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社交和低参与:95后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参与

2022-02-18谭安民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受访者效能微信

◎田 娇 谭安民

(1.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2.南宁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3)

一、研究背景

当代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发展,带来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大变革。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低门槛性以及去中心化等特征,使其成为网民自由表达和理性沟通的公共领域。互联网公共参与作为现代民主的重要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围观现象、网络草根公益、网络投票等一系列现象中,网民的公共参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网民诸多行为都打上了公共参与的烙印,他们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关注、表达、讨论和组织动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公共生活。

2021年9月最新发布的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10.11 亿网民中,20—39 岁人群占比达37.7%;从网民职业结构看,学生占比最高。青年学生是网络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伴随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成长的一代,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呈现出了鲜明的互联网时代特征。“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事不网”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典型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生群体的公共参与始终是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大学生青年群体具有的先进性思想、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饱满的政治热情,让他们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新时期,95 后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模式发生了改变,他们的网络公共参与呈现何种特征?网络公共参与对他们自身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需要当代社会的关注。

二、公共参与和网络公共参与

(一)公共参与

源于西方政治学的公共参与是现代政治民主的核心概念。公共参与也称“公众参与”或“公民参与”。公共参与是影响政治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规模和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之一。学者们对公共参与的含义的界定,主要从参与主体与客体,以及参与途径等角度进行解读。安斯坦(Arnstein)认为,公民参与是公民权力的运用和再分配,它让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公众的意见得以成为公共决策的考虑因素。国内学者杨光斌从参与的途径及目的把公共参与界定为“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陈振明把公共参与界定为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与公共管理的行动。

综合已有学者研究,将公共参与定义为:公民为了表达某种利益诉求,通过一定途径参与到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中,影响公共决策或公共活动的行为。不仅包含政治生活和政治事务上的参与,还囊括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参与。

(二)网络公共参与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公共参与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互联网平台中,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中,网络公共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胡正荣认为,公民的媒体社会参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当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百姓的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觉醒之后,就开始了对个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追求。基特等人曾经将美国公民的网络公共参与分为四个维度:选举行动、公民行动、政治参与和关注。选举行动指围绕选举的社会运动与选举有关的行为,也即在早期互联网政治参与研究中提到的在线选举运动;公民行动指参与旨在帮助解决公民所生活社区的问题以及和慈善相关的事务;政治参与指人们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表达;关注指公众保持对政治或者时事动态的关注。除了第一个维度的选举行动与我国国情不太符合,其他三个维度的公共参与行为在我国基本都存在,因此,基特的研究对我国公民的网络公共参与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网络公共参与的特殊性在于其发生的场域是互联网虚拟世界,根据已有研究,将网络公共参与界定为:公众借助互联网媒体积极关注和参与公共事件,从而产生公共舆论或公共压力,进而参与或影响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行为。

三、95后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特征

网络公共参与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搜寻,指公众通过网络媒体主动搜索以获取和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特定话题的相关信息,浏览新闻页面,关注公共意见领袖等;二是互动参与,指通过互联网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或传播,比如,评论回复信息、转发信息、点赞、打赏等;三是行动参与,指通过网络主动发布一些公共事件信息或为了一定利益诉求采取的具体实际行动,如,网络爆料、网络投票、网上问政和网络维权等。

本文中的“95 后大学生”是指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籍注册的1995年之后出生的本科在校学生。整个研究数据的收集依托于互联网平台,使用问卷网制作网络问卷,然后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发放问卷,经过两个星期的问卷发放,共回收问卷325 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7 份,有效问卷共308 份。完成问卷调查后,从308 个受访者中选取了20 个进行深度访谈。这20 位受访者来自国内中部、西部和东部共8 所高校,本科各学段都有涉及。深度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围绕95 后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动机及态度展开。

(一)公共信息获取主要依托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是95 后大学生最喜欢、日均使用时间最长的媒体类型,微博、微信、QQ 几乎是每个95 后大学生手机中的必备应用。在公共信息获取的渠道中,微博占比最高,对于新近发生的热点公共事件,无论是否首先从微博获知,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微博搜索相关事件的关键词,通过微博了解事件进展。在20 位访谈对象中有17 位认为微博可以让他们对事件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知,他们不仅仅关注事件的信息,还会花大量时间阅读网友评论,网友评论对他们的态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微信同样是95 后大学生获取公共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与微博的主动搜索不同,他们在微信的信息获取主要依靠自己关注的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在308份有效问卷调查中,关注时政新闻类微信公众号的受访者占比30.71%。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一般是综合类报道,对事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相比于微博的微内容形式,有利于更深入更系统了解公共事件。

总体而言,95 后大学生对公共事件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他们更倾向于可以即时互动,更新速度更快,参与性更强的媒体平台。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公共事件有着较强的主动信息搜索、观点整合的动力和能力。

(二)点赞是主要参与表态方式

互动参与是网络公共参与的第二个层次,目前常见的网络互动形式有:点赞、转发、关注、评论。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对于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公共事件,50.37%的受访者表示点赞是他们最常使用的互动参与方式,其次是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主页,约占比16.3%,7.41%的人会选择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并加上自己的观点,5.19%的人会选择转发到自己所在的QQ 群或微信群,还有20%的人会选择默默看完,什么也不做。

