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特色、反思与规范
2022-02-18张文静
◎张文静
(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 南宁 5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工作提出了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资源不断丰富、自媒体平台广泛参与、多渠道合作日渐成熟,这极大地改变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而播音主持是广播电视工作的重要一环,深刻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广播事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对电视广播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向前发展、实现迭代升级的机遇,广播电视中的播音主持工作担负着传播信息、弘扬文化、影响价值观、规范用语用字的重任,必须坚守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新闻报道的严谨性、内容形式的创新性来提高播音主持和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坚持做到“发出好声音,宣传正能量”。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的主要特色
播音语言是播音主持的主要载体,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播音主持的表达习惯和语用方式,对播音主持提出了在语言、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的要求,媒介融合既是媒介资源、媒介平台、媒介工具的融合,同时也是不同媒介所秉持的理念、历史传统沿革、不同价值主张的融合,因此,从正向影响来看,媒介融合促进了播音主持的创新和变革,但是从负向影响来看,媒介融合也造成了语言使用的失范,综合各方影响下,当前播音主持的语言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一)播音语言个性化特征明显
在媒体整合的过程中,既吸收了多个媒体的优势和资源,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提供了展示和表达的机会。播音语言的写作、编辑和设计不是某一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写作,而是多元化群体的个性表达。语言编辑过程中,在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各大平台的播音语言写作者秉持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语言习惯、表达风格和利益诉求,使播音语言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语言风格上,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价值立场出发,呈现出犀利式、煽情式、戏剧式、哲理式等不同的语言风格;在词汇选用上,个性化特色各不相同,有的坚持传统的精准词汇表达,有的灵活选用网络新兴词语,有的惯用汉语中的歇后语、成语等特殊语言形式,有的尝试旧词新说;在句式结构上,长短句式的编排、段落结构层次的设计、大小标题的呼应,都体现了不同的语言面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极具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素材选择,既丰富了播音主持的内容,使其更加鲜活灵动,具有时代性,也为塑造播音主持人的艺术风格奠定了语言基础。
(二)语言词汇时尚化趋势显著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新兴媒体的挑战,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节目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和创新的挑战。同时,从新兴媒体内部来看,其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和角力。因此当前媒介融合既包含新旧媒体的竞争,也存在新媒体之间的较量。在这一背景下,媒介融合使播音主持节目的形式手段不断更新、读者兴趣日新月异、新要求层出不穷,想在播音主持市场中占有份额并非易事,所以各大平台和节目力求创新,根据听众采取移动端阅览为主要方式的特点,不断创新播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来满足快餐式、简洁化、短时性的受众需求。除此之外,语言时尚化也包括创新运用网络语言词汇以吸引受众读者。比如,网络新兴词汇“双标”“躺平”“YYDS”等相继进入播音内容当中,这类词汇的选用,增强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亲切感和时代感,拉近了播音主持人与听众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这些现象都说明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特征和趋势是显著的。
(三)播音语言大众化倾向突出
播音主持语言的大众化是增强主持亲和力和表现力的重要方式,媒介融合背景下,听众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接收者,也成为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参与者。因此播音主持人的语言使用和词汇选择渐趋大众化,播音主持人在播音过程中能够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教育背景和工作身份的听众进行友好交流。比如,在词汇选择上,多使用专业性工作的日常用语、不同地区的方言词汇、具有职业特点的职场表达等;在语种选择上,可以灵活使用地区方言、民族语言等,以此保证与受众之间的持续互动和长远沟通,增强节目的用户黏性,加强电视节目的亲民化、大众化、通俗化。播音主持语言的大众化倾向提高了电视节目的传播力,与听众和观众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链接关系,这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持续发展和自媒体的井喷之势给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不小的冲击,为了提升实力,竞争受众资源,播音主持的语言在向着大众化、时尚化发展的同时,由于平台监管存在死角、相关制度规范滞后、实时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也逐渐暴露出不同程度的语言使用失范、语言伦理失范和语言审美失范等问题。
(一)语言使用失范
播音主持语言的发展和创新应以语言使用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为前提,语言是信息的重要载体,语言使用的正确与否反映出的是语言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态度。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肩负着“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性”的重任,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使用,做出表率和示范,引领社会大众规范用语。但当前,由于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存在一部分播音主持人为了迎合受众、增加关注度,在节目中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社会热词而忽略了汉语的规范语法和词汇表达方式,如果尺度把握不当,将会破坏汉语纯洁度和汉语的良性发展。虽然在节目中使用网络热语和流行词汇这一行为本身并无不妥,但过度使用影响到语用规范,将会产生系列不良影响,既有损节目和平台形象,不利于播音主持人独特风格的形成,同时也对大众的语言使用和传播造成了错误示范,不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
(二)语言伦理失范
