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理论视域下悬疑网络剧的发展与破圈
2022-02-18杨锐冰
杨锐冰
自2014年起,以《灵魂摆渡》为代表的网络剧开启了国内悬疑网络剧发展的1.0时代,优质的悬疑网络剧开始实现个体突围。自2017年起,以《白夜追凶》《无证之罪》为代表的精品化作品不断涌现。自此,悬疑网络剧开启了精品化的2.0时代。由于悬疑题材一直是网络剧审查监管的重点类型,大量悬疑剧集因一些原因被责令整改下架。政策监管问题、价值导向问题使得悬疑网络剧从“角落”站上了“风口”。创作者如何在审查机制的监管之下,不再拘泥于视觉刺激的“猫鼠游戏”式罪案,而是回归人性、回归社会现实,利用电视剧的涵化作用实现正确、积极价值观的引导,而非被涵化?这是悬疑网络剧亟须突破瓶颈的重要风向标。而这一切,以2019年至2020年为代表的3.0时代现实主义悬疑网络剧凭借独特的切入视角和新特征,以“悬疑+”模式完成了对社会现实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探究。这种“悬疑+”模式已然为悬疑网络剧的破圈之路交出了一份答卷。
一、1.0与2.0时代:悬疑网络剧的发展崛起
2014年,伴随网络文学和网络剧的兴起,互联网碎片化互动性的传播和网络小说IP改编掀起了一片热潮。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剧和电视剧的审查机制尚不统一,许多无法在电视平台播出的大尺度、敏感题材作品得以在网络中出现,悬疑题材网络剧便以异军突起之势成为网络剧的重要类型之一。这一时期,网络平台涌现出众多悬疑题材网络剧。这些网络剧具有较大的流量与影响力,如《暗黑者》 (2014)第一季总播放量达5亿,《心理罪》 (2015)总播放量达8亿,《他来了,请闭眼》 (2015)总播放量达11亿,等等。其中,2015年播出的《盗墓笔记》 《心理罪》《暗黑者2》这三部悬疑题材“超级网络剧”投资成本高达5000万至上亿元。由此可见,流量化优质悬疑网络剧开始实现个体突围,开启了悬疑网络剧发展1.0时代。
2016年,随着IP市场化运营趋于成熟,以网络文学改编的《法医秦明》(2016)、《白夜追凶》(2017)为代表的精品化作品不断涌现,悬疑网络剧开启了精品化的2.0时代。根据艺恩数据统计,相比1.0时代,2.0时代悬疑网络剧在市场容量、上线数量方面实现巨大飞跃,仅2014年和2015年两年总计上线19部,而2016年一年内便上线了40部,平均播放量从2015年的8亿跃升至2016年的15亿和2017年的28亿①。此外,这一时期的悬疑网络剧呈现系列化和精品化的趋势,如《余罪》(2016)第一季、第二季,《法医秦明》第一季、第二季等,以及《白夜追凶》《无证之罪》(2017)、《原生之罪》(2018)。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并创下了播放与口碑纪录。
悬疑网络剧大火的背后离不开观众的喜爱和支持。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独特的类型化优势和紧张、刺激、烧脑的内容情节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和娱乐化的需求。剧集对犯罪现场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呈现,并通过离奇的案情激发受众的猎奇心理。二是悬疑网络剧满足了受众的网络剧类型差异化、观看时间随机碎片性、参与互动性强的需求。互联网碎片化、互动性强的传播特性打破了传统电视平台的传播模式,而年轻群体作为悬疑网络剧的主要受众,也是互联网媒介的主要受众。
纵观1.0时代和2.0时代的悬疑类网络剧,整体质量良莠不齐、头部效应显著是悬疑网络剧市场的主要特征。虽然其中不乏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佳作,如以《白夜追凶》为代表的“本格推理”以逻辑缜密得以深入人心,而《无证之罪》注重展现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和复杂的人性,并首次开启了国内社会派推理网络剧的大门。但是,这种作品的数量屈指可数。这一时期,占据更多市场主流的悬疑网络剧选择了博取观众眼球、赚取流量的道路。这时,对尺度的把控、对行业的监管自查成为亟须重视的问题。
二、传播效果:涵化理论视域下悬疑网络剧中的问题
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的基点是关于三种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媒介反映的“符号现实”以及受众所理解的“观念现实”。该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认知的观念现实更接近电视媒介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社会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效果还有影响民众立场与行动的可能。涵化理论为悬疑网剧的传播效果分析提供了一个将认知与行动联系起来的视角。
(一)部分悬疑网络剧尺度把控缺乏积极价值观引导
