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融入学生生活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2022-02-18刘俊如
刘俊如
(邯郸市广平县第一实验小学 河北 邯郸 057650)
引言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力提倡“生活即教育”思想,即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教师予以学生一定的自由,立足于学生实际引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而激发调动起学生的情感需求。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发挥教育改造生活、推动生活的发展进步的作用。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能够使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二者相融合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出合理的教学规划,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发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当中,积极发散思维,体会数学知识的奥妙,切实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彰显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推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达成。
1.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的意义
小学数学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其中包含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其理解与掌握,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利于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化繁为简,进而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自由受到极大地限制,在被动灌输知识的情况下,难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活动。数学教学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有利于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实现多样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强数学教学活动的创新性,更好达成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2.1 违背学生发展规律,忽视兴趣的培养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在顺应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成果,推动学生自然、全面、健康地发展。当前,教师过度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其实际成长发展需求,使教师难以在实施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在缺失兴趣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活动。尤其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教师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仅对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产生阻碍,也不利于学生实现协调、全面、均衡发展,难以发挥该学科的育人价值。
2.2 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取“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黑板为教学工具传授知识,尽管表面上看已完成教学计划,但实际上师生之间仅仅为单向传输的关系,教师的输出量无法代表学生的输入量,教师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繁冗复杂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牢固掌握,师生之间的单向性使得数学课堂缺失活力。此外,教师未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作用。良性的师生互动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通过师生互动教师予以学生正面积极的评价能够提高其学习热情和动力,而在单向传输关系的作用下,教师缺失对学生的有效评价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2.3 课堂练习时间不足,限制学生独立思考
课堂练习时间是对一节课内容的一个总结,新课标背景下提出了“堂堂清”的教学概念,即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教学和练习,争取在一节课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不在课后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对于减轻学生负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会出现“满堂灌”的教学现象,缺少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一般都是教师讲述学生记忆,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时间利用效率低下,使得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同时,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特征,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常常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和解题步骤去获得正确答案,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4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合理
当前,教师普遍选择让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并以此作为课后作业题目,而并未对其中的练习题进行筛选,课后习题不具有典型性使其难以发挥巩固提高的作用,并且这种不合理的作业设计严重违背了“减压降负”的教育理念。学生重复练习类似且抽象的题目会使学生感到抵触和厌烦,进而出现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脱节的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佳。
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的实践策略
3.1 课程导入联系实际生活
课程导入是实施教学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环,增强课程导入的趣味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良好开端,该环节的有效性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奠定良好的教学基调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此环节中可联系实际生活完善课程导入,丰富新课导入形式,如采取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关注度和获得感。
例如,教学《线与角》中“线的认识”时,基于小学生对动画片的普遍喜爱,教师可以抓住其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联系展开教学,如将“孙悟空”的金箍棒比作直线,通过学生自身经验可以得知“金箍棒”的两端能够无限延伸,并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比作射线,从而引出“射线即由一点发出,一段能够无限延伸”这一定义。如此一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完善新课导入,能够使学生快速建立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为具体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又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在课前可以事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卡片,课上通过语言动作完善课程导入环节,如“这张卡片是参加聚会的邀请函,每位同学的卡片上都有几道算式题,只有全部答对才能获得进入资格”,如此一来,即能够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能使其充满学习动力。
3.2 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合理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十分有益,教师在设计情境内容时,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其产生熟悉感,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同时,巧妙设置生活化问题也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使其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教学《乘法》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动画以此创设教学情境,其中内容如下:森林正在举办“数学知识障碍赛”,小鹿、小象、小猴等动物前来参加,从起点到终点共有五个障碍以及五道比赛题目,小动物们穿过障碍后裁判员大象先生会说出有关数学题目,回答正确后方可通行。比赛过程中,只见小猴率先穿过第一个障碍,裁判说出题目“4×7=?”,小猴快速回答“28”便继续下一难关,随后小猴一路畅行赢得了此次比赛的胜利。如此一来,通过该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又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置特定情景,将分数相关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如小蓝邀请三名朋友到家里做客,妈妈将大西瓜切成八块端到桌上给小朋友们吃,这时妈妈问小朋友们“现在桌上有八块西瓜,你们四个小朋友每人能够分到两块,如果把八块西瓜分给小蓝和小绿,那么每人能分到几块西瓜?如果现在只有一块西瓜要分给小黄和小紫,那么他们两个该怎么分呢?”通过这一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陷入思考之中,在此情况下教师顺势引出本章节教学内容,使学生维持较好的思维模式开展后续学习,在教学情境的影响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3 课堂练习深化学生独立思考
课堂练习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渠道,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深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在该环节中教师予以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融入生活化教学资源能够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此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或者校园中,在一定时间内寻找有关图形并记录下来进行分类,借此组织小组PK活动,看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多又对。这种教学方式转移了特定的课堂教学空间,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到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元素,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如,教学《统计》时,教师讲解基础知识过后,可以引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学校近期准备为大家采购一批新的体育用品,但由于经费有限,只能优先购买两种,目前备选的物品包括四种,即篮球、足球、羽毛球和跳绳,通过采取统计的方式将购买多数人选择的两种物品。随后,教师让学生通过举手形成统计数据,并让学生自主设计统计表和统计图,借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师生互动,还能够使学生将数学学习带入到实际生活之中,展开更加深入地思考,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更好达成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广大教师必须谋求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之路。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局限性,合理借鉴上述实践策略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效联系起来,打造高质高效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协调、自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