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02-18孙青青
孙青青
(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实验中学,山东日照 276800)
初中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关键学科,是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关键,该课程内容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使学生能够提高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生活化教学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限制,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学会运用知识,实现知识和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提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或相关经验,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课堂上创建起生活化的情境,保证真实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紧密关联,学生可以在接受知识教育时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形成一定的记忆,学会运用知识,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现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因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的道德和法律常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将生活实际与本节课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结合在一起,讲授学科知识的效率有所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育要求、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而且满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教育需求。学生和书本知识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中得到拉近,通过对生活经验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深入研究,使学生能够形成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深刻理解,加强了知识运用能力,有助于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使学生的人格能够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强化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将生活化教学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相结合,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必要的教学措施[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存在普遍的内容僵化问题,在一些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中,教学内容和实际之间相互脱离,难以体现知识点的生活化特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仅仅依照教材进行知识灌输,与生活实际之间缺少紧密的关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理解不足,难以学会知识的有效运用,在生活的实际场景中无法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有效衔接。另外,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应试考试中,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熏陶和强化,实际上初中教育不仅要讲授知识点,还要加强对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转变,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学生能够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品格,才是教育的重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上,按照考试的标准和考试的内容方向进行知识讲解,导致学生难以受到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深层次熏陶,缺少对自身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培养的意识,难以形成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拉开了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精神层面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综合成效有待强化[2]。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引进生活化的教学,展开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实践,首先要求教师创建起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提高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兴趣,通过创设起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来,全身心融入其中,教师可以引进实际的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优化课堂导入的效果,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的知识,在与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中,教学课堂更具吸引力,实现课堂导入环节的优化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引进实际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当下的时事新闻等方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报道、图片等,让学生从贴近生活的案例中提高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兴趣[3]。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课程“生活需要法律”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需要法律依据的场景以及相关案例事件等,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前导入内容,优化课前导入的内容设计,使学生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场景产生强烈的兴趣,加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来。这样的全新形势下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教师所吸引,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灵活度大大增强,促进了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4]。
(二)加强对时事热点的结合和运用
教师应强调课堂的趣味性特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此背景下时事热点的有效运用,能够打破传统的陈旧课堂模式,而是向着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延展和覆盖。结合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新闻,将相关的法律和道德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设计中,根据对当前课本相关知识点的分析,将时事新闻中的重点提炼出来,通过课堂内容的优化设计,以及对学生实际特点的分析,加强对初中生认知能力、认知规律以及学习习惯的掌握,将内容转换成学生更容易理解的语言。由于当前的时事热点新闻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对于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也能够联合实际,掌握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形成了对本节课知识的深刻记忆[5]。
通过对时事热点新闻的收集和分析,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学习视野,让学生运用时事热点新闻展开锻炼,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课程“感受经济改革”这一课程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新闻中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生活的改变、城市的变化等热点新闻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根据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运用理论知识,课堂的趣味性有所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能够更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6]。
(三)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较为抽象,很多的概念、定义等会给初中生造成难度较高的学习感受,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在道德与法制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化进程,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对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与理论知识衔接在一起,使学生能够降低对抽象概念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强化道德与法治素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现实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内化知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同住地球村”这一课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组织和开展趣味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使生活实际与知识关联在一起,围绕着同住地球村这一核心组织知识讲座、辩论赛,融入生活热点事件或实际案例等,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效率有所增强,也可以设置某一典型的生活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发言,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加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中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强化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7]。
(四)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分析,改变原有的由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模式,通过对不同学生特点的充分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等,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更具生活化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初中生爱玩的心理特点,可以使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加入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强化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的活力和积极性。教师应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把控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方向、心理特点等,积极地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此基础之上完善和优化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内容,真正做到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教学。例如,在组织相关活动时,可以将不同的角色分配给不同的学生,使初中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角度,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营造起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氛围,利用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和以学生心理特点相贴近的课堂设计,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对初中生道德修养的有效培养,强化初中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综合素养。
(五)合理设置课堂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是决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后续教学成果的关键所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中,要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实现课堂导入的生活化,将生活气息融入课堂导入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构建起新课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关联,形成正确的认知,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唤起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有关道德与法治课的相关知识。从现实生活着手,引进学生身边的案例,导入课堂、导入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等方式,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场景,导入课堂初始阶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进新课内容,优化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课堂氛围更加生活化,轻松、愉悦地导入课堂知识,使学生加入到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探索中,主动探究知识,自主思考。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成长规律、成长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方向作为切入点,导入课堂,优化课堂导入的具体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参与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夯实基础,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六)优化教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要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实现课堂内容生活化的课堂创新目标,因为生活化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能动性特征,充满了生活气息、生活特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生活实际的观察,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将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挖掘出来,体现出生活事件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渗透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观和教育观。以“守护生命”这一课程的教学为例,在该课程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内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将演练分为紧急避震和紧急疏散两个环节,组织学生利用班级环境进行有效躲避,采取正确的躲避姿势,保护自己,在完成了第一时间的紧急避震之后,进行紧急疏散活动,让学生结合教学楼内的布局和实际的生活场景,了解紧急疏散通道。引进有关地震的案例,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的同时,了解守护生命的重要性,掌握地震应急逃生的技能,将生活化的内容引进到课堂上,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中,了解守护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主动地加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中,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珍爱自己、珍爱他人的观念,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知识,提高道德和法治课的教学成果[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的初中教育活动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仍旧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运用。结合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有针对性地将生活化教育融入课程知识点中,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加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提高道德修养,强化法治意识,为初中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和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