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对策研究

2022-02-18赵小英

今天 2022年16期
关键词:家规教养育人

赵小英

(武威市凉州区青年巷小学 甘肃 武威 733000)

在日趋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和国际形势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皆期望提高孩子的素质能力,以便更好适应社会发展态势。但是在此背景下,一些客观的家庭教育问题凸显而出,部分小学生家长的教养方式饱受诟病,普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教养观念与学生科学的成长规律略相背离,偏离了正确的育人轨道,为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弊害。为此,总结教育方式,分析教育特征,探索相关对策,引领思想回归,成为新时期家庭教育亟待探讨的课题。

1.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起着奠基性作用,蔡元培先生曾言:“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充分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趋于感性且尚未发展成熟,很多思想观念皆来自于家庭教育的灌输,并切实影响着自身成长,科学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风气才能培养出优质的人才,家庭教育注重的并不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而是考验父母是否能以身作则,以正确的观念渗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思行榜样,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

2.家长教养方式的特征与不足

2.1 “专制”特征,学生权益彰显不足

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凸显出“专制性”,这与父母性格及其育人观念有着一定关系。专制性教育即指父母遵循自我教育理念强硬的干预孩子成长,尤其是对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干预,甚至是社会交际、交友、兴趣爱好等也要按照父母理想中的方式而为。父母的专制行为虽本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原则开展,但是却严重剥削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尤其是小学生目前正处于思维观念建设阶段,在该时期实施专制性家庭教育,无疑会让学生自主思维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受到限制,学生于学习、生活、交际、爱好等方面没有自主选择权,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而且这种叛逆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加剧。专制性教育虽在短期看来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一定好处,能够为学生铺设一条相较正确的道路,但是却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亦不利于家庭关系长期和谐的发展。

2.2 “溺爱”特征,学生人格难以健全

在新时期,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变得极为常见,孩子成为家庭的明珠,家长愿意为其付出一切、包揽一切,本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原则开展家庭教育,不愿意看到孩子受一丝委屈。在这种迁就、溺爱的家庭氛围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很多不良习惯,性格也会变得骄傲自大,比如,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由于家庭的溺爱,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的认知自我能力,主观认为自己生来便是被服务的,形成眼高手低的现象。二、情绪波动激烈,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下,学生已经习惯于索取,但是在家庭之外,一旦自我意愿得不到很好满足,其情绪便会发生激烈波动,语言、行为会带有一定攻击性,不能很好与身边朋友相处。三、性格存在缺陷,溺爱教育容易让学生变得任性、自私、孤傲、社会承受能力差,远离家庭后易与他人发生争吵,且在学校、社会中的适应能力极差。

2.3 “应试”特征,学生发展目标狭隘

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态势下,“学生拼父母,父母拼学生”的话题已屡见不鲜,在长久应试化教育体系的影响中,很多家长主观认为成绩便是衡量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而且学生若要更好的适应社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学习是改变其一生的唯一途径。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固然没有错,但是成绩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以成绩为主要导向的家庭教养方式,会让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受限,这显然与新时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略相背离。在成绩制的发展目标视域下,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业余爱好得不到良好满足,而且一旦成绩下滑便会产生恐惧情绪,尤其是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长此以往,学生的性格会变得孤僻,内心会滋生叛逆,同时也不利于其成长为当代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4 “泛育”特征,学生成长压力过大

“泛育”特征与“应试”特征刚好相反,很多家长并没有把学习成绩当成是学生成才的唯一途径,而是广泛的培育学生兴趣爱好,不顾学生意愿为其报名各项培训班,包括舞蹈、钢琴、吉他、跆拳道、美术、音乐等等,期望学生能够成长为“综合型”人才。学生不仅不能选择自己喜好的发展项目,同时每天还要面临诸多的培训压力,这会让学生发展目标过于广泛而失去了针对性,违背了专而精的成长原则。在“双减”政策落地后,虽限制了培训机构的蔓延,但是却未能遏制部分家长“泛育”观念的深化,这对小学生成长而言无疑百害而无一利。

