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2022-02-18马玉黎

今天 2022年1期
关键词:辩论人大代表情境

马玉黎

(昭通市民族中学 云南 昭通 657000)

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指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吸取知识,提高学习水平。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对政治教学的思想认知,然后在课堂上注重将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对课程的巧妙设计来激发学生对高中政治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思维能力的发展。

1.高中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 内容无聊,学生有偏见

高中政治课在所有高中课程中相对无聊,学生对此有偏见。高中生学习政治时,由于政治的理论内容较多,许多学生将政治教学作为讲道。他们认为教科书中的理论内容太多,没有实际意义。他们忽略了高中政治在塑造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1.2 教材更新缓慢

为了应付高考和其他考试,高中政治教科书的修订和更新速度很慢,以确保统一性。因此,政治教科书中的许多内容和案例都是陈旧的,很难与时俱进。学生对政治教育有偏见,教材无法及时更新,这会使学生更难以接受高中政治。

1.3 学习考试的目的不明确

高中学生可以学习政治的原因是应付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目的是应付考试。经常出现的是老师的绘画和学生的朗诵。高中政治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很少引起师生的注意。

2.高效课堂对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性

2.1 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仅仅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因此,这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只有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不断研究和创新,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预期,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理念下政治课教学的要求。

2.2 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局面

从传统教学的角度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地位被弱化,课堂教学实践往往被忽视。与此同时,无法跟上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问题。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政治教学的认识,促进教师创新,转变教学方法,开拓思想,把创建高效课堂摆在突出位置,改变传统观念下课堂教学的不利局面,从而为丰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理念提供了有力保障。

2.3 促进教学目标和计划的完成

高中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的建设,从根本上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实施政治课教学,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创造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从老师教学过程中感受政治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而且,在践行高效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依托其教学效率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计划,整合重点内容和关键阶段,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重点、难点内容的学习,减轻高中生的学习负担。

3.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培养

3.1 遵循情感教育的规律

在传统的政治教室中,老师经常以阅读的形式教书。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无聊,从而降低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并且教师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有鉴于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并尝试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简而言之,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引导或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辩论,诗歌朗诵,哲学漫画展览等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在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观看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图片和视频,从而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期间的民族精神。在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理解之后,教师应采取启发和迁移的形式,让学生思考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并思考发展和丰富民族精神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然后,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可以更深刻的分析和明白什么是民族精神。

3.2 建立完善的人才考核体系,注重实践

为了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必要认识到个人价值观并提高个人自信心。为了加强对群体中个体的认同,有必要建立科学而全面的能力评估体系,改变对理论评估的侧重重点,并建立一种将实践,态度,情感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多才多艺的评估体系。使学生,父母和社会团体有资格参与,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个人价值,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提高其想象创新能力。其次,人格是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政治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广泛的人际和合作交流,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拓宽思路,学会理性地对待不好的情绪。这可以充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改变他们对生活的消极和保守态度,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形成一个完美的人格。

4.试论如何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4.1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如前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来说,在我们高中政治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并不是说让学生放纵自己,而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引导。通过老师的指引,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线索。这样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例,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进行,我主要采用了问题引导的方式。如:(1)近代中国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进行各种斗争?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体现在什么地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当中,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是怎样的?(5)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有哪些任务是需要我们完成的?这些问题可以作为自主学习的提纲,从而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方式设计自主学习的规划。尤其是对部分不善于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克服自主学习中的盲目性。由此可见,在自主学习当中,教师适当进行学习指导是极为必要的。

4.2 互动式教学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与学生充分交流,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形式多样多的教学互动情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进行互动学习和协作探究,以此来提升其自学和同学互动配合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思想政治必修 2 中的《我国的政党制度》时,就可以创设辩论的互动式教学情境。首先,教师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对我国自古以来的治国制度进行了解。其次,可以指导学生以这些知识为结合点,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并在了解西方国家的治国制度之后,以“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政党制度”为主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正方应该以中国国情为论点,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展开合理论述; 而反方则需要以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为论点,对中国所采取的政党制度进行阐述。这样,学生就能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对西方的执政制度进行了解,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

4.3 设置合适的辩题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辩论情境教学法时,首先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辩论话题,这个话题需要具有很强的话语性。如果辩论不被讨论和公开,那么辩论将失去意义。教师在设置辩论题时,要控制辩论题的难度。如果辩论太难,学生理解和思考会更困难,无法提出自己的论点,无法使辩论顺利进行下去。反之,如果辩题太简单,就会缺少深入讨论的机会,使辩论很快就结束,丧失开展辩论式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因此,教师要给出难度适当的辩题,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同时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另外,教师选择辩题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选择一些高中生更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

4.4 深化记忆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一步步提高政治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构建真实情景,指引学生开展高效率的实践活动,为其良好成长奠定基础。如:在“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定“人大代表”的主题,先指引学生对人大代表制度、人大代表法律地位、人大代表产生、人大代表权利等知识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对我国人大代表制度有一定了解。随后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实践情境,指引学生模拟人大代表选举活动,并且学生选出来的“人大代表”还需要模拟参与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活动,以班级管理为话题开展讨论,生成讨论结果。通过这样的模拟实践活动开展,可以显著加深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而学生也会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与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学习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将理论用于实践上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知行合一的理念,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内容丰富,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构建情境课堂,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相应价值观念和综合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辩论人大代表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