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策略探析
2022-02-18石晓芳
石晓芳
(甘肃省陇西县崇文中学 甘肃 陇西 748000)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坚持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时,教师也应重视历史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追求。当下教学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以历史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是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借助史料、先进教学手段等,丰富初中历史课堂,引导学生宏观解读历史事件的同时,注意到其中的利弊。
1.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核心素养培养
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基础教育体系的完善,对学生的培养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一点从近几年中考出题方式上可窥一斑。在针对学生开展知识考核时,不再向以往一样针对重视结论进行考核,而是另辟蹊径融入了对思维的考察,尤其是在历史学科上,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产生,发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及造成的影响都有不同,且不同人的观点也存在差异[1]。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学工作增添了难度。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不仅要从历史事件中汲取优秀文化和智慧结晶,还要结合生活现状,以辩证的眼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辩证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具有这一能力,才能更加理性的看待历史事件,不会因为主观情感而产生错误的、片面的看法。
1.2 有利于提高文化竞争力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强盛,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愈加紧密,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纵观当下,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了国内,对青少年的观念和思维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学生所面临的情况也更加复杂,为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保留民族文化特色,我国开始重视文化传承和发扬。历史学科有着较高的人文价值,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向青少年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中应指导学生以理性的思维看待不同的历史事件,多角度探析其所产生的影响,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2]。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辩证思维的培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现代化历史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
1.3 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需求
学生思维的活跃度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思维高度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行为,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思维由抽象逻辑思维向直观理论性思维转化。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要重视反思和总结,这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会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使辩证思维愈发成熟起来。
2.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具体策略
2.1 借助史料突破思维束缚,促进辩证思维发芽
史料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资源,为了促进学生的辩证思维,拓展知识面,教师可以针对同一历史事件尽量多搜集一些历史资料,并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分析史料时,会发现它们往往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不同,这些解释会打破学生的固有认知,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多面性,进而使辩证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3]。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中借助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时,并不是指史料越多越好,教师要慎重挑选,将质量高、具有代表性的史料放在课堂中,这样才能为学生打开不同的视角。
举例来说,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谈及到对“秦始皇”这一人物的评价时,很多学生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认为秦皇是一位“暴君”,在秦朝的统治过程中,有活埋俘虏、焚书坑儒、横征暴敛等暴行,不堪为“千古一帝”。这种评价形式是非常片面的,历史具有严谨性和人文性,不能因为受到影视剧和野史的影响,而直接下定论,这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史料开展教学活动,用多媒体展示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班固《汉书·主父偃传》、柳宗元《封建论》、李贽《藏书》等关于秦始皇统一的评价,分析史料后学生发现,历朝历代对秦始皇及秦朝的制度都有着高度的评价,尤其是李贽更是称赞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一些制度,如设立中央统一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发展,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学生提出了疑问:既然秦始皇这么优秀,历朝历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那么影视剧中对他的描述真的都是虚构吗?学生能够提出这一问题,说明真的用心在思考,也体现了对辩证思维的运用,教师要给予其鼓励和表扬,并再次借助史料说明,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真的施行了很多暴政,并以修筑长城为例引导学生辩证性展开讨论,长城的修建虽然能够抵御匈奴,保证秦国内的安稳,但当时的秦国贵族奢靡,百姓征发繁重,不堪重负,且秦国刑法严苛,在经历了大兴土木、外出巡游、泰山封禅等后,强行修建长城无疑是激化社会阶级矛盾,促使秦朝加速灭亡。
由此,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打破传统的认知,对“秦始皇”这一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学习中养成正视历史的习惯,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2 设计多样化实践活动,促进辩证思维生长
初中生受到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产生不客观的评价,这种片面的理解不仅会限制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4]。为此,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活动中重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透彻的解读,这样更有助于养成核心素养。
举例来说,在学习《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时,学生往往对北宋与辽、夏之间的议和及交流,无法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实践活动。首先,教师需要设计自主学习活动,为学生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澶渊之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突破教材篇幅的限制,让学生对知识点有全面的认知。其次,开展班级辩论赛,教师可以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宋辽议和是好事还是坏事?如何看待宋朝的决策?有的学生说是好事,北宋当时文化繁荣,但经过多年的重文轻武,军事上难以应对宋辽之战,有的学生则说是坏事,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是一个屈辱,宋朝国力和百姓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且不要着急下定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促进辩证思维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提炼、总结,并引导学生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评论战争,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宋朝与辽议和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政者多年对武将的压迫,使宋朝的军事力量显著下跌,而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犹如烈火烹油,只会引来外来者的觊觎。议和既可以降低战场上的伤亡,又能促进边境贸易发展,也能够避免为老百姓带来的经济、徭役等方面的负担压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及活动成果进行点评,通过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对待国家与国家间交往的利弊,不能片面的下定论,而是要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进而辩证性的看待民族关系。
2.3 保留充足讨论空间,持续培养辩证思维
