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的策略
2022-02-18崔英梅
崔英梅
(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镇大庄中心小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引言
课程导入是语文课程实施的起点,也是整个课程的开端。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让课程导入的内容和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凸显语文的学科教育特色,符合课程的导入基本流程,采用丰富的教育技术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活跃,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在导入中需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着手,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才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成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堂导入的基本概述
课堂导入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起点和开端,也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导入中,“导”是引导、启发、引领的意思,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语言的引导,启发学生围绕主题展开积极思考,不断激起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探索欲。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引和启发,并能够自觉进入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加强思考。“入”是指进入、深入、投入,通过教师的导入语和导入活动,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和内容,诱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确保精力的投入。通过导入的过程,能够使师生集中精力共同参与到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课程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的导入环节,教师需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的标准和要求,遵循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色,有目的、有计划的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导入活动,进而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课程导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导入技能,能够在正式进入教学主题前,通过课堂导入这一教学环节,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能够有效组织并指引学生建立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及时进入课程的主题。
2.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2.1 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有效的策略能够不断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的记忆能力,能够通过有意记忆次数的累积不断提高记忆的效果。与此同时,小学生的情感发展也会日益丰富,行为与情感的稳定性、可控性也会逐渐增强,能够不断促进学生道德感的发展。而这一时期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极强,由于是无意注意占据思维的优势,需要借助于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或是具有直观性和特点和感情色彩的事物,才能触发学生无意注意的启动。也就是说,学生这一时期在思维能力上仍旧处于具体运算的发展阶段,在调动思维的过程,需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才能得到有效触发。但又由于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在注意力控制上相对较差,课程中就容易出现分心、分神的问题,在注意力的分配以及转移能力的控制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导入的设计环节,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于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注意力特点,进行教学课程导入环节的设计,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无意注意逐步转变为有意注意。
2.2 凸显语文的学科教育特色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基础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征。首先,从基础性的角度来讲,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学生系统性文化学习的开端,是每一个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起点,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密切关联,也是在小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从开放性的角度来讲,小学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不仅涉及到语言知识,同时也与其他学科有密切关联[1]。另外,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讲,语文学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能够在系统化的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色彩,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应当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语言知识,同时更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能够成为胸襟开阔的、具有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2.3 符合课程的导入基本流程
课程导入是一种基于首因效应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情境教学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开始接受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包含的各类信息,不断促进信息的精加工、细加工,提高课程教学成效。同时,导入活动将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预期的教学目标,找到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导入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另外,在课程导入中,能够为课堂营造学习的氛围和情境,通过充满情感色彩和感染力的导入,创设一定的场景,唤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中,进入知识层面的学习,更大层面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确保新课顺利实施。因此,课程导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语文课程在导入的过程中,应当合乎基本流程,通过各种教学策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当遵守基本的流程,围绕集中学生学习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组织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及时进入教学课题的流程,能够用简明扼要的导语达到教学目的,不断调动起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4 采用丰富的教育技术手段
当前,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不断推动小学教学实现信息化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已经在小学课堂中普遍使用,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教学素材等等,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也为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提供的有效的支持[2]。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白板、多功能投影仪等设备实现现代化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形象,充满趣味。在教学中还可以将图片、影像、音频等各类教学资源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更直观、形象、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语言形成相互补充,使课堂导入环节更加精彩。但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把控尺度,妥善处理课程导入环节与现代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做到合理使用,恰当应用,不可喧宾夺主,生搬硬套,才能实现课程的高效导入。
3.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导入的创新策略
