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课本剧的开展策略
2022-02-18杜琴泽
杜琴泽
(白银市靖远县回民小学联盟 甘肃 靖远 730600)
课本剧是依托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对既有社会经验的有效融合而存在的一种表演性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强的主观体验感和认知成果应用效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课本剧虽然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常见教学载体,但是其所呈现出的具体应用模式却显得比较机械、呆板,没有体现出对生本能动性的深维调动,同时忽略了以课本剧活动组织为基础的良性课堂气氛营造工作,这就会让课本剧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若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课本剧的具体设计、应用理念以及学生在课本剧活动中的参与模式做大刀阔斧的改良,从而赋予其更为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促动力。
1.开展小学语文课本剧活动改良的原则
1.1 突出生本化原则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这是一句在教育界流传甚广且得到多方认同的话,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却往往被打了折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以“导演”的身份来定位自己在课本剧活动中的角色,对学生的各项有关行为做出“事无巨细”的“指导”,极大地挤占了学生们的自主空间,从而让课本剧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牵引教学。
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课本剧活动改良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还剧于生”,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更多地以建议者、协调者和总结者的身份来定位自我,允许乃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完成课本剧的设计、表演工作,从而强化课本剧教学的综合执行效力。当然,这一原则的具体落实需要一定的过程,切不可机械地从过去的“大收”一下子转化为“大放”,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这样才能够让预期成效的体现变得更为自然、扎实。
1.2 突出灵活性原则
课本剧虽然是以课本为“底材”而开展的一项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本剧的所有剧情、场景、环节乃至人物的对话内容都要和课文原文“一一对应”。然而在传统模式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就没有对这一道理形成完备的认识,过度前调对课本中非关键性内容的“等价还原”,无形中给学生课本剧的表演套上了一道“金箍”,限制了活动成果的有机扩大。
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课本剧活动改良时,小学语文教师要秉持灵活性的原则,在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在课本剧的具体设计中做到“抓大放小”,对一些非必要的细节内容做灵活的加工处理,并可视情况加入一些自己的原创内容,从而使课本剧活动的开展更加丰富、有趣,也更能强化学生们在这种活动中的创造性、个性思维的生成效力。
1.3 突出常态化原则
学习最怕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有学习成果的取得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以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潜意识里只是将课本剧作为一种课堂“调剂”来看待,将之视为传统宣讲课堂的“点缀”,故而无法以系统性、连贯化的模式去开展课本剧应用工作的有机雕琢,也就因此而弱化了课本剧活动的生本发展作用力。
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课本剧活动改良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课本剧作为一项常态化的“保留节目”来研究、运用,一方面结合当前教学需要和学生们的兴趣、能力来总结出引导学生创作课本剧的总体思路、框架,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逐步摸索、掌握优化自身课本剧表演、赏析能力的途径,同时在客观上使学生养成用课本剧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品读课文的习惯。
2.开展小学语文课本剧活动改良的具体策略
2.1 优化对学生课本剧结组行为的指导工作
几乎所有存在于小学阶段的情景性课文中都存在着多个角色,因此可以说小学的课本剧表演是一中集体性活动,这就意味着“剧组”的合理组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本剧活动效果的优劣。基于这一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本剧活动中率先帮助学生优化“剧组”的组建指导工作,一方面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理解、表演方面长项和短板的交叉互补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要表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档位的梯次构建原则,使学生之间的语文理解、表演方面的经验、方法和知识元素得到正向流通;同时还应当在必要的情况下兼顾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拥有更为良好的默契。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彼此的特长来结成一个“剧组”并做出对应的分工: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且情感丰富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担任本剧的“主演”;对于心思缜密、文笔不错的学生,则可委以他们“编剧”的重任,去对课文做进一步的改良;而对于那些观察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把整部剧后期的调整、完善工作交给他们,从而保证“剧组”作品的质量;等等。
2.2 以代入法帮助学生完善课本剧的设计工作
一如笔者前文所言,不少小学生对于课本剧的理解常常会局限在课文“分角色朗读”的低阶层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们对课文的代入体会不足而出现的问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创作课本剧时,有意识地将自己代入到课文世界中,通过核心角色或者自己打算扮演的角色的视角去了解故事、感受氛围、揣摩情感、体会语言、分析动作,同时借助自己与之类似的生活体验来做进一步的丰富。这样一来,学生在设计剧本、表演课本剧时就可以摆脱“照本宣科”的机械化局面,而体现出更多具有“画龙点睛”之作用的精致细节,进而提升课本剧的整体质量。
比如在设计《景阳冈》这一篇课文的课本剧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文中劝阻武松上山的那个店小二,想一想如果自己遇到了一位“不知死活”且“好心当成驴肝肺”的“莽汉”,心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绪?而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自己在说话时会在语言内容、语气、肢体动作上做出什么样的表现?最后就可以把这些内容同步融入到具体的课本剧台词、动作的设计中去,让整部剧更加真实、接“地气”。
2.3 重视对课本剧的反向思维促动应用
课本剧虽然能给学生带来很强烈的趣味体验,但它毕竟是一种教学应用活动,所以必然要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意识的有机强化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表演好课本剧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带领学生通过对课本剧的表演和观赏来反向思考有关对应课文的一些阅读性问题,让课本剧成为连接课文和学生主观思维之间的一道桥梁,从这个角度切入去挖掘课本剧的生本思维构建、优化价值,进而让课本剧应用活动的意义得到破壁性的拓展。
例如在结束了《丑小鸭》这一篇课文的课本剧表演活动后,教师可以“采访”一下本剧的几位“演员”,问问他们在扮演角色对白、活动时对这个角色形成了什么新的认识,鼓励他们谈一谈自己如果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从而让“演员”们以代入化的方式去深度剖析文中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进而上升到对整篇课文主旨情感的提炼和有机解读。
2.4 积极拓展课本剧活动的组织平台
课本剧能够带给学生的是知识和乐趣的“双丰收”,而这些收获理应通过更多的渠道和平台实现进一步的扩大和完善。据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对课本剧活动的利用拓展到更多的平台中,不仅要在教学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编写、表演课本剧,还要利用学生们在校期间的“碎片时间”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来开辟出课本剧表演的第二、第三平台,一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感受通过课本剧品读人物、领略情感的乐趣,二来也可在客观上强化学生编演课本剧的能力,同时还能为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生活做出良好贡献,可谓是“一举三得”。
比如,教师可以在“母亲节”到来之际,鼓励学生从自己所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有关“母爱”的佳作为“蓝图”,让他们去创作一部课本剧本,组建相应的“剧组”来完成课本剧的准备工作,将这部作品以文艺节目的形式在“母亲节”班级活动中表演给全班学生观看;或者鼓励学生们结成几个常态化小组,利用大课间、活动课等机会每日选择一首诗词或者小短文来做“cosplay”,不断完善自己驾驭课本剧活动的能力和意识,并积累宝贵的活动经验;等等。
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对于它的教学必须要体现出更多的趣味和更强的魅力,同时要让学生们以更深的层面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价值。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针对课本剧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来理解、品读、融汇课程知识和社会情怀,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和相应的认知成果代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价值,让他们学会语文、用好语文、爱上语文,最终为其更高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的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