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以东南大学测控专业为例
2022-02-18丁小丽彭袁圆孙凯奇
丁小丽,彭袁圆,孙凯奇
(东南大学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0 引言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
按照“三全育人”的思路,东南大学在《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中推出了“本科生导师制”,从2019级本科生开始,学校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了包括硕导、博导和院士等在内的优秀导师,帮助本科生克服初入大学的迷惘与困惑,为同学们制定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3年来,学校围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核心目标,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构建本科生导师、辅导员、大学生“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工作,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1 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育
科学素养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方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说创新人才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科学素养可以看作是树根。科学素养越深厚,树根越深,树在成长过程中才能获得更多的养分和力量[1]。
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在加强学风建设、科研诚信教育、科学家精神涵养等方面共同开展工作,大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1)邀请本科生导师担任班主任,加强学生班风学风建设。新班级建立以后,根据各班情况与特色,聘请业务精、思想素质过硬的导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同时配备班指导、学习督导,由高年级的优秀同学来担任,协助班主任老师完成班级学风建设及学情督促工作。定期开展班级团队建设、学业规划、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帮扶互助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未来成长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2)把科研诚信、学术道德纳入本科生培养各环节。每年新生入学辅导员都会组织开展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导师专题讲座、实验室参观交流等环节,在大学生心中种下科研诚信的种子。此外,还依托科协、学生会力量,在日常学习、考试、竞赛、答辩等各个环节定期开展学术道德讲座及学术诚信教育活动。
(3)依托学生党团支部,围绕学习科学家精神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2]。学习钱学森、黄有禄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事迹,邀请航天专家叶培建院士、龙乐豪院士来校讲述航天人的科学家精神,组织学生前往航天军工院所实践体验科学家精神,通过新媒体推送年轻校友科学家,展现他们的精神面貌。
2 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构建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差别化”的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和具有“创业精神”的就业者,在校内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1)利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完成本专业全体学生创造力情况测量,做好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为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打下基础。
(2)对于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组织创业沙龙、创业俱乐部、创业先锋班等方式,定期开展创业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营造创业氛围;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创业强化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及创业计划大赛,成果丰硕。
(3)积极开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挑选思维活跃、具有创业意识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同学前往创新企业开展实习交流体验活动,提升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感性认识。
3 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开展学术文化建设活动
学术科研训练活动是大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本科生导师可以依托科研训练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3]。辅导员需加强与导师、学生交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文化活动,提升校园创新创造氛围,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举办导师面对面、校庆学术报告会、竞赛交流会等科研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本科生导师、年轻教师与优秀的同学进行交流互动,答疑解惑,传授经验,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了解学习科研活动,碰撞思维火花,激发创新意识。
(2)指导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建成阶梯式研学体系,保障学生全过程参与创新实践。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北斗杯”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学术科技节等。辅导员做好赛事组织工作,帮助导师和学生了解竞赛情况,并组织师生参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导师组织学生做好选题、组队及技术指导工作。对于“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性赛事中的创新创业赛道、红旅赛道等专项比赛,辅导员老师与本科生导师开展联合指导,优势互补,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竞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次获奖,同学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与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
4 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组织校地融合工作
校地融合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新活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进一步发挥创新创业力量。导师和辅导员合力组织开展各类校地融合工作,组织大学生走进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实习实践工作,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1)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利用本科生导师的学术科研资源,积极开设生产实习基地,组织指导大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一线,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实践也可以帮助同学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科研技术情况,激发同学更多思考,促进创新实践。
(2)通过校地融合,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渠道,始终坚持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科研实践相结合。如: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市级机关医院、中大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受康复病人启发,同学们开发了“康复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等多样帮助病人康复的科研产品,真正实现“科技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5 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开展大学生“技能互助”工作
大学生要成长为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全方面的技能和能力。积极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全方面提升学生心理调适、领导力、团队协作、图像处理、新媒体制作、路演汇报等综合能力与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1)构建四级心理健康网络团队,搭建“学院书记-心理教师-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四级网络,将导师、辅导员及大学生共同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来,建立学院内部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技能互助工作。导师根据个人的阅历和经验,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防范;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疏导或转介治疗。辅导员定期针对大学生不同群体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微沙龙、心理团辅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技能,实现自助与助人。
(2)依托学院学生会、研会,开设技能培训专题活动,定期邀请具有计算机、新媒体、演讲、领导力等技术特长的同学开设讲座沙龙,举办技术交流及演练等各类活动,提升同学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
6 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育才实践成效显著
3年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了本科生导师、辅导员、大学生“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在育人过程中的互补互动机制,促进双方合力培养创新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
(1)全面实施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计划,党员及积极分子总数已占学生总人数的59.6%。获江苏省三好学生、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重要荣誉11项。学生党支部连年获校“十佳党支部”,支部核心作用有效发挥,赴基层就业、“四重”岗位及重点引导单位就业人数逐年提升。
(2)建成4家校企联合实验室、16家实习基地、6家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与5家创业企业签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组织全体学生开展高质量实习,多支团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及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3)学生创新实践全覆盖,本科生100%参与研学训练,1/3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历次“挑战杯”中获全国特等奖1 组、一等奖1 组,省级特等奖2 组,获“互联网+”比赛省级二等奖1组,创新实践育人成效明显。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导师自身对本科生教育的忽视,大学生自身承受的学业生活压力、辅导员的影响力缺乏等,这些问题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在选拔导师、培养辅导员等方面制定更多的相应制度和要求,全力打造本科生导师、辅导员合力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