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采风体验+舞台剧”:脱贫攻坚节目《青春在大地》的模式创新
2022-02-18黄银菊
黄银菊 李 想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2021年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年,因此,涌现出一批脱贫攻坚题材的综艺节目。这些节目从各个切口破题,用影像展现一个个真实人物和鲜活案例,使扶贫工作具体化、形象化。该类综艺节目跳出主旋律内容创作的固有模式,升级表现形式与话语形态,正成为脱贫攻坚题材节目的生产方向。湖南卫视推出的《青春在大地》依托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在创作上摆脱了以往宣讲政策、直播带货的模式,遵循宣传决战脱贫攻坚人物和精神内涵的主旨,用“乡村采风+舞台剧”节目模式讲述年轻扶贫工作者挥洒青春、艰苦奋斗的故事。节目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挖掘脱贫攻坚人物心怀大志、踏实肯干的精神风貌,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青春在大地》延展了脱贫攻坚节目的意识思想与叙事形态,在内容矩阵上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创新。
一、《青春在大地》的节目创新
(一)思想创新:多维融合
鲜活的社会现实和普通人背后不凡的故事是综艺节目内容和形态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催生出新的综艺类型和内容形态。《青春在大地》从脱贫攻坚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创意资源,从扶贫人物中吸收精神力量进行多维思想创新。节目更新制作理念,同时挖掘时代人物的精神内涵,不仅拓展了综艺节目的内容类型和文化空间,还借助综艺节目的传播力和创新力实现了协同创新。
首先,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节目制作理念,实现节目创新。一是遵循小成本的制作理念。节目以采风体验和舞台戏剧还原扶贫故事,让演员深入乡村了解原型事迹,并以小剧场的创意形式演绎一段故事冲突,从中以小见大地还原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奋斗经历。二是以扶贫小故事诠释大情怀。节目凭借价值观、思想、文化、品质的力量赢得市场和受众,并在其中注入深沉大气的家国情怀。三是以青春精神传递正能量,呈现扶贫青春图谱,树立青春榜样,彰显扶贫精神。节目把主旋律、正能量融入节目创作内容中,引导人们努力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个体经历与时代大潮、个体情感与集体情感的同频共振。
其次,坚守中国精神、文化自信、扎根生活的思想标杆,深度挖掘涌动于扶贫人物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和青春力量。一是秉承个人家国情怀。扶贫事业本身是一种家国情怀。节目把扶贫人物一心为民的思想品质和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融会贯通,激荡起深沉朴素的家国情怀。二是展现乡村优秀文化。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节目通过镜头记录乡村景观和人文精神,呈现了乡土文化传承,构建了美丽乡村形象,展现了脱贫攻坚战中用乡村文化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三是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节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演员下乡采风得到的一线最直观的切身体验融入舞台的二度创作中。节目全面立体地塑造了一群充满正能量的基层年轻扶贫人物群像,在创新进取中坚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初心。
(二)形态创新:叙事转换
叙事转换指文本叙事向其他媒介叙事进行一系列改编,其以故事逻辑下的叙事要素和话语组合中的艺术表达为基础①。《青春在大地》通过叙事转换,呈现与母版节目不同的主题和形态。节目沿用了传统纪实综艺节目的采访、访谈互动等常见元素,但在叙事形态和表现手段上又进行了突破。节目采取演员“乡村采风+舞台剧”方式讲述扶贫故事,既保留真实性又增添了趣味性。
1.故事逻辑下的叙事要素创新。节目模式相当于一个故事的结构,其通过不同叙事元素的排列组合加以完成。因此,节目模式叙事的转换相当于改编故事。要转换模式叙事,就要从场景、人物和事件三方面入手。一是差异化的场景选择。节目中的10个脱贫摘帽乡村在自然环境、民族特色等方面各有千秋,这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也为勾勒扶贫的斑斓画卷提供了基础。二是人物身份的多重转换。从采风体验的采访者到剧情演绎的表演者,演员全方位呈现扶贫人物的多面性。多重身份的转变虽然弱化了戏剧冲突,但实现了对扶贫人物的立体呈现。三是对带有戏剧冲突的事件的挑选。节目舞台剧内容选取了扶贫历程中充满矛盾冲突的事件,用故事化的表现方式演绎扶贫历程的艰难险阻。
2.话语组合中的艺术表达创新。话语是从叙事者的角度对事件的表达进行渲染。话语组合中的艺术表达是节目进行视听包装。一是新闻纪实与舞台戏剧交相辉映。节目中,奉献了灼灼青春的扶贫人物在两种艺术形式的碰撞中变得立体且丰满,既合乎逻辑又独特新颖。现场记录的客观真实和舞台叙事的趣味生动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二是采用跟拍、长镜头等拍摄方法真实记录采风体验过程。节目中,演员以体验者的身份感受着乡村的生活变化。当他们以演员身份回归舞台时,精心设计的特写和运动等镜头放大了演员的矛盾冲突和情绪变化。两种不同的视觉语言形成了反差,加快了节奏,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青春在大地》的节目模式
