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2-02-18孙海涛邵信儒
孙海涛,邵信儒,刘 鹏
(通化师范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大学教育与现代产业日趋高度融合,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举措[1]。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在人才培养方面偏重于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型专业技能培养力度不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综合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引入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在校期间提前熟悉工作岗位、体验职场环境、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降低未来就业可能出现的“试错成本”,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
食品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食品专业理论和技能,在食品及相关专业领域胜任产品研发、现场管理、质量监控、食品认证、安全评价、科学研究等岗位工作。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实现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学校转型发展、助力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意义重大,亦可为食品行业、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 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产学研一体化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食品类专业人才供给不能完全适应食品产业需求,存在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等问题,食品类专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对产学研一体化认识存在偏差。一方面,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思想观念保守,认为教学型学校无须过多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研发,对产学研一体化认识不够,对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把握不准确,难以从根本上开展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对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的了解,过多地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企业利益,仅对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感兴趣,对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学模式不重视,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割裂了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缺乏长期、内在的人才培养计划,这种功利化、短视性行为阻碍了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此外,政府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尚未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一体化中的主导作用,缺乏实际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企、政三方面的合作热情,使产学研一体化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没有落到实处。
1.2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实践课程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然而,实际教学中更加重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则作为理论课程的一部分,或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置于理论教学从属地位,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另外,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形式简单、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环节封闭、教学场地有限,且受经费、课时、场地、人员等因素影响,与企业生产实际差距较大,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弱化了实践能力培养,制约了相关职业养成,降低了教学目标达成度,影响了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行业、企业需求脱节[4]。
1.3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存在重学历科研、轻实践技能的倾向,教师构成比例和综合素质均存在一定问题,青年教师比例大,很多教师从教室走上讲台,缺乏实践经历与经验,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较少,对食品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了解甚少,导致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不高,无法支撑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4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多是套用理论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缺乏针对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特点的监控制度和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不规范、评价方式不科学,对实验课程、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偏低,科学性与系统性较差,缺乏淘汰评价机制。实践教学评价内容多局限于基本实验技能或以结果为导向,不能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心智变化,不能全面评价对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影响较大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等综合能力。此外,教师是评价的主体,缺乏用人单位、社会、学生及家长等校外因素对实践教学效果的监控与评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阻碍了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
2 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2.1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领的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推进食品类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的紧迫任务。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必须把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摆在首位,着力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契合度较差等突出问题。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确定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体、课程、模式、方法和监控评价体系,拓展专业集群,以“医药健康产业学院”“葡萄酒产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突破口,对接食品产业发展需求,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就业及岗位要求为导向,紧盯食品产业需求和技术升级需要,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入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拓展合作途径,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校企合作,构建“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质量食品专业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2.2 构建多元参与的实践教学主体
传统的实践教学多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与食品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5]。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食品类专业教师能力提升,鼓励教师经常性深入食品企业一线,在食品企业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引导教师利用专业优势,积极为地方企业行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支持教师参与食品企业生产工艺编制、关键设备操作与管理,参与食品企业项目开发、产品技术研发和课题研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应用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企业指导,拓宽食品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到高校任职的渠道,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人才的双向流动和有机衔接。加强食品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技能名师等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多元主体深度参与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围绕食品行业、企业需求调整实践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实践课程开发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进一步开发学校、行业、企业多元参与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积极拓展多元优质教育资源。
2.3 构建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工程实践课程
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在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必须根据食品行业、企业、岗位特点,充分调研、分析相应工作任务和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工程实践课程。以食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注重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从专业基础课程入手,增加“工程制图”“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等必修课程;优化专题实践模块,增加“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专业基础技能综合实训”“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实训”“食品创新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增设产学合作课程模块,结合食品企业生产、品控、营销的实际,增加“食品企业生产管理”“营销技巧与实践经验”“食品工程师职业素养提升”等课程。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以核心技能为基础,鼓励学生运用数学、化学、工程学等理论推演、分析食品加工、贮藏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构建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胜任岗位需求。
2.4 构建灵活、多样、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
食品类专业实践课程综合性、实用性、操作性较强,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项目为载体、以岗位为对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定食品类专业实践课程培养方案,规范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发挥地方办学优势,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食品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打通育人、用人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灵活、多样、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融合、校内与校外资源相融合、教育与产业相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大格局。
2.5 构建自助式、个性式、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方法
食品类专业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要从食品类专业实践课程特点出发,采用自助式、个性式、驱动式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中,以破解食品企业发展瓶颈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用性、创造性、前瞻性为原则,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企业调研等方法了解最先进的食品生产、检测技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水平,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践方案、产品配方、工艺流程,教师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启发、引导、评价,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找到合适的路径,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2.6 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监控评价体系
产学研一体化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突出食品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对实践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效果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监控评价。在体现食品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内容的锲合度,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实践教学监控评价机制,教师、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等相关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定量、定性评价,扩大实践教学监控评价的维度与广度,采用激励和淘汰机制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语
产学研一体化为实践教学改革营造了开放的、灵活的教育环境,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要充分拓展政府、行业、企业的多维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促进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对接,强化高校、企业、人才三者之间的深度互动,为食品行业、企业和地方发展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