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之《蓝》:情感与哲思的凝聚
2022-02-18尹国丹尹大中
尹国丹 尹大中
克日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位在电影史上留下浓重色彩的电影作者。20世纪80年代末,基耶斯洛夫斯基所执导的《十诫》登临欧洲影坛,以深刻的视角重新探讨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泉,整个欧洲影坛都为之震动,并不断地传达出艺术电影世界对一位突然出世的电影新星的狂喜。1994年完成《蓝白红三部曲》系列的拍摄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因疲惫而暂别影坛。当人们仍沉浸在《蓝白红三部曲》所带来的灵魂震荡之时,他的突然离世也使《蓝白红三部曲》成为其创作历程的终止线。《蓝》作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从作者电影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电影风格的独特之处。
一、视听语言强化的情感表达
《蓝》以悲剧性的事件作为起点,女主角朱莉本拥有幸福完整的家庭。在一场意外车祸后,她失去了丈夫与女儿,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在疯狂逃离记忆牢笼之时,朱莉几度沉浮但最终醒悟,并完成了对于人生困境的理解。从视听语言表达来看,当强烈的情感袭击心灵时,作者往往很难将其诉诸纯粹的视听,视觉化的形象大多会过于苍白扁平,难以表明人们心中细腻的情感变化。而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艺术作品必须包含品质与风格,当我们去观看艺术作品时,会突然强烈地感到作者把我们曾经有过的经验或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虽然这些经验和想法是一致的,但作者能够用我们想象不出的视听组合来表述。《蓝》正是以极具个人风格的视听语言展现出情感的复杂样态,色彩、音乐与非常规蒙太奇的配合,将不可表达的情绪转化为形象化的视听。
因此,《蓝》中的颜色在具有视觉美的同时,更作为心理状态的信号存在,使人的内心世界与色彩建立了直观而强烈的关联。在电影《蓝》中,颜色具有一种沉重的质感与情绪体现。当朱莉经历车祸后在医院的庭院休憩,远景镜头的一角深蓝色玻璃窗将楼房与庭院分割,象征着朱莉的精神世界与外界的隔离。切换至近景,朱莉的脸庞微侧斜靠在椅背上,她需要片刻的宁静来使自己暂时忘却伤痛。此时,蓝色从画面中的一角摇曳升起,伴随着交响乐强劲的号音,蓝色迅速占据整幅画面,淹没了朱莉惊恐的面庞。蓝色与乐音的不期而至,正代表着伤痛记忆实际潜藏在朱莉的心底,即使刻意平复心情,她仍难走出失去挚爱的阴霾。镜头缓慢后摇,朱莉直视镜头所在之处,表明自身对负面情绪的拒绝。镜头突然急速前推,蓝色再次遮蔽了朱莉茫然的面庞,说明伤痛的记忆实在过于强烈,以至于她难以抵抗。一句画外音“你好”突然闯入,显然源自一位探望朱莉的人之口。朱莉循声抬起头,画面随之渐隐并进入几秒钟的黑暗之中。之后朱莉的面容恢复平静,应声回答“你好”。互相问候之间,实际并不存在时间的暂停,影片呈现的黑色的画面则展现了朱莉因过度悲伤而濒临死亡的绝望心境。在无尽的记忆与现实生活之间,朱莉只能暂时将感官关闭进入虚无的状态,才能以冷酷之心重新面对现实。
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以抽象画而闻名。他认为蓝色是经典的“天国之色”,经常创造出一种静默的感觉:接近黑色的深蓝色象征着深刻的悲伤,而当蓝色略微变浅时,则变得更加冷漠与中立。面对丈夫放在钢琴上未完成的曲谱,特写镜头呈现了朱莉的视角,纸张在昏暗灯光下呈现为幽深的蓝色。镜头的对焦点划过一个个音符,对应响起的独奏的钢琴声正是朱莉心中悲伤的泣诉。当镜头移至空白的待续部分,本应中止的钢琴声却自如地将乐谱延续弹奏。朱莉内心的情感正如这不受控制的乐谱,她又陷入了对丈夫的回忆和哀悼之中。不堪其扰的朱莉猛然合上了琴盖,钢琴发出的轰鸣将朱莉重新带回现实。特写镜头中如水波的蓝色光影映照着朱莉的脸庞,淡蓝色与深蓝色交替出现,意味着朱莉沉浸于深刻的悲伤的同时,又具有渴望远离现实的漠然态度,正是人类情感复杂性的体现。
二、感性之后的思考:何为自由
蓝、白、红三色来自法国国旗,象征着自由、平等与博爱。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在采访中表示,《蓝》是一部关于自由的电影。从整部影片来看,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试图探讨自由的不同面向,并促使人们思索自由对人类真正意味着什么。在极具矛盾性的情境中,观者将在内心叩问绝对自由的可能性。绝对自由是否存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的开头抛出了这个问题。《蓝》由一场具有偶然性的车祸开启,朱莉在失去了丈夫与女儿的同时,也失去了一切的社会角色。朱莉继承了作曲家丈夫的名誉与财产,孑然一身的她获得了奢侈的自由。但具有讽刺意味与悲情色彩的是,这一切也来自强制性的剥夺,朱莉自此失去了爱与家庭,失去了她所珍爱的一切。因此,人们在体认朱莉复杂情感的同时,必然也同样在思考自由与其代价。在这个充满矛盾与悖论的情景下,人们不得不承认自由的取得也意味着失去。而失去的痛苦甚至将自由同时变成了囚禁,过去的情感与记忆不断追逐并袭击着朱莉。