节目模式由节目模块或节目环节结构而成②。《青春在大地》的环节结构包括乡村采风体验和舞台剧表演。演员在乡村采风环节体验扶贫工作者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经历。到了舞台表演环节,演员则主要呈现扶贫人物的心路历程。最后,节目结合访谈互动,实现纪实采风叙事与戏剧表演冲突的融合。这不仅升级了节目的表现形式与话语形态,还展现出全新的综艺形态。
(一)采风体验:回村体验扶贫成果,还原扶贫人物全貌
1.以采风体验构建角色认知,用节目规则构建戏剧叙事。《青春在大地》的节目框架是设定一个目标,在不与扶贫人物原型见面的前提下,让演员首先沿着扶贫人物曾经的足迹,以打卡任务的方式推动节目情节发展。这种非冲突情节设计利用情绪和环境来代替剧情走向,以此激发演员的真情实感。表演艺术体验派的代表人物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演员要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体验能够帮助演员创造角色的精神生活。因此,节目设置演员下乡采风体验环节,通过收集扶贫人物的工作成果和经验,采集周围人的生活回忆,让演员对角色有所感知、思考和判断,并产生情感。《青春在大地》的第一期任务是集齐“勾蓝瑶村四美”,打卡四个网红景点。演员以任务作为采风体验主线,走进江晓军的生活,感受角色内心深处脱贫攻坚的勇气和踏平坎坷的决心,以及即将胜利的喜悦。
2.用VCR真实记录演员采风,以第三视角观察温情感动。演员在不知晓扶贫人物形象的前提下,走进扶贫人物所处的工作环境,按照主题线索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扶贫人物足迹。这个过程既能使人感受到完成任务打卡的趣味性,也能传递出连绵不断的感动和榜样力量。节目以VCR方式,通过第三视角对主人公形象进行客观描述,使观众得到最直观的体验,同时帮助演员呈现人物精神。演员下乡体验扶贫之路的拍摄过程,一方面展示了乡村自然人文景观,宣传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成就,以及老百姓摆脱贫困后的幸福生活和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对演员体验过程进行了忠实记录和还原,并传递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人物的艰难、激情与奉献。虽然《青春在大地》采用VCR的方式记录演员打卡任务、体验角色、与村民互动等内容,但节目的趣味性都包裹在节目故事线、花字包装和剪辑等综艺感十足的叙事形态里。
(二)舞台剧表演:用舞台剧演绎青春,呈现人物冰山一角
1.用舞台剧叙事再现脱贫攻坚之难,演绎扶贫人物的青春故事。在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同时呈现立体形象的扶贫人物,应该通过怎样的节目新形式来实现?对此,《青春在大地》节目组似乎找到了答案。节目引入戏剧表演,让演员把远在高山密林的扶贫人物从田地村庄带到舞台,以舞台剧的故事化叙事形态呈现给观众。这不仅丰富了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强化了真实立体的青春榜样形象,还引导观众情绪,营造场景化沉浸式体验。艺术源于生活,采风体验作为舞台剧创作的宝贵素材,不仅为舞台表演注入养分,还勾勒出鲜活的扶贫人物画像。演员把乡村采风体验作为舞台剧创作的基石,从探访过程中获取信息并重组成具有戏剧性的叙事元素,以此来重构真实而有趣的扶贫故事。
《青春在大地》第2期,演员张雪迎在采风体验中得知,小郭书记的父亲老郭书记因离世太过突然,未给她留下只言片语。为了弥补小郭书记的遗憾,演员们把跨时空对话的形式融入舞台剧表演,实现了父女的最后一次对话,感人肺腑。舞台是一个情境化的空间,戏剧舞台呈现出来的扶贫工作的艰辛也只是我国扶贫工作的冰山一角。演员在节目营造的拟态环境中,把采风体验带来的思考融入舞台剧的剧本创作中,从多角度深入地感知角色,最后演绎扶贫人物的青春故事,让真情实感直抵人心。
2.用场景化沉浸式体验构建记忆时空,传递思想情怀。场景理论的核心包括场所与景物等硬要素,以及空间与氛围等软要素③。节目把拍摄场景设置在乡村和舞台剧场,将演员的台前幕后以纪实化手段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这一做法在增加节目可看性的同时,也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感,让观众对扶贫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
一是利用乡村场景构建时空记忆,还原扶贫人物原貌。对演员而言,现在的乡村是被扶贫人物改造过的非常态且角色陌生的自然环境。节目通过这一特定语境展开叙事,选取村民记忆中的社会元素来构建一个“过去”的乡村状态。节目多次出现乡村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对比画面。比如,第1期中,曾经的农地经过改造后成了现在的四季景观园;曾经的路边摊经过改造,成了当地招牌——“豆腐西施”。这种以资料图呈现的方式,将现在与过去连接,试图还原还未改造的乡村模样,从而强化演员对人物原型的理解,传递记忆认同的思想情怀。
