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语言,驻足文化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2022-02-18党连芳

今天 2022年13期
关键词:内涵文本情感

党连芳

(临夏州永靖县移民小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前言

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核心部分。借助阅读,学生能开阔文学视野,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实现思想和情感的塑造,所以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语文学科本就包含丰富的语言知识,阅读所选择的书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是优秀的思想与道德品质的载体。由此,阅读书籍就是阅读文化,是依托文化而发展思想和品性的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需要积极地探索传统文化的价值,以期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能力与文化素养。

1.小学语文阅读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显现着重要的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是人类文明中极具价值的元素。而文化源于生活,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真切体现,所以文化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学习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只有了解文化、接纳文化,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的要义,体会到文化的引导力量,继而才能使学生成为践行文化的主体,形成良好的传承力。而语文阅读依托充足的阅读文本,能充分地接触经典文化内涵,所以在阅读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首先,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文本,提升阅读效果。经典的阅读文本中有丰富的文化元素,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大都在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特定的发展,所以阅读文本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认知都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阅读时渗透传统文化,学生就能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层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元素,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意义,从而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提升阅读效果。

然后,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增进文化自信水平,实现文化传承。阅读是一种探索文化的过程,在阅读文本中有多样的文化元素,不同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情感,学生在阅读时既能透过语言感知到文化的内涵,又能借助文本语言深刻了解优秀的思想和道德认知,由此进一步受到熏陶,形成对优秀文化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文化自信,最终在生活中践行文化思想,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阅读是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全面地了解语言运用,同时有效地吸收文本的内涵和思想,体会其中的情感元素,由此就能丰富自己的内心,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内在涵养,而这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所以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既学习了语言运用,又体会了文化内涵,由此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发展优秀的文化能力。

2.1 依托诵读,在文化品味中提升语言理解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思想情感的文本,有跌宕起伏的小说、韵律优美的古诗、慷慨激昂的诗词以及热情高昂的民歌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尤其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品,立意鲜明、言辞优美,如果能够有效地诵读,将会使人深切理解其内涵,感受其韵味。而小学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并不强,但其独特的风格和优美的韵律能让学生朗朗上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借助诵读就能逐步理解其中的语言内涵。因此教师可以依托诵读,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不断地品味其中的文化,由此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为例,该首诗是汉朝乐府所出的一首民歌,展现了江南劳动人民在荷塘采莲时的欢快场景,并且用词用句都极具韵味,能给人以独特的感染力。同时由于诗句押韵,所以阅读时能朗朗上口,并且能感受到其中浓浓的乐趣。在学习该篇古诗时,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用多样诵读的方式阅读古诗,可以齐声诵读,也可以接龙诵读,还可以配乐朗读等等。通过不同诵读的形式,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词中的欢快情感,他们在诵读时既能感受到文本中趣味的元素,如诗中的“鱼戏”两字,重复出现了很多次,又能在诵读时感受到浓烈的画面感,能想象到鱼儿在水中嬉戏玩耍的情景,继而就能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愉快的思想。所以教师还可以借朗读引导学生去品味文本中的语言,了解诗歌文化的魅力,从而不断地提升阅读语言理解能力,促进阅读水平的提升。

2.2 借助情境,在文化体验中感受语言运用法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对于文化的感知能力欠缺,他们在阅读时往往无法有效地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继而也就无法理解语言的运用特色。而丰富生动的情境将语言转化为丰富的文化体验过程,这使得学生不仅感受到语言的运用方法,同时也体会到文化的意义,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多样的文化,借助文化去感受语言的运用,提升语言能力。

以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为例,该课中有两首古诗《池上》《小池》,都是描写池中景物的古诗,虽然都表达了对池中美景的热爱之情,但两者所体现的意境又全然不同,一首呈现极其丰富的动态画面,一首则是偏向静态的场景。所以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其中的字词运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古诗场景之中,用心去体会文本的内涵。比如创设演示情境,用多媒体等将古诗的动态或静态画面进行展示,配以契合的音乐背景,学生就可以在生动的场景中体验到丰富的现实感,能真实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而与此同时,学生又能从生动的画面中感受到古人所追求的静谧、恬然,看到画面中的生活场景等等。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文本,也促使他们深入体会到了一种与现代风格迥异的文化形式,由此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欲,使得他们更愿意去体验传统文化,感受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2.3 融合探究,在文化思考中体会语言情感力

文化是需要思考和品味才能有效理解的,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前人丰厚的情感,渗透着他们独特的情怀,这对于小学学生而言,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在阅读中深入探索文化是必要的。而探究活动给予了学生较为开放的思考空间,能让他们在阅读时结合文化思考,去广泛地了解文化,理解语言中的情感,从而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思考文化,体会文化,从而增进对语言的情感感知能力,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以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为例,该首诗是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既体现了草原的雄伟,也展示了水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豪迈、壮阔、开朗的情感。而抒发这样的情感,与草原人民的生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民歌的情感,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查找资料、拓展阅读或观看纪录片等,了解草原人民生活的场景,看他们骑在马上奔腾,听他们豪迈的歌声。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深刻了解了草原生活的场景,同时也感受到了与汉文化极其不同的一种文化风格,由此就能感受到那种辽阔,体会到草原人民对草原的情怀,理解他们对于草原的讴歌。而后学生结合对文化的思考,也就理解了文化之间的差异,认知分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继而促进了他们阅读时对情感的把控能力。

2.4 有效拓展,在文化实践中促成语言应用性

文化是一种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所共同构成的形式,体现了人们对事、对人的态度和情感,所以文化的发展就意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断的发展。因此了解文化还应当依据实践去实现。而阅读既是为学生提供文化内涵的方式,也是引导他们掌握语言应用的途径,所以阅读也可以结合一定的拓展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内化语言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灵活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验文化的形式、内涵,由此从文本中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运用,提升应用语言的能力,达到阅读的最终目标。

以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为例,这篇文本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急于求成、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的道理,它具有一定的警醒和教育的意义。而这个故事是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优秀的思想和道理。而在传统文化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寓言故事,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比如可以阅读《叶公好龙》《盲人摸象》《守株待兔》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中是否有体现这些故事行为的事例,鼓励他们进行分享和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发现生活中的反面事例,同时也能从故事中汲取正确的思想,在交流与讨论中强化良好的文化思想,由此,就使得他们既体会了真实的文化行为,也感受了语言的应用,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语言应用能力,提升了语文阅读效果。

结语

语文学科是与传统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其中所学习的语言就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见,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是融为一体的。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又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化的主要途径,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体会传统文化魅力,从而承载优秀文化思想,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当正视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联系,运用丰富的文化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去品味文化、思考文化,继而践行文化,形成丰厚的文化素养,成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人。

猜你喜欢

内涵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活出精致内涵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挖掘习题的内涵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