传统课堂教师习惯单向输出理论知识,由学生直接背诵和记忆知识点,这种刻板的方式限制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会压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中习惯等待教师传递结论,就会产生思维懒惰性,不再愿意主动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那么学生的辩证思维就会越来越差[5]。对此,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时,教师要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保留足够的讨论空间,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以保证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举例来说,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介绍事件的社会背景、主要原因、主要影响等结论性的内容,而是要采取设问的形式,提出难度不同的几个问题,为学生提供讨论机会。首先,在课堂初始,教师设计探究问题“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的出现产生了哪些影响?”“辛亥革命中出现了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什么?受到了哪些观念的影响?”……等,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结合已掌握知识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判断。之后,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辛亥革命发生前后时间段所发生的事件展开探究,尤其要着重挖掘社会背景、国内外形势等因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最终的答案。接着,教师再针对学生所给出的答案,逐渐引导学生开展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探究,让学生深入其中展开实践探究。结合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分析,学生需要先自行探究辛亥革命发生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事件的缘由有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就是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考验其能否从优势和不足两个方面思考辛亥革命对旧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将目光集中在少数学生上,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中的思想是否与其他思想相关,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衔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为学生保留充足的讨论空间,尽量压缩理论知识讲解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并有充足的时间就问题展开讨论,这样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才会起到推动作用。
2.4 多利用先进教学工具,丰富历史知识呈现
辩证思维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和思考历史事件,但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多是口头传递知识和经验,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生更多是以教师的观点为基础,向外拓展和延伸,却缺乏立体性思考。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时,教师要重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引入现代化教学工具,以动画、视频、网课等多种形式,丰富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充分的认识,并产生更加理性的思考。
举例来说,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厉害了,我的国》中的片段,并提出问题:视频中反映了什么内容呢?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和已掌握知识回答:浙江舟山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建立。教师要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及时引导,顺势引出主题,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中国高铁、北斗导航系统、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等,这些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现的。接着,带领学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在每个阶段中的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在PPT中以时间为顺序,利用思维导图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展示出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排列顺序,逐一展开讲解,PPT课件中可以多设计超链接,将细化后的知识以跳转网页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以点带面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既可以丰富历史资料的展示形式,保证教学层次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
2.5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多是借助课堂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思维能力,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凸显。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辩证思维时,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尽量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借助历史收获成长。
举例来说,在学习《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拆分为两个部分,并指出其中具备的共同点和二者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取知识,思维获得成长。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二者在内涵、原因和表现上仍有明显的不同。从内涵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所针对的是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的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世界多极化则针对的是国际社会的政治。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跨境电商的运营流程,以流程图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特点。而从原因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国际化和社会分工要求,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契机则是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相关,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量被分化、组合。但二者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促使了不同国家间的进一步合作,进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的“肯德基”“麦当劳”,商场中的外国品牌专柜,以及我国的服装、家具、工艺品、陶瓷、假发、纺织品等贸易出口量统计情况,让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运用辩证思维理性看待国家政治和经济上的发展。
2.6 引导学生探索事物本质,引发思维探究
当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变化直接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习中主动探究,是培养辩证思维的主要渠道,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透过事物现象去看本质,以此来对历史事件产生深入的分析。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主导,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被充分调动,结合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料,深入事件探索中,实现思维的深入探究。
举例来说,在学习《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很多学生在了解教材内容后,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引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教师不要急着否定学生,而是以时间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当时各国的形式。通过对资料的研读和分析后,学生发现“林则徐虎门销烟”只能说是引发鸦片战争的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提升,让西方列强走上了扩张殖民地的道路,而清政府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借助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由此,教师鼓励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观念,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养成唯物史观,并学会借助史料来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
结束语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历史事件学生产生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再正常不过,重要的是教师要重视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改变传统教学思维,提高对史料、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讲解和呈现历史事件,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视角,推动辩证思维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