二是借助舞台剧场打造情境时空,呈现沉浸式体验效果。节目中的舞台虽然是用灯光、道具等打造的虚幻的人造场景,但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的内容却真实存在于扶贫工作过程中,可谓兼具戏剧性和现实性。在舞台这个规定情境里,演员融入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并对情境要求的人物角色进行体验和表现,还原一个比生活中的表象人物更加真实、立体的人物,使现场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青春在大地》重现了一幕幕真实的脱贫攻坚动人场景,展示了扶贫工作者书写的不平凡青春人生。第一期的场景设计还原勾蓝瑶村的戏台,讲述江晓军重组民俗表演队演出的心路历程。江晓军在现场舞台感动落泪,直言看完表演后似乎把自己拉回到三年前。杨淑亭看到韩雪表演当年的自己拿刀欲自刎时更是泣不成声。舞台上演员的举动和言行都感染着荧幕外的观众,使得观众对扶贫人物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认同。
(三)访谈互动:访谈互动揭开人物面纱,多元视角丰富节目形态
在节目风格上,除了纪实性的乡村采风和戏剧化的舞台剧表演,《青春在大地》在戏剧表演之外自然巧妙地融入时下流行的实时观察与访谈互动元素,以双视角来整合和丰富节目的节奏和表演形式。随着村民现身节目现场,扶贫干部的神秘面纱得以揭开。村民朴实真挚的感言进一步填充了扶贫干部甘于奉献的立体形象。因此,节目中演员和原型人物的交流互动也在双向感动闭环中迎来了节目戏剧结构的高潮。访谈互动环节使节目的情感积累达到高峰,让扶贫人物的平凡与伟大得以彰显,也让更多年轻受众感受到榜样精神的力量。这不仅为演员的乡村采风带来新视角与新解读,还增添了更多的叙事时空和表达语态。
此外,节目将旁观者和自述者两种叙事视角融会贯通。演员以旁观者叙述角度还原扶贫人物的轮廓,扶贫人物以自述方式讲述扶贫的心路历程。双重视角在同一叙事场域下同时存在,使叙事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得到平衡。这不仅整合了节目节奏和表演形式,也丰富了节目形态。尤其是村民在舞台上的肺腑之言,表达了脱贫攻坚帮扶者与被帮扶者之间的双向信任,也证实了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丰硕成果,还为节目注入了浓厚的家国情怀。无论是六根肋骨寸断仍旧坚守扶贫第一线的李君书记,还是从“小绵羊”成长为人们口中所谓“汉子”的95后年轻女书记刘丽,他们舍己为人只因心系家乡,背负责任。
三、《青春在大地》的扶贫模式与青春范本
《青春在大地》跳脱出传统综艺模式,结合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记录十种扶贫模式。节目不仅呈现了扶贫攻坚的丰硕成果,也展现了年轻人怀揣理想、脚踏实地的精神风貌。十位青年是广大扶贫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将青春深深扎根在乡村大地,谱绘出一代人的青春范本。
(一)扶贫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节目效应带动旅游发展
节目以十个脱贫摘帽的乡村为拍摄对象,还原十位青年扶贫干部将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变成美丽富饶新天地的真实过程。节目还挖掘乡村生态和文化底色,打造乡村旅游名片,为助力乡村扶贫提供参考范本。节目分别呈现了打造特色产业、村民通过学习达到自强、带动新型经营等扶贫模式,呈现扶贫的大格局。节目中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一种扶贫模式。扶贫工作者江晓军因地制宜,用三年时间为勾蓝瑶村量身制定“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将家乡打造成一座千年瑶寨。郭子涵通过修公路、搭大棚、建茶厂,将山西陵川县台北村打造成产业兴、百姓富的活力乡村。《青春在大地》的热播,为乡村取景地聚集了人气,让每个乡村成为明星村,同时吸引到更多游客的关注,也号召更多的资源助力乡村,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二)扶贫群像书写青春人生,用扶贫精神代言青春榜样
每一个将青春挥洒于祖国大地的扶贫干部都是时代最好的榜样。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更多年轻力量参与融入。《青春在大地》聚焦十位扶贫青年,以人物群像的方式来诠释扶贫精神,用扶贫榜样的力量为青春代言。一是以人物群像呈现扶贫格局,书写青春人生,凸显青春力量。节目选取了不同类型的人来输出脱贫攻坚的人物群像,如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等。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让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行动激励和鼓舞着新时代青年高扬奋斗的风帆。二是扶贫精神。节目讲述了十位扶贫青年坚守初心、艰苦奋斗的故事,在平实真挚中传递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群年轻人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一头扎进农村,驻守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他们坚定不移地响应国家号召,挥洒青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惧风雨,砥砺前行。
注释:
①[美]乔治·布鲁斯东.从电影到小说[M].高千俊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1981:3.
②谭天.论电视节目形态构成——一种用于节目研发的理论模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4):71-74.
③郜书锴.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与困境对策[J].当代传播,2015(0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