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2022-02-18成锦连

今天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成锦连

(昌都市第四高级中学 西藏 昌都 854000)

引言

学生的家国理念总是在个体发展成长的具体情境中逐渐萌生的,同时个体也在具体的情境中持续产生各种不同的主观情绪,多元化、多角度的主观情绪碰撞结合,最终汇聚成学生的家国情怀。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悠久沧桑的国家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培养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对家国情怀的探索,促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1.高中历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和理解家国情怀,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向学生强调家国情怀教育的基本内涵。家国情怀就是一种根源于学生生活情境的、热爱家庭和国家的诚挚情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意义上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扬。在当下则具体体现为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伟大的民族责任感,以及学生勇敢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其次,学生接受家国情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全面学习,深刻体会历史人物为家为国曾经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贡献,学生可以在对历史人物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家国情怀教育不仅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历史文化知识,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渠道,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失了家国情怀教育,面对学生所开展的素质教育就不完整,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就无法顺利构建。

2.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培养策略

2.1 创设历史情境,优化家国情怀培养方式

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让许多学生陷入了片面追求短、平、快的碎片化阅读模式的藩篱,这种阅读方式桎梏了学生的思考模式,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深度阅读,无法凭借自己的想象力身临其境。还有许多学生缺乏历史学科思维,不愿意多动脑,无法深入具体的历史情境,全方位、深层次地感受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创设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方式来克服这一教学难题,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在讲解《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仅仅向学生呈递一些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可能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具象化,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需求,准备一些纪录片、电视剧片段、文献资料等作为补充性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教学逻辑整合到一起,这些具象化的教学视频声画结合,视听结合,将厚重的历史内容以一种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加工,将全部的教学内容整理到一起,预设一定的教学逻辑,按照一定的教学框架来开展教学。例如,教师讲解近代民族危亡时期时,可以按照时间轴来讲解这一段列强侵略历史,也可以突出每一阶段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将不同的战争和条约作为课堂的不同节点。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框架一步一步推进学习进程,逐渐感受到特殊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遭遇过的沉重灾难,深刻领悟“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的道理。学生对于爱国和历史的认识想必会进一步深化,在具体的情境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除了在课堂上补充一些教学资料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其它的教学形式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2.2 还原真实历史,激发家国情怀培养价值

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类学科,其中包含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真实地存在于过去,并且对现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教材的内容展现得更加生动和具体,要让历史故事真实地体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产生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影片或者纪录片的形式再现历史故事,并且借助微课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的时候,这节课虽然故事情节丰富,但是学生难以产生深刻地感受,只能通过冷冰冰的文字去理解当时的情景。在其中,有关于秦朝统一中国后,修建了中国著名的建筑——万里长城的故事,这是那个朝代中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于万里长城的纪录影片,让学生体会长城的修筑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业,同时也体会到我们的祖先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而付出了多少努力,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段历史的意义,激发其家国情怀。

2.3 深入挖掘教材,坚固家国情怀理论依据

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经过对教材的剖析,不难发现,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的国家历史发展中,都存在大量的有关家国情怀的内容,而且经过新课标统一的教材调整,目前的高中历史教材更偏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的历史内容也符合高中生的审美和理解。因此,在家国情怀的融入中,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借助外部资源,单纯地依靠教材就能够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符合历史教学的实际需求和目的。当然,为了做好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家国情怀的培养效率,教师也可以围绕教材内容补充和组织更多的学习素材,加深学生的感受。总之,教师必须先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家国情怀,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感的认识,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为其后期的情感发展以及个人价值体现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角度,将那时的时代画卷缓缓呈现在学生面前,带领学生回顾历史,学习儒家思想出现的背景以及重要内涵。经过分析发现,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何等的珍贵和有价值,儒家思想教给了我们“仁”的思想,我们要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国家,很多孔子的语录和见解,到现在依旧指引着人们发展的方向,可见家国情怀的影响力非常宽广。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将教材作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关键人物及事件的具体信息,然后尽量通过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呈现出来。这样就能以比较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家国情怀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受到熏陶。通过多方面的配合和引导,强化学生的认识,从而推进家国情怀的融入。

2.4 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家国情怀深切认知

部分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较弱,因为他们目前的生活水平都比较高,而且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都有家长帮着解决,所以生活中缺乏很多素养和能力的锻炼,在家国情怀的背景下,学生的认知思维缺乏正确的引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带有指向性地给学生提供理论,而是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经验、实际思想出发,从现代生活的角度思考历史情境下的故事、人物等,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呈现,带给学生非常新颖的学习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懈奋斗,激发学生的斗志,是我们现代幸福生活的保障,从而起到很好地培养和巩固学生家国情怀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一课的时候,虽然现在有很多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但终究难以再现当年的历史情景。那么,为了展现抗日战争中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探究当前的生活和历史战争之间有哪些联系。学生在假期常常在父母的陪伴下旅游,那么就可以从旅游的相关事件出发,围绕各个城市的景点,让学生思考在该城市中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战争,战争又给城市的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从城市出发,建立起思维网络,引导学生寻找各个城市中的历史痕迹,从中体会战争的残酷以及家国情怀的历史意义,从而实现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融入。

2.5 丰富教学手段,逐渐建立学生家国意识

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属于更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层面,看起来有些虚无缥缈,为了获取切实的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将其落实到现实的教学内容之中。教师可以在某一阶段的历史课程正式授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统筹规划,然后,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预设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规划设计,并且提前搜集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充分获取、鉴别、筛选信息。

例如,教师在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以邓小平这位伟大的国家领导人作为教学中心,潜移默化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可以以邓小平一生的经历作为贯穿全部教学内容的主线,除了详尽介绍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重点教学内容之外,为了让伟人的形象更加立体,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关于伟人的具体故事,例如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的具体介绍和对一代伟人叱咤风云的一生的高度评价,让学生深刻领悟伟人深沉的爱国情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结束语

由此可见,学习历史能够让人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家国情怀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情感力量,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并且以此作为个人发展的指向标,才能够承担起历史赋予当代的重任。教师要依托历史学科帮助学生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树立家国意识,并用自己的所学发挥自身的价值。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