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2-02-18王宝顺

今天 2022年13期
关键词:德育学科思想

王宝顺

(临夏州永靖县太极学区中庄中心小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前言

语文学科是极具育人价值的学科,它囊括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蕴含充实的情感元素,所以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学生的思想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而这就是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教育被列为教育之首要目标,德行为本,有了良好的德行,再辅以智力、体力、审美等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人才,所以德育教育必须要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开启良好的德育途径。

1.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是引导学生初识世界、感悟生活的主要途径,其中有丰富的思想、观念,凝结了优秀的文化元素,是熏陶学生德育能力的重要元素。由此,语文学科具有良好的德育功能。对于小学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是体会语言、理解情感的场所,教师如果在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促进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是学习语言与情感的学科,优美的语言与文化元素能给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如果在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将会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对真善美的认知,建立审美能力,从而不断地发展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

其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认知,提升道德品质。语文教材中融入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渗透着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爱国、爱家、爱自然的美好思想,也有对人、对事、对生活的良好态度,运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就能让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些优秀的思想,从而发展正确的思想认知,自然而然地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有利于推动学生的阳光心态,实现健康成长。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一种精神和思想的传递,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德育、感受德育,就能促使学生积极地面对困难,形成坚定的信念,养成阳光的心态,让他们受到优秀思想和良好行为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2.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学生的成长是动态的过程,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非常重要。而德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核心途径。而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认知世界、理解生活的主要途径,他们在语文课堂体会语言魅力,感受优秀思想,能有效地受到熏陶。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在课堂中渗透德育策略,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德行能力。

2.1 立足语文教材,挖掘德育思想

语文教材是蕴含丰富文化的载体,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又或是其中表达的情感,都是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所以开展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深入体会文化理念的过程。而悠久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理念,有热切的爱国之情,浓厚的思乡之情,还有感人肺腑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这些都能给予学生良好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能熏陶他们对于品德的认知。所以教师要立足语文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理解德育思想,继而逐步潜移默化,接受良好思想的熏陶。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学为例,自然造万物,大自然给了人类很多珍贵的东西,是十分神奇的存在。而保护自然是人类一直关注的话题,关注自然、爱护自然继而爱护生命、保护生命,这同样也是德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该篇课文中以声音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体现了大自然的趣味,而这其中正隐含着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思想,从引导学生体验自然之美,到升华思想,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继而产生保护自然的理念。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也正是尊重自然生命所必须具备的前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阅读后对自然的感受,还可以引导他们向生活发散思维,从自然衍生到日常,将他们的思想逐步牵引到德育理念上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活中的德育思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欣赏美、追求美以及践行美的德育理念。

2.2 加强师生互动,发展健康态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尚未成熟,他们模仿能力强,所以极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重要角色,首当其冲地就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与学生积极有效地互动,提升课堂学习的乐趣,那么学生就会在与教师的互动中逐步建立自信,发展阳光的心态,这是学生德育所不可缺少的。而语文学科注重语言的应用,所以教学中有很多与学生互动的契机,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有效互动,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他们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康的心态。

以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教学为例,该篇是一则寓言故事,用陶罐与铁罐的不同变化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那就是要能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而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嘲笑别人的短处,这传达的是一种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的德育思想。而对于教师与学生,也同样如此,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同样也需要被尊重、被重视。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该篇课文教学,与学生充分互动,引导他们正视其他学生的不同特点,用正确尊重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而与此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也需要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身作则,不以学生某一方面的好坏来判定学生,而是要看到学生的不同长处,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教师言传身教,学生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正确的对人对事的行为方式,由此从中学习与提升,逐步发展出健康的生活态度。

2.3 开展趣味情境,增强德育认知

良好的德育需要学生建立德育思想,同时也需要让他们理解什么才是好的德育行为,让他们在面对生活或困难时能够保持正确的态度或选择。而只进行纯粹的意识引导,学生往往很难将其与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所以德育教育也而同样需要真实的场景体验,这样才能内化思想,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趣味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行为和思想,这样也就逐步强化了学生的德育认知,使得他们能正确地理解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内化德育认知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教学为例,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官员,他在治理邺县时为了为百姓做主,解救百姓于苦难之中,智斗官绅和巫婆,敢作敢为,是非常正派的形象代表。他的行为和思想都体现了古人所追求的高尚品德。该篇课文生动地呈现了西门豹治邺的整个经过,极具故事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故事,创设趣味的表演情境,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行为的演绎。在演绎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地去了解每个角色的不同心理活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更需要去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百姓的苦难状态,而后在表演时就能很好地理解不同人物的内心和思想,继而更理解西门豹的高尚品德和思想认知,这有利于学生自身建立良好的德育认知,从行为中体会德育思想。

2.4 结合生活实践,促成德育行为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践行德育的能力。只有真正地将德育思想转化为切实的行为,才能算是真正实现的德育教育的价值。所以德育教育需要结合生活来开展。而生活是文化的发源地,不仅包含德育思想,也蕴藏着语言运用,因此,基于语文学科是语言的载体,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进行实践才能内化语言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体验语言知识,感受语文中的德育思想,从而有效地提升德育行为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为例,该篇课文讲述了“姐姐的孩子”在“我们家”成长的过程,他的成长让人欣慰,虽然年龄小,但他对独立自主有追求,对生活的困难也坦然接受,并积极面对,这传递的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德育思想,而小小的“男子汉”也在生活中践行着良好的德育行为。所以该篇课文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教师可以借助这个主题,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生活中来,替家长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学会独立去做,学会积极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学习、生活或思想困难,将这样的思想和精神传递到生活的行为中来。而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中,学生不仅领悟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在行为中体会到了良好德行的概念,由此就能促成他们真正内化德育思想,提升德育能力。

结语

德育是五育之首,其地位甚至比我们一直强调的智育更加重要。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良好的德育思想是指引他们正确方向的关键,而德育能力是实现人才目标的核心,所以德育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将为学生提供更坚实的思想后盾,促使他们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学科,语文既有人文性也具有德育功能,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在课堂落实德育教育,抓住教材的德育元素,利用趣味的情境和师生互动模式,为学生搭建德育熏陶的优良环境,借助生活化的体验,发展学生的德育行为,从而由内而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促成语文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有效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德育学科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