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探究

2022-02-18郝生梅

今天 2022年16期
关键词:题目文本素养

郝生梅

(积石山县教育局 甘肃 临夏 731100)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抽象性兼具的学科,对于受到形象思维支配的小学生而言,自然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挑战。尽管大多数小学生都可以领略文本的框架、了解文章的故事内容和叙事结构,但他们很少会真正沉下心来,去抽丝剥茧的探究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的阅读成绩也始终不甚理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教师要结合文本细读的相关理念,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挖掘文本中的价值,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现实价值

1.1 推动专业素养的发展

文本细读教学,可以督促教师不断的打磨自己的专业素养。这里所说的专业素养,主要牵涉到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三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注重的是语文的写作,文本鉴赏和逻辑分析;条件性知识牵涉到教育学和心理学,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跟进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情绪起伏,进一步塑造学生的健康品格;实践性知识牵涉到解读文本的方法和技能,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具备了知识整合的能力,才可以真正发挥出自身的榜样作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学语文教师都面临着专业技能上的空白,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较为扎实的本体性知识,但就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来讲,教师所积累的经验是相对匮乏的。很多教师并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即便是在新课改已经落实的当下,也依旧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更加暴露了他们在业务上的缺陷。此时,文学细读理念的渗透,就可以引导教师主动约束自身的思想和言行,他们会持续吸收全新的理念,以更为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1.2 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核心素养培育最为忠实的践行者,当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教师也必须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这里所说的语文核心素养,本身就包含着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具体来讲,学生不仅要有正向的语文观念,同时还要有过硬的语文能力,要有敢于适应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有健全且兼顾的人生品格,要懂得从语文文本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也就是说,语文核心素养与社会的连接是极为紧密的,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学习场景、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等等。此时,推动文本细读理念的应用,就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当学生有了品读和鉴赏的意识之后,他们也会自然而然的从文本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把理论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文本细读的引导下,创造更为积极向上的客观环境,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

1.3 是观念变革的必然选择

在传统理念的支配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始终缺乏互动,学生无法在教师面前吐露自己的心声,他们只能把观点和看法压抑在心里,进而产生极大的审美疲劳和抵触情绪,如果教师始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变化,那么阅读教学的效果也自然会大打折扣。直到现在,依旧有部分教师没有从过去的泥沼中找到光明。他们用单一的笔试成绩去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去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即便是学生接触了不同类型的文本,他们也只能把视线集中在汉字和词语训练上,并不能真正与作者展开心灵上的沟通。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汉字掌握量本身就相对较少,因此他们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解读文本,只能利用课下的时间来开小灶,这种课堂吃不了、课下积食的行为也明显加重了小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2.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路径

2.1 用“题目”窥整体

从小学语文的教材编写中可以看出,很多文章的中心点都可以通过题目展现出来,题目就是支撑学生进行窥探的眼睛,所以教师也需要筛选出这些题目鲜明的文本,引导学生聚焦思路,先分析文本的题目,实现思维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先打开自己大脑的大门。例如,在阅读《山居秋暝》这一篇古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重点集中在诗的题目上,“暝”代表的就是时间,“秋”代表的就是季节,“山居”指代的就是写作的地点,当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以后,他们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让他们描绘出自己对题目的见解,在这里,教师不能只是听听就作罢,必须要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总结和评价,要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当学生获得了肯定以后,他们也会积累更多的自信心,会更加主动的去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在读题之后产生了一些疑问,教师也不能堵住他们的心口,而是要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不解。尽管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总有一些学生会真正抓住文章的中心点,教师需要筛选学生的疑惑,总结出一些学生在读题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接着在引导他们渗透到文本中,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他们会习惯用自己的力量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2.2 灵活化解疑难杂“句”

虽然题目的解读可以让学生先抓住一些关键词句,但由于小学生的识字量是相对有限的,所以他们在接触一些关键词句的时候,也难免会感到陌生和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灵活的化解这些疑难句,用更为具象化的形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例如,在学习《草》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观察书本上给出的插画,让学生认识到小草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由此一来,学生也会获得更加明显的视觉刺激,他们会以图画为依据,整理自己的语言,提高自身看图说话和整理的能力。或者,在学习《梅兰芳学艺》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解释文章中一些较为晦涩的描写。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次揣摩并演绎以下情感:你们如何用眼睛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如何用眼睛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样一来,学生也会更加透彻的去解读著名艺术家梅兰芳在学艺时传递的“眼技”。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疑难句的解读绝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这一层面上,因为在文字这一介质下,疑难句的释义依旧是抽象的,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疲劳。教师需要通过更为具象的形式,把词语符号和情境交叉到一起,让学生可以根据特定的氛围去提炼出自己已经学习的词语。例如,在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班内的学生一起参与角色表演的活动,自己扮演小稻秧,让其他的学生扮演杂草,共同演绎出“团团围住”这一词语。这种生动的释义方法,比一味的查字典要更有效率。

2.3 突出深层次的解读

尽管小学语文的结构相对简单,但文本所传递的人生哲理依旧是极为丰富的,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了解最为基本的词语意思,更是要让学生以此为跳板,展开深层次的解读,获得更为丰富的人生感悟,积累生活经验和教训。具体来讲,教师要懂得抓住文本的矛盾,通过主要矛盾,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秘妙之处。这里所说的矛盾指代的并不是真正的冲突,而是感性和理性交融的结果,具有深层次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例如,依旧以《草》这篇文章为切入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大火一烧…草烧得干干净净”这一语句,然后再结合白居易写的诗“野火烧不尽”。让学生展开对比:为什么作者认为只要一把大火就可以把野草烧的干净,而白居易却认为野草是烧不尽的?此时,学生的解读就有了鲜明的参照物,他们会更为深刻的认识到小草生命力之顽强,这样一来,情感的解读就会变得更加自然,真正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又或者,在阅读《山居秋暝》这一篇古诗的时候,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思考:山林中的景物本身就是数不胜数的,但为什么作者就非要写松林,山石这些景物?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背后的原因,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松林代表的就是坚韧不屈的品格,山石代表的就是岿然不动的意志,这两个景物都可以展现出诗人风光霁月的形象。

2.4 用延伸和拓展去深化感情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核心对象就是语言文字,教师和学生必然会在这一领域花费足够多的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文本细读的内涵绝不只限于此,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要打开格局,实现情感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可以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动力。具体来讲,教师要从课内逐渐走向课外,把课堂作为生活和社会的窗口,不能割裂课堂上的学生和生活中的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文本细读本身就有着鲜活的生命,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不能只是把学生当作积累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打破工具说的限制和束缚,让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注入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另外,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遇到了相对抽象的描写,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保留充分的空间和余地,让学生适当进行想象和延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练习故事的续写或者是改写。例如,在学习寓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依照人物的性格特色来撰写出自己笔下的故事,用自己的思维为人物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世界。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是任重且道远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热情,要经受得起前期的各种考验。本文通过题目的解读,疑难句的释义、中心思想的深层次分析、课外的延伸和拓展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文本细读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语文的基本知识点,由此提高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细读能力,丰富自己的世界观。

猜你喜欢

题目文本素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关于题目的要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