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如何运用好广播同期声
2022-02-18杨雪梅
◎杨雪梅
(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融媒体中心(东港广播电视台),辽宁 丹东 118300)
众所周知,对于传统媒体广播新闻而言,广播是声音的文化,而声音也是广播的灵魂。新媒体时代,充分彰显广播新闻报道特色,用典型的同期声元素提升广播新闻质量和宣传报道效果已经成为广播业界的一大重点工作内容以及多年来的业界追求。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和发展,当前阶段全国广播界已形成了采用广播同期声的新闻采访与报道主流方式。具体来讲,同期声在广播新闻采访与报道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涵盖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直接应用,也就是“直播”;第二种是间接应用,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录播”。广播新闻采访以及节目报道中的同期声具有极强真实性和现场感,无论是在各类新闻事件发生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所采用的现场实况,或者是此前采录的音像资料,都极为客观、真实且准确。新媒体时代如何在采访中运用好广播同期声,已然成为广播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和仔细探究的一个重要媒体课题。
一、应用广播同期声的优势以及当前广播同期声存在的问题
(一)同期声的基本内涵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同期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同期声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在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影视剧中的演员是用配音,有的影视剧中的演员是用的自己的声音。对于那些用原音的演员,可能就是应用了同期声。同期声是指在录制画面的时候,同时进行相关声音的录制。然后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可以直接将现场录制的声音加进去。广播新闻采访中的同期声具有贴近真实生活的特点。新闻本就具有客观的特点,如果采取后期配音的形式,会让新闻报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同期声的客观以及真实的特征,适合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应用。
(二)广播新闻同期声的优势
运用好广播同期声可以让新闻采访发挥出优势,可以在提高新闻真实性的同时,让新闻事件更具感染力,进而发挥新闻传播的重要作用。广播同期声的使用,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方面是打破了新闻中仅仅是文字展示的尴尬。对于一个新闻事件,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往往没有通过声音带来的震撼感强烈。通过广播同期声创新了信息的表达形式,可以让新闻采访的画面得到再现,让采访的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靠。除此之外,同期声可以让人们在了解新闻的同时,能够听到新闻当事人的声音以及他们对事情的叙述,这样的效果,无论多么精彩的文字描述,还是多么标准的配音员配音都无法代替与比拟的。第二方面是广播同期声在三个部分上能够做到真实地表达。分别是所采访人物的情感思想、性格特点以及采访现场的氛围。如果在新闻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是图文结合的形式,那么很难透过这些文字以及图片联想到采访现场的热烈场景,进而影响到人们看新闻的积极性。但是通过同期声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人物说话的语气以及状态,进而展示出采访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强烈的现场感是无法通过图片或者文字表现的。第三方面是巧妙地运用广播同期声,可以给听众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新闻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是亲身经历了这个新闻事件的,他们对于整个事件是最有感触的人,从他们嘴里说出的话语会有特别强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配音配不出来的,因为配音员没有这种经历,就很难感同身受,就会影响到新闻的播出效果。通过利用同声期,可以让人的体验感更强,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会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进而加强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新闻报道就是为了传播宣传,只有人们真正地对这个新闻感兴趣,才会愿意收听以及传播,广播同声期恰恰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增强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兴趣,扩大宣传。