点赞是95 后大学生最常用的公共事件的互动参与方式,后期访谈发现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点赞的效率高,点击即可,无需重新打开页面编辑,适应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其次,点赞的成本较低,不需要太多精力付出;最后,点赞的相对风险较低,无需承担转发或评论带来的社交压力。受访者6H 表示,点赞是其最喜欢的互动方式,不仅自己喜欢采用点赞来表达对好友或者博文观点的支持,自己发表的关于公共事件的话题也喜欢好友通过点赞来互动而非评论。因为“别人评论我的朋友圈了,有的时候我们观点不一致,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他,直说容易掐架,不说自己又觉得不礼貌。还有哦,突然好久不联系的朋友长段评论我发布的博文,我会很恐慌,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三)对娱乐性公共话题关注最多

网民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关注微博中自己感兴趣的博主,或者通过搜索引擎等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了解他人动态,他们的行为都涉及到公共性的生成。95 后大学生对不同类型公共事件和公共话题的关注度呈现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对娱乐性公共话题的关注度最高。在微博中关注的博主类型中,95 后大学生关注数量最多的是影视明星、文艺界或体育界人士。在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中呈现同样的趋势,娱乐轻松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远高于其他类型微信公众号。

2020年2月至3月是全国新冠状肺炎爆发期,抗疫是这段时期最主要的公共事件和公共话题。与此同时,年轻一代驻扎的饭圈发生的“肖战粉丝事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访谈发现,在20 位受访者中,15 位受访者对“肖战粉丝事件”十分了解,有6 位受访者自己还主动参与到粉丝论战中。相对于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件,95 后大学生更愿意关注和参与娱乐类公共事件,尤其是粉丝事件。他们认为娱乐性公共事件中粉丝的力量更容易凸显,参与感更强,能够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四)对公共事件关注呈现阶段性、表层化

注意力稀缺时代,受众注意力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丰富的媒体内容和形式,以及碎片化阅读习惯让受众注意力也呈现碎片化、间断性特征。95 后大学生对公共事件的关注也呈现出间断性特征,他们对一个公共事件的关注难以持续,往往表现为在事件发生初期高关注,随着事件的发展,关注度会随之不断下降。

对公共事件的知晓层次上,大多数95 后大学生仅仅停留在“我知道这件事情”上,但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较少。对公共事件关注的表层化,一方面源于对事件阶段性的关注,而非全程全面的跟踪了解;另一方面,也基于他们对公共事件或公共话题互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四、95后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效能感分析

(一)信息效能感高

信息效能(information efficacy)是人们对自身多大程度上掌握足够公共事务知识进而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自我认知。这里的公共事务知识(public affairs knowledge)即人们所掌握的关于政府与社会机构、公共政策、社会经济状况、时下重大议题的事实性信息。网络公共参与的信息效能感即个体能够多大程度上获取足够的公共信息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自我认知。

95 后大学生的信息效能感较高,问卷调查显示,85.1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有足够的能力获取想要的信息。95 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普及成长的一代,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在20 位受访者中,6 人幼儿园时家里就有了电脑,11 人小学时就已经注册或使用腾讯QQ。对网络的熟练使用让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具有比他们父辈更强的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良好的信息搜索和运用技能促进了95 后大学生信息效能的提高。

(二)政治效能感低

政治效能是指人们对于自身能否影响政治的信念感。政治效能感是测量政治态度的重要指标。既有研究表明,政治效能感对人们的公共参与行为有着直接影响,网络公共参与行为也与政治效能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95 后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相对较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于观点“我没有能力影响政府的政策决定或决策”,6.9%的受访者非常同意,14.48%的人比较同意,39.31%的人基本同意。可见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无力影响政府的政策决定或决策的人占比达60.69%,仅有少数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对政府决策有所影响。

后期访谈发现,95 后大学生政治效能感可能与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个人专业等因素相关。95 后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和平年代,他们从小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学习上,升学考试是大多数95 后大学生的最重要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减少了公共参与的可能性。其次,家庭教育背景影响政治效能感,比如父母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政治效能感会相对其他家庭的学生高。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的政治效能感又比理工科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略高。95 后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升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就有可能推动他们的公共参与。

五、结语

互联网拓宽了公共信息的传递通道,畅通了公民意见的表达,继而增大了公共参与的体量。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创设了一个虚拟公共领域,通过网络对话与协商,推动公共议题的进程。95 后大学生作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网络公共参与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网络公共参与行为对网络舆论和网络媒体生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95 后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特征,并结合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对95 后大学生的信息效能感和政治效能感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网络公共参与总体呈现强社交与低参与的特征。研究样本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法获取,属于非概率抽样,样本对总体的推断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为了弥补这一局限性,补充了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以期对95 后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参与行为和政治效能感做一个简单的探索性研究。未来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大数据和网络数据抓取等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做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受访者效能微信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微信
微信
微信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