在悬疑网络剧1.0时代,缺乏审查机制监管的大尺度、重猎奇悬疑网络剧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以猎奇、重口味、变态、血腥为标签的人物、场景和情节塑造代替了情节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分析《悬疑类网络自制剧传播效果研究》②一文中的数据可知,63.08%的受众对画面重口味、血腥暴力的内容表示不满意,这些内容会使他们产生生理上的不适与负面情绪。而笔者也通过豆瓣小组调查收集受众对于相关悬疑网络剧的评价,其中“血腥、重口味、恶心”等关键词占据了主要的负面情绪评价。笔者在一项关于“2020年悬疑网剧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58%的被调查者为29岁以下人群。这说明,悬疑网络剧的主要受众是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群体,其中以学生群体居多。在该项调查中,有7%的调查者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表现出对悬疑网络剧的喜爱。作为普遍仍处于学生层面的年轻群体,他们拥有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群体更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悬疑网络剧制作方抓住了这一群体的偏好特征,为博取眼球,以猎奇的死亡方式、重口味的罪案现场、罪犯的变态心理将视觉暴力和扭曲化的三观呈现在观众眼前(《心理罪》中甚至将罪犯的犯案细节详细地展示在剧情中),且通过主导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涵化效果一次次塑造并强化近乎极端残忍的“符号现实”。这不仅完全背离了推动真善美观念的价值导向,甚至可能引导部分心理偏激的年轻群体模仿犯罪,对年轻受众的价值观、社会认知产生严重危害。
(二)娱乐化内容缺乏专业严谨性
在2016年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有关专家提出,网络剧审查标准将与电视台一致,并实行线上线下统一的标准。这是网络剧审查尺度标准第一次相对明确的信号,同时也是悬疑网络剧2.0时代的开端。由此,悬疑推理类网络剧成为网络剧内容审查的“严控区”,多部剧集遭遇下架整改,其中如《心理罪》《暗黑者1》《灭罪师》等就在播出之时由于画面尺度问题招致整改。但与此同时,悬疑网络剧又暴露出另一大问题:悬疑刑侦类网络剧中的逻辑性、专业化问题。
众所周知,悬疑刑侦类网络剧中离不开刑警、法医等正面人物角色的塑造。如何体现刑警、法医职业的专业性,同时树立积极、正能量的人物形象是创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2016年,曾火爆全网的悬疑网络剧《余罪》被责令下架整改。爱奇艺CEO就此事给出了回应:“余罪这小子不像个正经警察,所以先让他休假了,等他什么时候像个样子,再让他出来。”由此说明,《余罪》遭下架整改是因其触碰了“警察形象”的雷区,且存在专业性问题。又如,《心理罪》中的侧写师在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时,竟真的画出了凶手长相。然而,犯罪心理画像是一门基于统计学和心理学的用于分析罪犯性格、性别、年龄等的学科。《心理罪》中对于侧写师一系列操作的呈现是否夸大了心理侧写而简化了实际案件侦破的难度,这就涉及专业性的问题。
互联网环境的碎片化、即时化使得内容生产以娱乐、商业为主。悬疑题材是网络剧市场中的“富矿”,不断强化娱乐性和商业性,为吸引观众而颠覆传统,或者设置令人瞠目的悬念,却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诸如此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悬疑剧内容的娱乐化倾向将会在涵化的作用下影响剧集中相关信息的准确性传播。
三、3.0时代:现实主义悬疑网络剧引领破圈之路
2019年,爱奇艺自制悬疑网络剧《破冰行动》获得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奖,成为首部获得白玉兰奖的网络剧。2020年,爱奇艺“迷雾剧场”、优酷“悬疑剧场”的尝试让悬疑网络剧朝着规模化、剧场化的方向发展。其中,《隐秘的角落》 《沉默的真相》分别以豆瓣8.8、9.1的高分实现了口碑与人气的双丰收,呈现出强劲的“破圈层”的趋势与影响力。2021年,悬疑犯罪题材网络剧《扫黑风暴》以横扫之势霸占了暑期档网络剧的头位。由此,悬疑网络剧3.0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相较于传统悬疑网络剧中紧张刺激的“猫鼠游戏”和猎奇新颖的案件手法,3.0时代高口碑悬疑网络剧彰显出一些新特征: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现实,传递正确价值观,兼具娱乐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破冰行动》取材于2013年广东“雷霆扫毒”专项行动的真实案例。该剧以当代公安干警为创作原型,讲述了李飞父子两代缉毒警察不畏牺牲,冲破重重迷局并为之奉献热血与生命的故事。《沉默的真相》通过交叉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侯贵平、江阳、严良在三个时空的执着追求,直击社会阴暗面,讲述三人不惜用生命去捍卫正义的事迹,表现追求正义的人性之光。《隐秘的角落》触及社会人群的多个层面,将悬疑与家庭伦理教育的问题融合起来,在复杂跌宕的案件背后隐藏着“家庭”的深层内核,真实反映了单亲家庭、中年危机、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扫黑风暴》以操场埋尸案、菜霸案、湖南文烈宏案、裸贷案以及云南孙小果案这五个惊心动魄的案件为原型,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展现了中央督导组如何在层层困境之下击溃复杂残忍的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弘扬了法制与正义精神。由此可知,一方面,在相关政策的驱动之下,现实主义题材成为悬疑网络剧走向精品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另一方面,主旋律题材渐渐深入年轻群体。作为媒介的直接受众,他们实现了从解读剧情、解读人物到解读社会话题的转变。