3.1 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快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重要目标,不断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课程导入环节的设计和优化,认真学习课程导入的基本理论,能够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变革。不拘泥于传统的五大步骤,能够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资源的特点创新课程导入的方式和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导入课程最关键的第一步,需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能够快速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3]。在导语的设计过程中,在确保内容正确、有教育有价值的基本前提下,还需要让导语具有一定的新鲜感,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此,在导语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规律,设计新颖独特的导语内容,在快速吸引注意力之后,及时进入课堂主题,才能确保导入效果更好。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课文《珍珠鸟》的课程导入中,可以通过诗歌吟诵进入课程,选择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和《鸟》,引导学生在诗词诵读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了增强导入环节的吸引力,还可以结合一些珍珠鸟的图片以及新鲜故事作为导入,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挥课程导入的价值。比如通过多媒体播放珍珠鸟的视频、图片等,播放的素材由学生来提供、处理等。为此,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素材小组,每学期给每个小组设计1-2次素材提供的任务,小组成员分别从不同的渠道搜集,包括书籍、网络等等,还可以由具有绘画才能的学生绘画,增强素材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
3.2 巧妙设计新奇疑点,激发主动探究的学习内驱力
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导入将进入第二个环节,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快速调整学习状态,为进入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而这一过程是非常短时的过程,教师需要充分把握教育时机,实现有效的课程引导。应当使课程导入的环节情感充沛,如果缺乏情感层面的感染和活力,或是缺乏趣味性,则难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内驱力。为此,需要立足于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又能通过学习而完成的问题情境。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即将教学的内容之间设置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内驱力,使学生能够处在激动状态,急切获取新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融入有趣的动画、漫画、幽默故事短片以及社会新闻趣事等等,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探究兴趣,强化学习的动机。例如在《珍珠鸟》的导入过程中,在学生诵读完《鸟》这一诗歌之后,可以结合信息手段展示更多与鸟相关的图片,营造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氛围,能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动物的怜悯之情和喜爱之情,强化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且这一过程,是实现人文情感教育的最佳契机。
3.3 创设师生互动支点,扩大课堂交流的互动性空间
课堂导入的过程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但并非是单纯性教师层面的教学活动,也不是学生层面单纯的学习活动,而是应当将两者相互融合,使师生能够在导入的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构建成民主型课堂氛围。在现代课程教学理论中也指出,课堂导入的环节应当是师生积极的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是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应当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两个层面实现有机统一。为此,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教师应当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价值,让学生能够成为这一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导入的过程中,能够与学生实现平等对话,通过分享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共同学习。同时,需要应用温和、委婉的语言引导方式,构建民主与平等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分享主动思考的信心。另外,教师应当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评价模式,注重于表达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积极发言的行为,同时要鼓励内向学生能够敢于面向全班表达想法和感受,进而调动起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积极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师生互动的支点和契机,应用导入这一环节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使师生都能够融入课堂氛围中[4]。精心设计课程导入的问题,不断扩大师生之间交流与互动的空间。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的课文导入过程中,就可以指导学生对两种进行比较展开交流描述喜欢谁、不喜欢谁,并陈述理由。在一问一答的幽默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大胆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丰富的信息,为课堂的互动储备资源。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就可指导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图片,在教学中邀请学生进行介绍,还可以将学生的素材整合成课件,与学生一同欣赏祖国河山之美。
3.4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重视导入环节的及时性反馈
在新课程教学要求中,需要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就代表着语文课程教学不仅应当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也应当善于创造性的使用新方法,能够及时获取学生口头书面以及活动中的多元化反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不断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课程导入环节的口头反馈形式,能够在互动提问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处理个体与全体之间的关系,能够选取具有代表性学生参与互动回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了解全体学生的整体情况,才能确保获得高效的反馈。与此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书面反馈,能够及时调整导入的教学策略。例如通过课程导入的环节,通过让学生上黑板板书相关内容,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书写的规范程度等等,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薄弱环节,在之后的课程中加以强化。另外,还应优化改善活动中的反馈,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实验、竞赛或游戏的方式,获得及时的反馈。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中,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准备拼音的模型,再通过设置“模仿秀”的游戏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及时反馈学习的信息。
3.5 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学科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导入环节也应当持续增强课堂的人文气息,不断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为此,教师在课程导入的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应当做到以学生发展为重要目标,以此为理论指导,设置巧妙的课程导入策略,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通过课程内容实施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和价值教育,构建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念[5]。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思想教育的案例,不断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增强爱国主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目标。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程导入中,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价值教育。在讨论“喜欢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好汉”的定义,或勇敢、或重情重义、或爱打抱不平、或仗义疏财等等,在此基础上进入课题,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生活来分析生活的好汉,从所见所闻中找到更多与“好汉”相关的元素,进一步强化对好汉的理解。总之,在讨论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才能让学生有思考的素材,有表达的欲望,同时还能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引导的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导入环节的创新与改革,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快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巧妙设计新奇疑点,激发主动探究的学习内驱力;创设师生互动支点,扩大课堂交流的互动性空间;强化学生情感体验,重视导入环节的及时性反馈;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通过教学导入环节的创新,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