(三)目前广播同期声在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广播同期声在新闻采访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很多新闻记者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同期声。他们知道广播新闻同期声对新闻报道的重要作用,很多记者为了让自己的新闻采访效果更好,往往仅重视同期声这一形式,而不去详细分析它的内涵。这些记者使用同期声就是为了用而用,空有其表,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的同声期利用形式,不会让新闻有真实以及客观的感觉。这些记者不会对采访的形式以及情况进行分析,对于该不该用同期声,怎么用好同期声,从不会进行仔细推敲。甚至有的记者有了自己的朋友或者领导等关系,将同期声变成了人情同声期,这样对于新闻的报道毫无意义,可是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再来很多记者的采访报道中。除此之外,很多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使用的同声期不够接地气。记者们往往愿意采访一些上层的人物,对于基层人物采访非常少。记者们愿意采访官员,很少对百姓进行采访。对于某一重点新闻,很多记者基本上能够采访众多旁观者,但是却没有对当事人的采访。这样的采访形式对于采访中的同期声的应用竟然还非常广泛。这样的形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背离了同期声的三贴近要求,不应该是同期声的应用有之意。新闻主要是给百姓收听观看的,百姓当然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感兴趣,记者们总是采访上层人物,那么同声期运用得再好,也实现不了新闻宣传的意义。最后一个问题是很多记者的采访的过程中言语过于啰嗦,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直接就随着新闻播放出来,这句导致了新闻给人一种极其混乱的感觉,让人听不懂来龙去脉,导致人们对新闻采访给出较差的评价,进而影响了记者的口碑。有些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对于一些逻辑混乱的话进行了删除处理,然后自己结合当时的采访场景,开始配音。这就失去了同期声的意义,并且会让整个采访的过程变得不伦不类,既不是完全是同声期,也不完全是配音。这样会给听众们带来极差的体验感。因此,记者在采访之前,应该做足充分的准备,将自己要说的话以及要问的问题进行反复练习或者记录在本子上,这样在采访的时候不会言语啰嗦,逻辑也会更加清晰。这样就能避免在后期剪辑时候的麻烦,进而提高听众的新闻体验感,增强人们对新闻的兴趣。总而言之,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重视合理的利用同声期,不切忌为了使用而使用,在采访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新闻采访更加接地气。
二、解析同期声在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大环境下,同期声能够在广播新闻采访和报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讲,首先,同期声具有客观性、真实性与可靠性。与文字报道相比,广播同期声报道更加真实生动。毋庸置疑,人们在日常接收各类信息和获取各类资讯的过程中,更为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以及耳朵所听见的东西,并且更为认可亲眼所见、亲耳聆听的各种情境[2]。广播同期声自身的主要作用便是能够将各种新闻采访和现场报道的实际情况完整呈现在受众面前,将现场的声音传到受众与媒体用户的耳朵里面,无疑比文字类和图片类的报道更加生动、具体、贴切、感人。与此同时,多种多样的广播同期声语言经过巧妙融合,能让新闻现场各种场景生动凸显出来,让受众和媒体用户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新闻体验感。其次,广播同期声极具立体感和现场感。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讲,人自身的听觉与视觉间具有密切联系且相互贯通。人在听到各种声音之后,会不由自主地针对各种声音产生较为强烈的联想,进而在脑海中构造一幅幅“音响图画”,形成一种“同感效应”。当广播媒体用户听到广播新闻采访现场出现的各种报道声音之后,同样会在头脑中转化为自身的听觉,并且逐渐形成一种“视觉感受”。优质的广播同期声无疑能够让受众和媒体用户体验到强烈的立体感与现场感。最后,广播同期声在新闻采访与报道中能够展现出极强的感染力。针对“感染力”而言,广播新闻采访报道中,新闻是否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往往取决于声音自身的“传情性”。比如,某人在接听朋友来电和阅读朋友来信过程中,无疑是电话更具情感体验与“传情性”。新媒体时代,各类主流社交软件如QQ、微信、钉钉等,自身都设置了语音传输模式和音频视频通话模式,不仅能够方便用户交流沟通,而且能够借助声音的传递,感受到对方当时的情绪与心理。广播新闻采访中的同期声堪称为直接传播的一种完美展现,不仅能够提升新闻报道现场的立体感与生动感,还能够烘托新闻主题,能渲染现场不同的氛围,更加打动和感染受众与媒体用户的心。
三、新闻采访中创新化、合理化运用广播同期声的有效策略
(一)广播同期声语言应用应简洁明了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或者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最重要、最生动、最鲜活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是录音报道。然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录音报道开始不断弱化且不被重视与关注,许多广播新闻报道中的同期声素材运用有失得当。比如,参与采访的媒体工作者语言较为繁琐啰嗦,无法做到简明扼要、一语中的,结果导致在采访过程中掺杂了许多套话、官话与废话,给受众和媒体用户带来一种厌倦与厌烦感。显而易见,这样的广播同期声运用不仅无法有效提升新闻报道传播效果,而且无法完美凸显新闻主题内容和情感,甚至会影响和干扰受众和媒体用户的新闻体验,导致广播新闻报道黏性大幅度降低和锐减。鉴于此,在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过程中,广播媒体记者在运用同期声素材时必须要真正做到适当恰当、删繁就简、简单明了[3]。
(二)尽量保障自然原始的同期声状态