格伯纳的涵化理论研究担忧的主要问题在于,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不安全感)的判断。早期1.0时代的悬疑网络剧大多刻意制造令人瞠目、生理刺激、诡异猎奇、血腥重口味的情节画面以博取观众眼球。创作者制造的媒介暴力的确会如涵化理论中所论述的那样,对许多尚不具备社会辨识度的年轻观众造成负面影响,而此类剧集也因此遭到了下架整改。然而,以《破冰行动》 《沉默的真相》为代表的3.0时代现实主义悬疑网络剧并未夸大案件的形式感与惊悚感,也未用血淋淋的镜头博取观众眼球。这类剧集更加贴近生活,如缉毒警察面对枪林弹雨时的奋不顾身,又如检察官江阳追凶十年无果,无奈之下以自杀抛尸的特殊方式引起社会关注。此时,一具具冰冷无声的尸体比起血腥重口味的镜头更具震撼力。网络剧创作者以如此艺术化的处理方式打开了观众认知中所缺失的“符号现实”的大门,他们以艺术手法还原了“社会现实”。此刻,受众的“观念现实”虽然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所展现的“符号现实”,但是其现实主义题材的新特征却能够尽可能地真实还原那些普通观众看不到的一角。比如,缉毒警察为缉拿罪犯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心存正义的检察官追凶十年,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最终对罪犯的审判。在以现实主义为新特征的3.0时代悬疑网络剧中,涵化作用不会因媒介暴力的问题而扭曲真相,以致形成错误判断,而是去引发观众的观后思考,去打开那一片视野盲区,去关注那些平时从未接触过的人与事,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观众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隐秘的角落》导演辛爽曾在采访中表明:“我们内心创作的初衷,是把人性复杂的一面展现出来。我们不展现纯粹的恶,也不喜欢基于猎奇的趣味。最终返回来带给观众和我们的各种思考,就是要让我们在生活中避开这些恶,让自己学会爱,让自己学会正确地爱。”案件作为悬疑网络剧的核心,本身是一面镜子。案件的形式感只是这面镜子的边框,而镜面折射出的则是案件背后的人心底的东西。当下,时代悬疑网络剧如何实现“破圈层”,从圈层化走向大众化,关键便在于叙事视角不应只沉溺于简单的“猫鼠游戏”,也不能单纯原始地追求大案,展现丑与恶。悬疑网络剧应以“丑与恶”的“符号真实”去揭示“善与美”的“社会真实”,艺术性地将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表现出来,并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悬疑网络剧中“猎奇”所产生的“惊奇感”偏重外在感官性愉悦,这种审美体验是相对浅层的,尚需精神提升与审美超越。悬疑网络剧的创作生产不能为了一时的热度或快钱而剑走偏锋,把“悬疑”与“猎奇重口味”相提并论,甚至在悬疑的标签下模糊导向追求。艺术创作者要肩负起主流价值引导的重任,对充满低级趣味和消极混乱的行为持批判态度,引导受众树立文明健康的价值观,使作品承载更加多元化的价值主体,发挥悬疑网络剧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结语
从1.0到3.0时代,悬疑网络剧从个体突围到如今多部剧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破圈”,不到十年之间便实现了巨大飞跃。虽然经历了审查、整顿,遇到了同质化创作等问题,但是经过1.0和2.0时代的蛰伏与探索,3.0时代悬疑网络剧的现实主义新特征的“破圈”为相关从业者的创作提供了具有极大实践意义的道路。网络剧虽然以“消费者”为导向,但是在生产内容之余,依然要肩负起引导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同时避免重蹈以低俗重口味为主导的视觉刺激的涵化作用的覆辙。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网络剧创作者应积极引导受众的“观众现实”,用独特的“符号现实”观照“社会现实”,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制作出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破圈”佳作。
注释:
①规模生长3.0时代:2014-2020年悬疑网剧市场发展报告[R].艺恩数据,2020.
②吴迪.悬疑类网络自制剧传播效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