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得巧中巧 方为人上人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现状及策略
2022-02-18祁懂礼
祁懂礼
(甘肃省通渭县温泉路学校 甘肃 通渭 743300)
引言
21世纪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接近,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共识。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计算机以及智能手机等设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操作能力,在该课程教学中将加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与操作。借助有效提问,可以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与教师形成有效互动,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有机的调整教学进度,从而确保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1.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提问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出有效提问的概念,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将该教学法应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质量,同时依托于有效提问,可以不断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研究与记忆,借此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一方式,将给予学生充分讨论到空间,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帮助学生构建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有效提问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也能实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目的,从而实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目的[1]。教师在问题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学情以及发展特点,科学、合理的设置相关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学习与思考。同时,采用有效提问的方式,将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在诸多学科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体,学生不能参与其中。此外,使用该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也难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率[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也是如此,因此在进行教学策略探讨时,需要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下是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提问现状:
2.1 缺乏提问技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整个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比较小,此外,相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来说,信息技术课程往往不受到学校与学生的重视,这也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会忽略提问设置。提问在教学中的显著优势就是使学生通过提问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在教师的提问中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以及心理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教师的问题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水平与技巧,才能引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但是经观察发现,在当前阶段,由于信息技术教学不受重视等问题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往往都比较简单,一般以“是不是、对不对”等是否题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很难引发学生展开思考,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极为不利。
2.2 没有合理设置问题
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中需要基于班级内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知识进行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既要贴合教材内容,同时也要针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提问,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要转变过往课堂主导者的角色,逐步向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进行转变[3]。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做到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以班级内学生共同进步作为最终目的展开相关教学活动,进行问题设置。但是现实情况则是教师随机选择网络上或者教材中的现成问题,并没有考虑到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问题设置。其次,在提问时也具有一定的目标针对性,仅关注部分学生的知识获取,不利于班级内学生共同参与,这样极容易导致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造成课程教学效率的下降。
2.3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由于教师提问缺乏针对性和缺乏性,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缺乏学习动力,而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学习中表现困倦情绪,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教学热情,最终致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缺乏活力。现阶段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所选择的问题大多更偏向于记忆性,或者是书本上所有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其次,教师缺乏与想象力相关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动性也有所遏制。小学阶段的学生保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更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采用枯燥的提问方式展开提问环节的设计,则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导致缺乏学习动力,从而致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策略
3.1 重视知识引入,提高问题趣味性
在展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不断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并借助提问来使得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保持良好互动,营造出较好的学习氛围,以确保整个课堂教学顺畅。那么教师在展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就要不断提升课堂提问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中展开学习活动,并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时,要基于学生学情以及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之后借助网络资源展开趣味性问题的设置,在提问过程中也要把握好提问的方式,以确保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4]。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突破过往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学习能力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展开有机的设计,从而确保班级内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并借用已学知识对教师问题进行回答,在教师的教学提问中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满足社会对该课程的要求。
比如在信息技术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过往并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过往学生会在课下使用计算机进行资料的查询,而在智能手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于电脑的使用也相对减少,因此学生会对信息技术课程保有一定的好奇心。基于学生状况,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安排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思考活动。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可以向学生提问,“问题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计算机?”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就会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设备,并积极的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比如在超市中会使用计算机进行结账、上网时会使用计算机等。之后,教师在整合学生答案之后,提出第二个问题“问题2:除了以上领域,计算机还可以应用在哪里?”在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电视的媒体角度来回答计算机的应用,比如大量信息存储时会使用到计算机、在对大量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时也会使用到计算机。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环境中,从而使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保有高度的好奇心。此外,借助这些问题的提出,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记忆与掌握,以为后续展开其他内容的教学奠定基础。
3.2 抓好教材重点,提高问题针对性
小学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精心进行准备,通过网络资料的搜集整理并借鉴其他教师的问题,基于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内容自主进行问题的设计。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要对学生可能在课程学习时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预测,做好准备工作。课程设计前,教师需要明确提问的重点以及主要内容,并精心设计提问环节,从而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推动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教学的内容。教师在进行课程提问时,要注意自身的语气,从而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确保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着本课内容的重难点进行问题设计,以实现统筹全局的作用。此外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重视问题的辅助性作用,在提问后,如果学生无法及时准确的给出答案,教师就要给予一定的启发性引导,从而使学生自主对问题答案进行探索,完成知识的探索[5]。
以《Word中插入图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情景:老师准备做一个黄山游玩的旅游文档,大家认为插入什么图片可以使观看者一眼就能发现这是什么内容主题么?教师在提出该问题之后,就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图片的搜索,并进行插入尝试。在学生完成自主操作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寻找一下插入图片都有哪些方法。在完成这一问题的解决之后,教师可以控制学生的电脑,向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在完成主要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已经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文本文档发送给学生,并向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大家觉得将图片插入到哪一部分更为合适呢?通过逐步提问的方式,不仅可以将本课教学内容融入在问题解决之中,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该部分知识的关键性内容。学生在对图片格式处理时可以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图片的大小及位置等相关操作来实现自主学习活动,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完成实操练习活动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插入图片的流程以及注意问题进行罗列,之后安排学生自主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开回顾,并进行一定的反思,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与身边同学的探讨,对自己不足的地方进行巩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提问的艺术,并通过有层次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3.3 明确学习难点,提高问题专业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很难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进行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没有对这些问题展开关注,那么就会影响班级内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通过提问来协助学生攻克学习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提问内容的设置中,一定要提高问题的专业性,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也要注意问题的准确性,同时也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起到启发的作用。此外,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到专业用语的运用,以确保学生可以依托于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有条理的展开知识梳理活动。
以《表格的设计》教学为例,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如何对表格进行边框添加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思考一下怎么才能选中想要添加边框的单元格?部分学生会回答:将单元格框起来之后,再将单元格拖黑。在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时,就表明学生已经通过过往的知识经验以及教材知识有了初步的判断[6]。基于学生的表述,教师要对学生表述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当班级内学生都掌握这一操作之后,教师可以发送一个有问题的表格到学生的计算机,之后让学生观察表格,指出表格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表格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缺边框、缺标题等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所设计的表格,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对表格进行深入分析与学习。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也可以对过往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从而帮助学生攻克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思考表格的使用方法,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寻找问题并解决。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中,要基于学生已学习知识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攻克课程学习难点问题,从而通过一定的引导,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帮助学生更有条理、有逻辑性的展开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3.4 重视抽象引导,提高问题操作性
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及操作能力,从而设置出操作性较强且具有实用性的问题,以便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指导[7]。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为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协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一来就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构造出更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堂。
比如教师在进行PPT的相关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清楚感知动画效果及其操作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教师就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PPT,并在观看结束后询问学生:在观看PPT时,大家都看到了几幅图画,听到了哪些声音?当学生听到这一问题时,会回忆自己刚刚观察到的PPT信息并进行回答,从而了解到PPT的主要元素以及制作方法。在完成第一阶段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继续提问:幻灯片是非常美丽且具有艺术性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也制作出同样精美的幻灯片呢?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内容,并了解制作幻灯片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怎么才能实现刚刚展示的动画效果?教师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之后展开小组探讨,共同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自由度更高的课堂中展开自主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在计划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在班级内进行投票,选出最佳的作品,从而使得学生学习他人之长,不断提升自己。
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展开有效的提问设计,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终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以满足新课标对该课程的要求。同时,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也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展开深入探索,不断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探究性问题,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