语言伦理也叫语言道德,指的是播音主持人在语言使用和传播过程中所负载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日常道德规范。语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同语言的选择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语言伦理失范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所用词汇凸显道德失范或消极价值观,比如,“套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佛系青年”“人生不值得”“雨女无瓜”“躺平”等词汇在播音语言中的出现,会对受众造成消极的价值观引导和错误的道德观引导。这类词汇如果长期存在,将会极大影响听众和观众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尤其是年轻受众群体,更容易在此影响着过度传播此类词汇。二是播音内容中泄露他人隐私,涉嫌各种形式的侮辱、诽谤,以及侵犯他人的名誉权等不道德行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断加大,播音主持人语言道德失范的行为更不易被监管和约束,尤其是相对较为隐蔽的地域歧视、身份歧视等,更加不易被察觉和监管。三是由于播音语言的使用者在编辑发布的过程中携带个人情感和情绪,使内容信息存在个人情绪、负面价值、地方歧视等道德失范现象,丧失了电视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尽管语言伦理失范现象的出现相对较少,但一旦出现,会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必须加以监管和约束,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这些语言伦理失范现象的出现导致媒介融合时代播音主持的阵地缺失、功能弱化、渠道阻滞、影响式微,不同语言的选用和传播所带来的伦理影响理应受到重视和规范。
(三)语言审美失范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互动的符号,具有社会性、交互性、随意性等特点,播音主持除了承载信息传播、价值观引导的功能之外,还应提高语言审美意蕴,杜绝使用低俗、媚俗、恶俗的词汇和语句。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加大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压力,新兴媒体平台之间的不良竞争和一味追求点击率、转发量等现状也降低了新闻编辑的准入门槛,使语言审美失范问题随处可见。具体包括:一是为了迎合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在语言使用中滥用外来词、口语词、网络新兴词语,破坏了汉语的文化底蕴,长期使用这些语言将不利于汉语的推广和传播。二是通过感官刺激来吸引受众,使节目多次出现浮夸、粗鄙、媚俗化、娱乐性等格调不高的语言,降低了播音语言的维度,影响了电视传播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三是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清晰性遭到破坏,新闻平台滥用生僻字、英汉结合、频用缩略语等现象,使得观众难以理解和接受准确清晰的新闻信息。这些现象的出现偏离了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也反映出播音主持人语言审美趣味亟待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升。在新旧媒体融合过程中,新媒体的“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新,还有技术上、工具上、理念上的“新”。因此,在融合过程中,传统电视广播节目应该注重吸取新的技术方法、新的工具体系和新的价值理念,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语料上、表达风格上的形式新颖。
媒介融合发展重在改变和优化传播工具和技术,整合平台优势和资源,创新传播理念和手段,但语言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基础,其严谨性、准确性、科学性、规范性应始终贯穿于平台媒体发展过程中。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路径
(一)宏观管控和微观指导相结合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所出现的播音语言失范问题既有媒介平台、从业工作人员的微观层面因素,同时也有法律法规缺失、程序监管不严等宏观层面因素。因此,播音语言规范应同时从宏观微观层面着手,双向发力,多管齐下。
从宏观视角来看,一是完善相关立法,出台规范标准。从持续发展、良性演进、深度提高的角度来看,只有完善主持人行业法律法规,出台播音语言用字用词规范标准,才能实现新闻行业的长远发展和持续进步。目前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新闻行业自律规范》等,但相关法律法规在“播音语言编辑、发布和传播”这一问题上,存在权责界限不清晰、惩戒措施不明确、责任主体难确定、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缺失和不足需要出台和完善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比如,出台《播音主持行业用词用语规范标准》《播音内容信息发布监督管理条例》等。二是掌握播音语言现状,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新闻媒介平台监管部门应该全面掌握和整理播音语言现状,精准分析播音语言使用和传播所存在的问题,为解决播音语言问题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出台相关规范标准提供参考。同时还要建构“主管部门—社会媒体—网络受众”多方联合监督体系,对媒介平台的语言行为进行监督,确保播音语言的规范性和守住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底线。
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是加强行业规范指导,提高人员语言素养。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行业整体的规范指导,对媒介平台、媒体组织、相关企业进行法律法规常识宣讲和知识普及,并对语言的选用、审查等环节加以规范和引导。二是做好从业人员的招录、培训、考核和指导工作,做到招录有门槛、培训有体系、考核有标准、指导有方向,增强播音语言编辑发布人员的规范意识,提高语言应用水平和语言功底,从源头上提高播音主持行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刚性管理和柔性约束相协调
在对播音语言的发布和传播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刚性管理手段的主要特征是规范和标准明确、底线和红线清晰、惩戒和奖励合理,成为播音语言的行业规制。而柔性约束的主要作用在于整合社会资源、动员读者群体、全员参与监督,发挥社会大众全天候、细节化、即时性的监督功能,实现媒体自我约束和优化提高。刚性管理手段主要包括:一是完善动态网络监控机制,利用大数据工具和语词识别技术动态监测播音语言,对触碰红线的媒体和个人实施处罚。二是开展“年度播音主持行业语言使用正面反面教材示范”活动,并在播音主持行业全网平台进行展示,学习先进经验,总结错误教训,共同规范发展。而柔性约束手段主要是非强制性的管理和约束,主要包括:一是动员读者群体和网络受众参与播音语言监督,让读者凭借个人经验和知识基础来自行评价播音语言在规范性、准确性和严谨性等方面的表现,自发监督和约束媒体的语言行为。二是提高观众的“鉴别软实力”,主流电视媒体应该主动承担起提高受众审美能力、语言能力、鉴别能力的重任,积极传播用语规范、道德底线牢固、价值取向积极的信息,让观众的综合鉴别能力和素养不断提升,以更好地约束各大电视媒介平台。
四、结语
媒介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媒介融合为电视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也对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电视媒介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但创新应以准确、严谨和规范为前提,尤其是节目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更应该成为电视媒体创新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新条件下的播音主持在语言使用上更富有个性、更时尚、更大众,成为传播媒介和受众之间最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但语言使用、语言伦理和语言审美的失范,更应得到行业的重视,只有宏观微观双管齐下、刚性柔性协调着手,才能提升电视媒体公信力,增强信息传播力,提高吸引力,真正发挥播音主持人“发出好声音,宣传正能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