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育策略

2022-02-18努尔艾力艾尔肯

今天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兵马俑美术作品长城

努尔艾力·艾尔肯

(库尔勒市铁克其乡中心学校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美,体验美,运用美,从而提高美术学习的深度,强化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珍惜美好事物、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展开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创作、对比、运用、交流等方式拓展美术鉴赏的维度,创新美术鉴赏的方式,获得良好的鉴赏效果,全面提升美术素养。

1.在美术事物观察中鉴赏

美术作品具有客观反映现实的功能。美术作品中的事物往往具有栩栩如生的特点,与现实事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以生活中的事物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展开实地的观察,与美术内容形成多种角度的比较,以此体会美术创作所具有的真实性与形象性。

例如,在学习《蔬果的剖面》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鉴赏相应的美术作品。本课的美术作品以生活中的各种蔬菜和水果为主题。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些事物鉴赏教材中的作品。比如,在鉴赏“猕猴桃”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当学生思考:“作品中的猕猴桃和真实的猕猴桃有哪些方面很相似呢?我们可以从颜色、形状、组成部分这些方面来比较吗?”学生能够发现作品中的猕猴桃和生活中的猕猴桃都是金黄色的,形状都是半圆形,都有着丰富的果肉,细小的种子。从而能够通过这些视角体会作品的逼真性。又比如,教材中提出了“紫甘蓝菜的剖面是不是像一棵茂盛的大树?”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切开真实的紫甘蓝菜,与作品中的画面做出对比。能够发现作品描绘出了紫甘蓝菜剖面的各种纹路,并且这些纹路的弯曲程度、粗细程度与真实的紫甘蓝菜泡面十分相近,从而体会到作品的生动性。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真实的生活事物,进而认识美术作品在创作上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感受美术作品强烈的表现力,有效提升鉴赏效果。

2.在美术情景体验中鉴赏

美术作品能够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机融入到画面中,形成真实性的情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和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美术情景,让学生综合观察与体会各种美术作品,感受整体性的画面,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鉴赏的具体性。

例如,在学习《走进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美术情景,进行生动的美术鉴赏。比如,在鉴赏《春播》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作品中有哪些春天的事物呢?能够让我们想象到怎样的春天景象呢?”学生能够从作品中看到柳树、小草、山坡、田野、耕牛等自然事物,进而在脑海中浮现出“柳树迎风招展,小草在微风中抖动,耕牛在田地中来回前进,耕种土地”等丰富的景象。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柳树、小草、山坡、田野是静态的,而耕牛是动态的,从而感受到作品所具有的动静之美。同时,学生也能够从这些画面中体会到春天蓬勃的生命力,感受作品对生命的赞美和丰收的渴望。又比如,在鉴赏《放风筝》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出“儿童在草地上放风筝,欢快奔跑”等景象的视频。学生能够同时观看飘动的风筝、奔跑的儿童,进而体会作品内容的丰富性,感受作品活泼生动的艺术特点。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创设丰富多样的美术情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鉴赏中产生丰富的情感,有效提升鉴赏的深度。

3.在美术文化探究中鉴赏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充实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而很多的美术作品在创作时会传达深刻的文化理念,进而影响作品的创作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相应的美术文化,从文化视角解读作品内容,以此让学生继承优秀的精神,塑造学生的品质。

例如,在学习《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美术文化进行深入的美术鉴赏。比如,通过直接的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兵马俑可以分为将军俑、军吏俑、跪射武士俑、士卒俑等多种类型。并且,这些兵马俑在动作和神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兵马俑研究》等书籍,让学生具体了解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学生能够对秦朝的历史文化进行广泛的探究,认识到各种士兵在作战时需要承担不同的任务,会做出不同的战斗动作,因此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由此,学生能够从历史视角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刻解读。又比如,学生能够体会到各种类型的兵马俑都具有栩栩如生的特点,兵马俑的身体各个部位与人体十分相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古代会有这样高超的铸作水平呢?”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古代的雕塑、泥塑等工艺技术,具体认识兵马俑的制作原理,体会古人的丰富智慧,培养强烈的文化自信。同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等书籍,让学生具体了解秦朝的历史事实,借助兵马俑想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场景,进一步体会兵马俑的独特作用。另外,学生也可以从现代视角出发,阅读与兵马俑有关的新闻动态,了解兵马俑在旅游业、考古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兵马俑的文化价值产生更为丰富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让学生借助丰富的美术文化进行深刻的美术鉴赏,充实学生的文化修养。

