驼队》等。这些影片在当时可以说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在“文化润疆”背景下,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支持这类电影的创作,在充分利用新疆自然、民族、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品牌化和市场化的工作。
(五)创建产业化、多方化的合作平台
当然,仅仅走品牌化和市场化的道路是远远不够的。新疆电影想要走得更远,还必须将电影的拍摄和产业挂钩,同时也要利用多方资源搭建相应的平台进行整合和输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电影制作单位、公司和个人可借助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文化润疆”的东风,积极申请相关的产业扶持项目、资金等,利用各项优惠政策,抓住新疆电影发展的机遇和空间。第二,充分利用多方合作模式和不同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进行电影的拍摄、宣传以及发行等工作,使风险最小化并使利益最大化。比如,视频网站能为新疆电影的播放提供更多选择,尝试多平台合作发展是新疆本土电影今后的发展趋势⑥。第三,借助新疆独特的地缘优势,在国家大力向西开放的战略下,增强新疆电影在国内乃至中亚及欧洲各国的吸引力。不仅可以和国外的资本进行产业合作,也可以利用新疆电影特有的文化进行输出,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在“文化润疆”新时代背景下,新疆电影要想重振雄风并赢得观众、市场和官方的认可,就需要电影从业者认清现状,在分析不足和问题之后,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去挖掘和运用新疆特有的种种优势尤其是文化优势。同时,还应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到新疆这片热情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中,通过电影这门艺术真实地再现当代新疆47个不同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情感世界以及内心期盼等,为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梁玉春.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N].中国民族报,2020-10-13(006).
②吴玉霞.“新疆本土电影”的界定 [J].电影文学,2014(07):6-7.
③冯超.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④尹筑光,茆永福.新疆民族关系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11.
⑤吴玉霞.新疆本土电影的发展述略[J].电影评介,2013(12):1-4.
⑥杨晓茹.提升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新疆本土电影发展策略探析[J].学理论,2013(1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