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激励教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质量
2022-02-18章振华
章振华
(环县洪德镇三十里铺小学 甘肃 庆阳 745700)
引言
积极的激励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日益多元化,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顺应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激励和教育。
1.教学激励功能
1.1 改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在学生中的作用更为显著,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兴趣不仅仅来自于课堂上的趣味性,更在于他们对老师的态度和观点。对每一门学科的兴趣,都会对其将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对学生进行激励式的教学,则是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最好的转变。如果老师表现出对学生的温柔体贴,那么学生就会更愿意与老师沟通。同时,学生们也会更乐意聆听老师的讲解。下课后,同学们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交流,以巩固所学知识。
1.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信体现在他们的表现愿望和他们的求知欲上。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语文和行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并有勇气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激励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信心大胆地去做,即使做不到,也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还能使学生重新树立自信,重新进行一次尝试,降低学生的怀疑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
1.3 加强对学生的认同
在教学中,激励式的教学能使学生在思维上形成“我可以”,从而不断突破自我思维的束缚。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触及自身的极限,使其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增强其对自身的认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运用激励教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质量的有效策略
2.1 鼓励学生调整心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尚处在发育阶段,很容易出现情感上的冲动。因此,在学习、生活中,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对自己所喜爱、所感兴趣的事物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并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但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却是没有任何动力去学习。另外,在语文课上,小学生常常会出现思维不够周全的状况,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总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热爱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激励式教学,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授《黄山奇石》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提问,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的和自己的知识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方式下,通过课件的引导,学生会对课堂上的内容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对课堂的重视。在课堂上,学生们会积极地回答自己的问题,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些鼓励。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老师经常会碰到情绪起伏很大的学生,例如,在课堂上一段时间里,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就会失去兴趣。有一些波动。老师要注意学生这种反复无常的学习心理,要及时地发现他们的情绪,并给予他们积极的激励,使他们从低潮中走出来。外部因素对学生的情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从心理的低潮中摆脱出来,并利用老师和同学们的正面态度,来激发他们的情绪。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心理,以巩固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2.2 以尊重学生作为前提,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需求。在小学阶段,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潜力不同,部分学生喜欢朗诵,部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在过去的教育背景下,这种个性特点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尊重学生的激励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不同需要,并在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时,给他们提供充分体现个性特点的环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通过无形的激励方式,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1]。
比如,老师可以根据个性把学生分为三种类型:开朗型、内向型和普通型。对性格开朗的学生,老师应采用直接交流的方式,以促进其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并防止因过分自信而降低学业成绩。对个性比较内向的同学,应在暗中给予鼓励与协助,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对普通型学生,则要多加鼓励。每一次考核之后,都会有相应的奖励。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并注意自己的言辞。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不一样,他们的思想还比较单纯,老师的一句鼓励、一句赞美,就能让他们产生更大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语文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老师在教授“名字里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描述他们的姓名所包含的含义。老师还可以向一些不想说话、不敢说话的同学提出问题:“父母想让你成为怎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词典来了解姓名中的每一个单词,并根据词典的内容来说明自己的姓名。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要注意到一些特殊的名字,比如:“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代表着他对你的期望,但它只是一个代号,并不能代替你。”老师会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名字的理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名字,哪怕是那些名字里有特别的单词。也可以抛开对名字的抵触,主动解释自己名字的含义[2]。
2.4 通过行动激励学生
单纯依靠言语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难以保证激励式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小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对于一些虚无缥缈的鼓励和奖励,他们会格外的看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具体的行为或某些教育资源来激发学生,并将其与语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积极性。
比如,老师在教授《小小“动物园”》这一主题的写作课时,老师们可以用一些小的动作来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例如把某一学生写得不错的字句展现出来给其他同学看,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写作能力。此外,老师要注意到学生的不同性格,有些同学乐于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有些同学宁愿一个人去体会老师或自己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所以,老师应该“区别对待”,在写文章时,可以故意站在不想展示自己作品的同学旁边,不会影响到他们。在合适的时机,指出学生所写的文章中比较好的句子和词语,然后在作文的空白部分写上“很好”、“很有个性”之类的话,对着学生们的赞美之词和竖起大拇指。而且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既可以让同学们更加自信,又可以防止其他同学受到伤害[3]。
2.5 实施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来说,老师的评价十分重要,老师的观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要向学生提问,使他们能更好地思考,然后再对他们的答案做出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问题的选取上,要尽可能地选取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想象力的题目。老师的评价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理解,而是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高度的赞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真正的教学效果。
比如,老师在进行“形形色色的人”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描绘出各种不同的行为和图像。当一个人说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时,老师会拍手叫好,给他一个正面的评价,比如“XXX 观察得很好,你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出他的特征”,而且他的评价方式也不能太单一。这样,就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其实是“敷衍”。在完成写作之后,老师还要注意学生能否真正地把所说的、所知道的、所说的、所知道的都反映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2.6 通过竞赛的形式加强激励教育的应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爱玩游戏。因此,教师要强化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竞争意识。适当的鼓励和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在小学阶段,古代诗歌是一门很难的学科,老师们可以用问答比赛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比如,在组织小学生《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这两句古诗词后,老师将小学生分成若干组,由一组学生提出问题。问题必须包含在这一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如果被指定的团体回答是对的,则给予1 分。那么,提问的一组将会得到1 个积分。小学生提问与答疑都是对语文知识的深入了解与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以保证其在小组比赛中掌握语文知识,并进行激励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4]。
结语
总之,激励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非常重要,而激励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使他们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在实施激励式教学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将强烈的情感融入到激励式教学中。让同学们能感觉到老师的诚意。另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激励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