4.在美术作品创作中鉴赏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学生能够被作品形象高度吸引,进而产生创作的意识。而通过展开具体的创作,学生能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具体感受作品的创作方法,体会作品的创作理念,挖掘作品蕴含的情感意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创作的角度入手进行美术鉴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鉴赏趣味。

例如,在学习《会“走”的玩具》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进行多方面的美术鉴赏。比如,在鉴赏“孙悟空”“青蛙”等形象的玩具时,学生通过外在的观察只能发现木偶的形象和猴子的形象十分相似。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都会‘走’呢?这些玩具是怎样‘走’的呢?”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材料具体进行手工制作。比如,学生可以将许多小木条进行装订,形成“孙悟空”的胳膊和双腿。接着可以在各只木条上穿上线绳,通过拉动线绳让“孙悟空”做出行走跳跃等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小木条,在相互拼接后能够进行一定幅度的移动,而线绳能够调整木条移动的方向速度,进而体会木偶玩具构思的巧妙性,对木偶玩具的内在趣味进行深入鉴赏。同样,学生可以用小铁片制作成青蛙的形状,然后在青蛙的脚部装上弹簧,通过按动弹簧让青蛙产生跳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铁片的重量较小,能够方便跳跃。而弹簧有着很好的弹性,可以和铁片形成良好的配合。由此,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视角对这些玩具进行鉴赏,体会科学原理在美术手工制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样,在鉴赏教材中的“大公鸡”“恐龙”等玩具作品时,学生也可以使用相应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并操作这些玩具展开游戏,具体探究制作的原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创作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体会美术作品深层的创作原理,感受美术鉴赏中蕴含的丰富乐趣,充分提高鉴赏的深度。

5.在美术作品对比中鉴赏

很多的美术作品在内容、创作方式、思想情感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也具有强烈的反差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角度入手,充分发挥总结归纳思维,从对比的视角对多幅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认识美术作品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培养学生全面的鉴赏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最受尊敬的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美术作品进行美术鉴赏。比如,在鉴赏《父亲》和《雷锋》这两幅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体现对这些人物的尊重的?这些作品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学生能够直观的认识到《父亲》这幅作品中,父亲的面部形象和手中的碗占据画面的主体。父亲的面部形象表现出了辛勤劳作、渴望丰收的情感。而手中的碗也表现出了勤俭节约,艰苦生活的品质。《雷锋》这幅作品中作者一方面描绘了雷锋的具体形象,另一方面描绘了高耸的山峰。雷锋是笔直站立的,山峰也是巍然屹立的,与雷锋的形象形成了相互的衬托。由此,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作品在表达对人物的情感时都没有单纯地描绘人物本身,而是注重借助其他事物来衬托人物。由此,学生能够从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角度认识不同美术作品之间的共性。接着,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这两幅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是怎样被表现的呢?”学生能够发现《父亲》这幅作品中,作者用很多较粗的线条勾勒父亲的面部形象,表现父亲常年劳作的艰辛。而《雷锋》这幅作品主要以较粗的线条勾勒出了山峰的形象,对于人物的面部没有过于细致的刻画。由此,学生能够从线条的角度对美术作品在创作上的差异性进行明确认识。同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幅作品中人物的眼神。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两幅作品对人物的眼神都进行了重点的突出。《父亲》中人物的眼神充满着较多的悲苦,而《雷锋》中人物的眼神充满着坚定与积极的态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发挥对比思维,从不同的角度鉴赏多幅美术作品,进一步提高鉴赏思维的灵活性。

6.在美术作品运用中鉴赏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能够直接运用于生活。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生的鉴赏空间,让学生根据美术作品的特点和用途进行相应的生活实践,在不同的场所中运用美术作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装饰生活环境,进而体会美术作品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鉴赏深度。