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呈现出了高度个性化的主题建构和表达方式:它讨论自由,但却是通过自由的反题即囚禁来完成的。朱莉失去了家人,但无法抹去曾经的情感与记忆。在获得自由的同时,朱莉也被创伤性记忆所围困。蓝色,这个代表着自由的颜色,却是朱莉无法控制的情感与记忆的外化,它与交响乐共同笼罩着朱莉,象征着某种无法解脱的枷锁。在朱莉以为自己能够逐渐忘却伤痛的时候,曾目睹车祸发生的少年要求与朱莉见面,并谈及其丈夫在临终时的遗言。下一个镜头,朱莉在蓝色泳池中奋力游动,代表着她抗拒又沉溺于悲伤的记忆。在朱莉跃出水面的同时,交响乐猛然响起,朱莉再次被回忆和悲伤击中,她蜷缩着再次回到水下,如受伤的婴儿一般漂浮在蓝色泳池中,无法抵抗内心的悲痛。
为了继续活下去并获得自由,朱莉选择逃离过去,与过去切割。然而,这一切是由具有自毁倾向的仪式性行为开启的。朱莉将丈夫遗留的财产全部处理却分文不取,将丈夫未完成的曲谱销毁于铲车中。她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行踪,选择在城市中独自生活。朱莉决然地宣称:“现在只剩下一件事,就是什么也不要。我不要朋友和爱情,他们都是陷阱。”朱莉以一种隔绝、毁灭的方式,否认了过去的自我,渴望在逃离中获得新生。这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循环。“记忆—逃离—切割”的轮回使朱莉陷入一种贴近死亡而又拼命求生的状态。正如母亲房中的电视机画面中的蹦极者,那古怪的影像实际是朱莉自身的变形,跃入深渊却在濒死前却步,在生存与毁灭、自欺自毁与自我拯救间徘徊。
自由同时也意味着囚禁,囚禁则意味着反抗与逃离。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绝对自由的不可能,但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自由的探讨并没有止步于此。蓝色是情感和记忆的牢笼,朱莉却在拒绝的同时又对蓝色报以眷恋,让人不禁思考自由与囚禁或许并不是循环式的非此即彼,而是既非此又非彼的真正的两难,是无法选择的选择。这种境遇无关价值判断,只是一种存在。而唯有承认这种存在,人才可以与自己的生命达成某种和解。没有人能够走出自由或曰不自由的境况,这也是生命的某种意义所在。失去情感的全然理性或许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是人们所追寻的终点。
在朱莉要求将家人物品清空后,蓝色水晶吊灯依然悬挂在房间之中。仿佛某种发泄一般,朱莉疯狂地将一串蓝色水晶扯下。此时的她无法面对过去的回忆,也痛恨某种悲伤穿透自己的冷漠,她以为只有漠然才能帮助自己活下去。然而,在抛弃一切重新开始的时候,朱莉唯一带着的正是这串破损的蓝色吊灯。步入新居后,她小心地将蓝色水晶吊灯挂起,怀着某种期待却仍然被情感刺痛。但她没有摘下,因为这串水晶依然能唤起某些爱与希望的回忆。当邻居露丝第一次来到朱莉家中时,露丝的背影与话语似乎唤醒了朱莉的母爱。“我小时候也有一盏这样的灯,我会在灯下伸着手,梦想着自己跳起来触碰它,我把这一切都忘了。”露丝与朱莉的中景镜头交错着,露丝和蓝色灯束在明亮的阳光下显示出天真的孩童感。而朱莉的身影呈现在明暗交错之中,她手捧一束白花,这一幕仿佛暗示她在悲伤与爱怜之中完成了对女儿的祝福。
对蓝色的逃离与眷恋看似是悖论般的存在,但这种选择来自人对于情感需求的本能。演员朱丽叶比诺什在访谈中曾表示,自己对于角色朱莉的设定中,游泳池具有母腹的象征意义,一次次地跃入蓝色游泳池,意味着一次次象征性地重归母腹。在精神分析学中,母亲的子宫象征着最安全和温暖的所在,因为这是人类向死而生的悲剧生命之旅的起点处唯一一段圆满、安全的岁月。这种选择不是经过理性的利弊分析而做出的,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回归。因为情感意识不是反思性的,例如,人感到害怕之时,并不会反思自己的恐惧。对于创伤性记忆,朱莉首先选择的是与之切割。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自由是毁灭性的,因为它切断了朱莉“生命的源泉”。朱莉感受到了这一点,并缓慢而肯定地重新发现了自己。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朱莉由不知为何留下一盏蓝色水晶吊灯,直至在养老院母亲房间的窗外幡然醒悟。当她身穿深蓝色的大衣,以蓝色水笔续写了丈夫未完成的乐章时,朱莉终于在对情感的回归中重获新生。尽管无人能够真正逃离这一抹蓝色,自由或囚禁是无法进行选择的命题,但人类正是在徘徊挣扎之间懂得了人之为人的意义。
