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2022-02-18杰木斯古丽卡可木

今天 2022年13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师

杰木斯古丽·卡可木

(福海县初级中学 新疆 阿勒泰 836400)

引言

初中音乐欣赏课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爱国情怀、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为背景,针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提出有效的策略,希望为广大音乐教师作参考。

1.学习音乐中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音乐记录着历史,音乐见证着历史。音乐因为创作时空、创作者经历的不同而承载着不同的精神,创作的背后,也有一个值得纪念历史。以爱国之歌这一主题为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以及国家历史,当音乐变成国歌时就承载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精神面貌。音乐属于一种艺术,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该结合学生的音乐天赋、学习音乐的乐趣以及学生方式等,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构建适合学习音乐的环境,通过音乐与作曲家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的第一单元就涉及了学生的爱国情况,学生除了“听国歌、唱国歌”更要了解国歌背后的中华崛起历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初中音乐欣赏的课堂,比如除了让学生听《国歌》外,还可以播放《聂耳》的电影,通过关键片段的播放,引起学生了解音乐家聂耳平生的兴趣。其次2020 年《故事里的中国》也讲述过田汉与聂耳一见如故,共同创作音乐的故事。通过片段的播放,让学生从简单的汉字信息阅读到视频阅读。教师还可以播放《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走向复兴》等音乐,让学生回答音乐节奏、音乐背后历史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异同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曲调积极向上、正能量特点,以及发现歌曲中的爱国精神。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歌词。初中生刚接触音乐,创编音乐的能力还不够强,但是可以通过模仿,来进行音乐歌词的改编。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因为音乐不仅仅记载着过去的历史,只要人们运用得当,它也可以被创造。所以学生就以现代“袁隆平种植小麦”、“南仁东建造中国天眼”、“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等,进行歌词的创编,最后班级同学一个人上台演唱歌曲的不同部分,以一个人两句话的形式,将自己的歌声录制到电脑中。教师可以通过音频处理,使学生唱的歌词片段连接起来,从而成为完整的结合新时代伟人的一首歌。总之,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中要发挥音乐的意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音乐记录历史的作用[1]。

2.领悟音乐中的美,丰富学生的美感

初中音乐教学和学生的审美教育相互融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和理解美,明确如何进行审美鉴赏,助力学生艺术素养高度的提升,满足其深层次成长需要,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的艺术素养,这是现代初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工作。教师有必要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积极促进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成为独立发展的审美个体,为其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应用各种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正确地引导学生,引导其积极地审美,助力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审美。

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动物世界》片头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进行自主聆听,自行欣赏相应的歌曲,以此来形成对歌曲的美感的深刻感受和认识,而后结合旋律去深入聆听,去猜想《动物世界》呈现的各种情境。此后,教师便可以利用《动物世界》的相关视频来进行教学,播放背景音乐等,布置欣赏任务:动物出场和介绍时,背景音乐是如何变化的?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深入讨论,欣赏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助力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理解美,教授学生应该如何行之有效地发现音乐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为其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作用[2]。

3.充分挖掘审美元素,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音乐作品当中均充满各种各样的美学元素,教师可以将教材作为基础支撑,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美育元素让学生欣赏,教授学生如何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在生活当中,欢快的音乐节奏往往能够给予人们动力,使人兴奋、放松,同样的,低沉的音乐节奏会导致学生陷落到悲伤当中。教师可以重点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节奏、力度和旋律的掌控,进而有效地考量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洞察能力,促使学生用更为敏捷、锐利的眼光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获得更为深层次的发展,有效地感悟到音乐作品当中包含的深刻内涵,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充分领略音乐模式和音乐内容,领悟音乐当中包含的美育元素。

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万马奔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此首歌曲挖掘素材当中的音乐之美,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美好,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层次的发展。可以让学生认真且仔细地聆听马儿奔跑的声音,让学生通过聆听的方式自觉构造相应的画面,增强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满足其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悟万马奔腾场面的宏大、壮观,同时体会音乐作品结合各种各样的乐器所展现出的合奏美,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当中,将自己的艺术素养应用于生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各种事物[2]。

4.根据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该考虑到每位学生的情况,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思想,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例如,在欣赏《D 大调小步舞曲》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奥地利作曲者莫扎特的经历和音乐风格,同时为学生播放其他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进行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莫扎特的曲风。另外引导学生模仿唱、记忆小步舞曲的主题旋律、感受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八度齐奏呈现出的音乐盛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音乐的感悟能力,由浅入深,播放莫扎特的名曲,如小调《四十交响曲》、G 大调第三小提琴曲《斯特拉斯堡协奏曲》、单簧管五重奏《斯塔德勒五重奏》等等,让学生分别感受莫扎特的曲风。另外教师在结束教学时,应该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评论,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对于不敢张口或者表现不好的学生,要及时引导,并不断鼓励,同时激励学生之间互相引导、取得共同进步。

5.组织系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深度欣赏

任何教学课堂都离不开学生、教师、课程三要素,要使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课堂展现高质量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把握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学生的认知特征,通过协调三者的关系设计并且组织深入学习活动,让学生乐意并且努力解决音乐欣赏中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比如对某一音乐作品进行欣赏,那么相应学习活动需要让学生经历聆听、感受、探索以及创造等过程,以愉快、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新知思考中。同时,借助艺术性的语言启发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美妙音乐的感染下最终唤醒学生的深层领悟能力,真正领略一首歌的魅力,强化个人的艺术修养。以《在银色的月光下》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开放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了解塔塔尔族的风俗民情及音乐,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建构美术认知体系。在学生初步掌握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介绍歌曲主题,并组织聆听活动,共同欣赏歌曲的意境和韵律。当学生听完后开展分析活动,共同分析这首歌曲的结构和情绪,从而深层次地把握《在银色的月光下》这首音乐忧伤的情调,提高欣赏水平[3]。

6.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沉浸的欣赏气氛

教师在欣赏音乐的课堂上,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教师可以围绕 “审美 ”这个目标 ,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欣赏《蓝色的探戈》后,学生还要进一步欣赏探戈和琵琶。探戈就是一种舞蹈,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探戈这种舞蹈。条件略好的学校,教师在为学生展示琵琶乐器时,可以利用建模技术,为学生在电脑上展示3D 建模乐器,从2D 的传统课堂,转变为3D 的信息教育课堂,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筝、二胡等乐器。教师除了可以拖动琵琶、古筝、二胡等乐器来全方位展示,还可以通过“弹弦”的方式,利用鼠标点击让琵琶、古筝发出声音。这样的欣赏音乐课堂的创新教育方式,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看到乐器实物,并听到它们的声音,这要比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堂的效果更好[4]。

当前,由于现代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而我国民歌转型缓慢,使得民歌的歌词创作出现了断层,老一代音乐家无法从初中生的角度来进行创作,而初中生也无法感受民歌的魅力。例如,欣赏《船工号子》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更加了解乡村音乐,打破学生与传统民歌之间的隔阂,通过播放视频,设计课堂游戏等,让学生能够理解民歌中人们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生活态度。初中音乐作为初中生的音乐的启蒙教材,教师要注意欣赏音乐的正面引导,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只有从初中开始奠定传承音乐文化的思想,学生才有可能在未来真正地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承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艺术类课程,具有一定的教育性、欣赏性,与此同时,音乐的传承也需要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全方位促进音乐欣赏课多元化发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科技含量”和“美”的含量。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圣诞音乐路
音乐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