例如,在学习《有创意的书》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多种实践活动,深入鉴赏美术作品。比如,教材中展示了“立体书”的模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所,我们可以使用立体书呢?”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内容,能够发现立体书主要用来介绍内容较为复杂的科普知识。因此,学生可以进入到图书馆中,根据相应图书的内容制作立体书,并摆放在相应的角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书籍内容。对此,一些学生可以通过泥塑的方式塑造出大小不同的球体,作为各种天体的形状,放置在天文学书籍附近;一些学生可以通过剪纸的方式塑造出各种类型的植物,放置在植物学书籍附近。在他人阅读书籍时,学生可以根据“立体书”的形象介绍书籍的内容。由此,学生能够运用美术作品帮助他人寻找感兴趣的书籍,在使用中进行美术鉴赏,培养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又比如,教材中展示了“布书”的模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布书有哪些独特的作用呢?”学生能够认识到“布书”是由布料制作成的,形状很像一只口袋。因此,可以根据相应图书的内容制作成“布书”,并将相关类型的书籍放置在“布书”中,作为书包。接着,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携带“布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中,阅读相应的书籍,体会阅读的便捷性,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另外,学生还可以制作教材中展示的“镂空书”“异形书”这些类型的美术作品,将这些美术作品粘贴在墙壁或放置在课桌上,营造清新舒适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运用的角度鉴赏美术作品,深刻体会美术作品对日常生活重要的作用,强化美术鉴赏的热情。

7.在相互交流讨论中鉴赏

美术鉴赏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一方面体现在美术作品本身艺术价值的多样性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鉴赏思路的多样性上。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表述个人的鉴赏认识,积极交流鉴赏体会,在思维碰撞中共同获得丰富的鉴赏体验。

例如,在学习《色彩的情感》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鉴赏美术作品。比如,在鉴赏《回望》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长城都是土黄色的,为什么作品中使用了很多的红色呢?”对此,一些学生会认为作者描绘了秋天的长城,而秋天有着很多的枫叶,作者借助这些红色表现出了秋天的苍凉。一些学生会联想到落日的景象,认为作品中的红色是落日的余晖,表现了在黄昏时分观赏长城所看到的景象。而一些学生能够认为红色象征着鲜血,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脊梁,作者通过创作作品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赞美。由此,学生能够对作品的色彩内涵形成多样性的认识。又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描绘的是长城,但为什么长城的线条看起来又细又小呢?”对此,一些学生都认为作者采用了远眺的视角观察长城,只描绘了长城近处的景象,而粗略描绘了长城远处的景象。一些学生能够结合作品的标题“回望”,认为作者借助长城回顾过去的生活,因此没有过于具体表现长城的形状。由此,学生能够对作品的创作方式形成多样性的认识。同样,在鉴赏长城的颜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采用的色彩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能够发现作者使用黄色与黑色相结合的方式描绘近处的长城。对此,一些学生能够认为黄色可以看作正面视角看到的长城,黑色可以看作阳光在长城上的影子。从而能够体会到作者善于从空间的变化进行思考,让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性。而一些学生能够认为黄色象征着长城的崭新,黑色象征着长城的破旧,作者通过不同的颜色对比,表现出了长城历经沧桑,历史悠久的特点。由此,学生能够对作品的着色方式形成多元性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个人的鉴赏感悟,有效提高鉴赏思路的丰富性,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式,创作内涵形成多元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鉴赏素养。

综上所述:美术鉴赏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客观事物的观察、美术情景的体验、美术文化的探究、美术作品的创作、美术作品的对比、美术作品的运用、美术作品的交流等方式进行美术鉴赏,充分增强学生间上的生动性、形象性、深刻性、趣味性与多元性,借助美术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灵活的美术学习思路,塑造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力,让学生具备高雅的审美趣味,深厚的美术素养。

猜你喜欢

兵马俑美术作品长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兵马俑底座学问大(第六站)
兵马俑
你知道兵马俑的历史吗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