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2022-02-18刘丽娟

今天 2022年1期
关键词:黄球正方形动态

刘丽娟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第二小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1]。从这一点出发,要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必须关注并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动态生成式的数学课堂,即我们需要的数学课堂应是一个真实自然,以师生互动交往、互动生成方式推进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2],“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3]。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节课都不可能是全部预设到的,也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关注学生,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努力把握生成时机,捕捉学生机灵生动的思维火花,很好地加以利用,适时调控与引导,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断提升生成性资源价值,给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变为“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跃动着人性的魅力”的动态过程。

1.“节外生枝”,捕捉意外资源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过程。课堂教学一般不可能像教师预设的那样顺利,因为每一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知识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同一个问题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可能就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范围。由此,面对动态课堂的“节外生枝”,遇到学生与众不同的声音,只要教师积极捕捉其中的有利因素,发挥教育机智,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趣味十足、精彩纷呈。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让学生练习量角,教师巡视,发现正确率很高,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可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我还有一个钝角没量呢,怎么办?”学生的问题是以往教学中从未发生过的,而这位教师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能否用有中心点的大半块的量角器量出钝角?怎么量?用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终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因此,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另类意外”,教师不能刻意回避,牵强说教,而应该充分珍视这些意外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认识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和探索者。让他们在思辨的交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也因生成而变得神采飞扬。

2.“变拙为巧”,善待错误资源

教育心理学认为,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的过程。作为教师来讲,要正确看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使之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一旦遇到错误信息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不拘泥于已有的预设,能够随机应变,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通过追问寻错、争论 辩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到符合学习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错”中找准“豁口”,因势利导地融人到课堂教学中。那么,“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差错”而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善待错误、宽容错误和捕捉错误。特别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即予以纠正,而是把错误看作一种教学契机,灵活处理和调整教学内容,为教学服务。例如,有道判断题:1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2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48厘米。很多学生都会回答“对”,因为1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2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2个24即48。但也有个别学生提出:“好像不对吧,拼在一起不就有2条边合在一起了吗?”有学生附合:“对呀,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有两条边合在中间,就不能再算中间了啊!”这时我顺水推舟根据学生的错误画了一个图。看到图后学生 才恍然大悟:“对,对,对,不能再算中间。”那么,2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厘米呢?学生甲:24÷4=6(厘米),6+6+6+6+6+6=36(厘米)。学生乙:也可以直接用6×6=18(厘米),因为原来2正方形有8条边,拼在一起后,中间2条边就不能算了,剩下6条边,也就是6个6厘米就是36厘米了。然后我趁热打铁继续问:“这位同学非常善于动脑筋,同学们愿意再接受老师的挑战吗?3个正方形这样拼起来呢?”这时再也没有学生轻易结论为24×3=72(厘米)了,同学们画的画算的算,很快得出了24÷4=6(厘米)8×6=48(厘米)了。

3.“见机行事”,巧用生成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关此次教学的突发事件。面对学生在思路上旁逸斜出的这些动态资源,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深入地挖掘呢?选择后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学生走,置“动态生成资源”于不顾,无疑又会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可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事件,合理地驾驭它们、利用它们,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出彩。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时,课上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袋子,里面放了三个黄球乒乓球和六个白色的乒乓球,想让学生通过摸球、记录颜色、感悟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这时有一组的实验结果是摸到黄色球7次,白色球3次,所以摸到黄色球的可能性更大,与其他小组的结论不一样。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它时,我还是免不了一愣。一愣之后,我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跳过去,不好!那怎样来引导他呢?对,先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于是有了下面的一番对话:

师:刚才其他小组的同学已经汇报了他们的发现,你和他们之间有不同吗?

生:有。虽然我理解白色球的数量多,所以摸到可能性大,但是我真正去验证的实验,我们组的结论是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大。

师:那你认为你和他们的看法,谁更有理呢?

生:我觉得我和他们都挺有理,都对了!因为我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他们也是。

师:不过,咱们班是六个小组,只有你们的结论不同,看来,在黄球比白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当然也有你们碰到的这种情况--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的时候。你现在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了吗?

生: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真理说不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呢?。真理说不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呢?

师:李紫涵同学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老师很佩服。真理说不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呢?把你们小组的球拿过来,让李子涵同学再摸几次。

生:李子涵连续摸了8次,结果摸到白球6次,摸到黄球2次。他又主动加了4次,结果是:3白1黄。

师:你现在怎么想?

生:我觉得他们对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我没全错。

师:说得非常好!在黄球多白球少时,有时候摸出白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比黄球的大,而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

我先弄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对症下药——以学定教。策略对头,老师便比较从容了,先是让孩子毫无保留地谈出自己的看法,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再去引导说服,但因为没有把握住孩子思维的“脉搏”,未能达到目标。第二次调整,老师明确了问题的真正症结——“眼见为实”,应该让事实说话,让孩子自己说服自己。终于,李子涵同学在自己的二次实验之后,基本认同了其他同学的看法。经历了这个“对话”的过程,有收获的不只是那个倔强的孩子,每个同学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他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会更合理。收获远不止这些,孩子们的情感得以洗礼,态度受到熏陶,方法论获得启迪,这对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弥足珍贵。他们也学到了遇到问题,要解决透彻,在没真正获得知识之前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动态生成课堂的产生,既有学生学习经验理解超出教师预期,教师既定的教学进程被学生的不同“理解”等打乱,教师尽量巧妙地利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也有由突发事件或偶发情境所引起的资源,包括学生在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甚至违纪等;也可以由教师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设置相关情境,引领学生在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能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一定层次地对话,从而生成新的资源。不论哪种情景,在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现实起点”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尝试用学生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上为学生的发展做好铺垫。只有教者的教学“重心”降下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才会升上来了。

课堂教学过程并非表演过程,而是处于一个不断推进、不断发展的境地,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调整好每一个生成性教学细节,就能使教学过程变得具体、丰富而充实,使教学过程充满变化与灵动,充满诗意与创造,诱发教学过程的高潮,开掘教学的深层意蕴,使师生主体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真正要义。

猜你喜欢

黄球正方形动态
可爱的黄球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可爱的黄球
国内动态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动态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