三、永恒的追求:对生命与人性的探索
蓝、白、红是法国国旗的颜色,也是取自启蒙主义或现代性话语核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蓝白红三部曲》看似与政治相关却与其擦肩而过,最终演化为个人的、宿命的情景,演化为寂寂无声却一触即发的文明的危机和文明表象的脆弱。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总是带有矛盾的特质,这种超越既有范式理解的作品带来的神秘性却经常给人以想象和思索的空间。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位经历冷战且曾身处社会主义阵营的作者,人们往往认为他的作品应当是政治性的。但实际上,对生命和人性的探索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其电影的超越性所在。
童年的经历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观。由于父亲身体羸弱且常年在疗养院休养,幼年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妹妹都被长时间寄养在为儿童设立的疗养院里。由于身体过于虚弱,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室外参与游戏,大多数时候都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到美国的通俗小说,基耶斯洛夫斯基形成了自己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与家人的分离虽然常常令其感到悲伤,但阅读给予其慰藉并使他更加关注感性而神秘的内心。“很久以前我就知道,在物质世界那个你可以触摸,可以在商店里买到物品的世界之外,生命里还有别的东西存在。这就是我从书中读来的。”情感、想象乃至信仰,被基耶斯洛夫斯基视为生命中更有价值的向度。
或许人的亲身经历决定了人所相信的事物,而基耶斯洛夫斯基生命中偶然与必然的相交,让他更关注感性与宿命。因父母的推荐,基耶斯洛夫斯基进入一所戏剧艺术学院学习,他将其称为“纯粹的机会”。如果家人所指向的是另一所学校,那么毫无疑问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会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书籍、戏剧和电影在当时是一种并不流行的事物,可以说是精神奢侈品的存在。在戏剧学院的学习使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世界观进一步拓展,他相信能够在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维度实现自我。它不一定与日常和社会接受的价值观有关,无关于如何定居、如何为自己创造舒适的生活、拥有物质产品和好的社会地位,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使他不断探索形而上的维度。
自由、平等与博爱代表着欧洲社会形态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尽管三种观念在政治及社会层面上已付诸实践,但它们对个人层面来说又是完全不同的论题。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并不强调意识形态层面的宏大,而是质疑理性客观性背后的日常途径,是一个与人类和社会情况形成对比的世界。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事美学是政治现代性的意外之地,正是这些简单的事情渗透到了人类的宇宙中。故而《蓝白红三部曲》是对欧洲传统价值的回归,同样也是再一次的探寻,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思索并质询这些理念的现代功能和价值。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言:“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之中,存在于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之中。”可以说,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人性的思索不是一种媚俗的煽情和盲目的乐观,而是历经沉浮却依然不减的关怀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