实事求是地讲,同期声报道必然要优于单纯的文字稿件新闻报道。广播同期声自身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往往来源于采访报道中新闻当事人自身的鲜明特点以及各种真实、诚挚的情感。一篇广播同期声新闻报道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广播新闻记者必须要全面了解和掌握采访与被采访人两者的交谈、对话与沟通是否自然、真实、发自内心。在日常收听各类广播新闻报道过程中,广大受众和媒体用户可以较为细致地辨别和听出某些受访人物谈话的同期声自身是否存在较为刻意化和明显化的修饰与雕琢痕迹,可以充分感受到受访者或者谈话人是否将演讲和发言稿件提前精心准备,并且照本宣科地“念稿”。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受访者一旦面临新闻话筒和摄像机时自身难免产生局促和紧张感觉,语速往往较快,缺乏节奏感,加之稿件是事先准备的,并没有良好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受访者自然而然会展现出一种“说完就完事”的仓促感觉。因此,在广播新闻报道的后期剪辑时编辑也会将周边的声音以及各种语气进行“干净化”的剪辑和处理,导致整个新闻采访和报道较为“虚假”和“不走心”。鉴于此,新媒体时代,在各类广播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应当彻底放弃各种没有任何情感以及语调的广播同期声,而是在新闻采访和后期剪辑过程中尽可能针对新闻现场以及周遭环境的自然原始状态的声响进行保留,进而提升广播同期声的现场感与可信度。
(三)广播同期声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在应用同期声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主体原则,那就是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弄虚作假,刻意雕琢,“为了应用而应用”。众所周知,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采访和报道自身题材极为多样化、丰富化,并且内容涵盖国际国内、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以及方方面[4]。因此,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广播同期声运用需要做到精准判断、精心构思、巧妙设计。通常而言,绝大多数的常规广播新闻报道中的文字稿件都能够运用到同期声,但也有少部分新闻内容没有必要强行应用同期声,否则会展现出一种矫揉造作的新闻传播感。与此同时,在广播同期声运用实践过程中,倘若受访者自身讲述的具体内容以及展现出的情感并非发自内心,并且与新闻主题产生一定违和感,受众和媒体用户必然会轻易识别真伪,并且会认为广播新闻报道有失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而带来一些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每一名广播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时刻铭记与时刻坚守以事实为依据的广播同期声运用原则。
(四)同期声运用应与文字完美融合
当前阶段,广播新闻记者在选用同期声的广播稿件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完美彰显新闻主题,巧妙合理运用同期声揭示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详细说明整个新闻事件起因、经过与发展过程和最新进展。只有做到灵活运用、全面掌握,才能让广播同期声在新闻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展现出应有的优势和特色,进而凸显出新闻稿件自身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让新闻稿件更具可听性、生动性与真实性。文字自身的主要作用在于说明、记叙、引领、串联以及点评等。因此,广播同期声运用过程中,必须做好文字的相应处理工作,让文字和录音能够各自展现自身优势和长处,并且进行完美融合,摆正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文字与录音的次序与位置,确保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而确保整个采访稿件流畅明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真实可信,让广播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得以迅速提升。
(五)防止盲目运用广播同期声
除了上述几大有效运用策略和创新路径之外,新媒体时代想要让广播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更加具有创新化、有效化、生动化、亲民化,新闻记者在运用广播同期声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有条不紊,有的放矢”,结合新闻采访和报道实际情况,决不能盲目运用广播同期声。举例说明,针对日常一些人物专访、专题类报道以及动态性的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广播新闻记者巧妙运用同期声能够凸显人物形象与性格,让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件更加生动、详实、具体,但必须要注重新闻事件发展的持续性和延展性。比如说针对各类国家重点节假日的庆祝报道而言,要想凸显和体现出节日欢天喜地的气氛,在广播同期声运用过程中需要尽量保持活动现场锣鼓、奏乐以及喝彩声的连续性,进而让广大受众和媒体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节日现场热烈喜庆的氛围。此外,在广播同期声的运用过程中,应当有效规避记者的重复报道和冗长讲述,也需要注意同期声是否覆盖了记者的现场采访与叙述,进而确保广播同期声能够在不同类型的新闻采访和报道实践过程中完美展现出应有优势和价值,让更加优质的广播新闻报道能够为广大受众和媒体用户提供更加贴心、亲民的媒体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广播同期声在日常新闻采访中创新化运用实践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广播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秉承以事实为依据的主体运用原则与宗旨,针对不同类型新闻采访报道做好提前筹备、精准甄别、合理选取,进而让广播同期声的运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创新化,力争让广播新闻报道整体水平和质量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