3.树立家长正确育人理念的有效策略

3.1 革新观念,先“学”后“教”

改善新时期家庭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促成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方面首先需要做的便是革新自我传统育人观念,遵循孩子科学成长规律,从长远的角度思考育人策略。“家庭教育对于父母而言,首先就是自我教育。”因此,教育好孩子,需先学后教,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加强自身对于家庭教育的科学认知,深化自我教育情感,结合孩子个性发展特点,转变自我教养态度。开展自我家庭教育学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落实,其一,从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学习,通过书籍、网络渠道搜集一些家庭育儿资料,汲取当中先进教育观念,转变自我教育思想,学习当中优秀的教养方法,逐渐落实到自我家庭教育中来,以此提高自我教育水平。其二,从小学生的共性问题处着手,比如小学生的专注力较差是一个共性问题,父母可以找一些相关书籍,或是咨询专业老师,并结合自己子女的个性特点,针对性的设计教养方案,摒弃传统专制教育和溺爱教育特征,实施科学的育人举措。

3.2 亲情感化,制定家规

家庭教育方式多种多样,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成果,自古证明,家规约束是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新时期家庭教育中,家长制定家规要结合怀柔政策,将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有机结合,既不刻板,亦不溺爱,于良好的家庭氛围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首先,在制定家规时,家长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和成年人平等的独立人格,家长需与孩子形成平等的沟通,共同商议家规的内容,为其耐心讲解家规每一条、每一项的意义,让孩子从内心认可家规,从而更好的落实到自身。其次,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齐头并进,在一些小事小非的问题上,父母不可过于苛刻,要做好温暖教育,以情感影响孩子心灵和行为,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家庭教育中的亲情感化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感受父母之爱,也会促使其乐于改正自我不良习惯。最后,遵循奖惩并重的原则,小学生感性思维浓重,荣誉感强,期待得到父母的认同,所以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有所提升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其应有的奖励,包括语言和物质两方面,以此让孩子更有动力去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在孩子犯了一些原则性错误时,家长还要根据家规规定略施“惩罚”,切不可让孩子将规则当为儿戏对待,如此方可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3.3 以身作则,榜样引领

父母是孩子的亲人,更是孩子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在看待家庭教育的问题上,特别强调了家长的言传与身教,指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的行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家长的以身作则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树立榜样标杆,家长需从言传和身教两个方面去落实,其一,言传,说出的话、答应的事要说到做到,同时在父母的日常交谈中,所涉及的一些话语也需具备正能量,潜移默化中促成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在言传教育中,父母要善于在言行上表达对子女的爱,无论是母爱的绵长,还是父爱的稳重,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其二,身教,父母需以身作则的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对于一些亲子共同制定的家庭规则要积极遵守,一些良好的习惯要用行为表达出来,并引导孩子模仿学习,以行动为孩子上好无声的家教课。

3.4 家校联动,协同育人

家校共育是新时期教育的主打旋律,学校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优势,而且其育人理念相较更为先进和全面。教养孩子,家长需与学校建立其良好的联动关系,借助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力量,提高自我教育水平。一是积极向教师请教一些育人对策,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自我革新,切实认识到专制、溺爱、应试、泛育等教育方式的危害,认同新时期生本理念和全面发展观。二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后,包括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等等,都应及时反馈给教师,双方形成育人合力,发挥两方阵地力量,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结束语

总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小学生目前正处于是非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建设阶段,但是纵观诸多家庭教育现状,皆存在一些不利学生成长的特征,为其正确观念的树立带来了一定隐患。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家长需积极革新自我育人观念,学习科学的育人之道,以身作则发挥好榜样作用,并与学校建立良好的联动,以此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猜你喜欢

家规教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立下这7条家规,孩子必有出息
鸭子的家规
家风家规我来说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家规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