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屏”到“小屏”: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新形态、新模式

2022-02-18池志红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大屏电视新闻主播

◎池志红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这句话在当下再次得到验证。新闻传播从语言、文字传播发展到广播电视、互联网的诞生以及传播,媒介技术的每一次深刻变革,带来的是讯息传播的不断登峰。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大陆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88 亿,占网民总数的87.8%。这个数字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智能手机上观看视频,成为不少年轻受众的选择,这也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形式。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要在播出内容、播出形式上相应做出调整,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与智能媒体的融合,在强化大屏有深度、有温度、精细化制作的同时,着力小屏,进行有益探索,做好大小屏优质内容的创新和推广,吸引年轻的受众。

一、从“大屏”到“小屏”传播渠道发生变化

在传统电视新闻中,传播渠道是电视,是大屏,新闻通过记者的现场采访-制作-演播室播放-受众收听收看,进行新闻传播,传播方向主要是单向传播,受众的反馈没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一般是事后电话、来信。进入网络时代,受众反馈才有了“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端)的评论、跟帖等。

在媒体融合力度不断加大的趋势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各地广播电视台纷纷转变观念,在移动端推出手机APP,将此作为新媒体平台重点推广,此为小屏。比如,2019年11月20日上线的“央视频”,是中央总台为移动端专门生产视频内容的新媒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有大屏的内容,也有短视频的生产,比如,时政Vlog、慢直播、移动直播等不适合在大屏播放的视频。其传播渠道,就是在智能手机上实现播放,其移动直播甚至可以切换到每一位网友的手机视频,这样,每一个网友的点击观看,每一条弹幕评论,每一次点赞,都参与到了小屏新闻视频的制作,构成了新闻故事的一部分,甚至影响了新闻视频的进一步延展和引申,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社交性等。

以移动直播为例,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暴发新冠疫情。中央下令,各省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省抗击疫情。同时,在武汉建立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这两座医院先后奇迹般地完成建造。刚刚上线不久的央视频,借助通讯技术的支持,从2020年1月27日开始至2月6日,对这两个医院的建造过程,进行了每天24 小时不间断5G 高清实时直播。据统计,累计观看量超过1 亿人次,同时在线人数高达5 000 万,网友们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基建速度,还参与到热评中,创造了“云监工”“打卡”等热词,形成了现象级传播,成为小屏直播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1]。此次移动直播将直播渠道从传统媒体平台(大屏)转移到新媒体平台(小屏),形式也由传统的直播方式转变为新颖的慢直播方式。与此同时,央视频以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为基础,进行传播框架设置,并借助媒介技术构建新型传播空间,为央视频慢直播实现“开门红”。

二、发力小屏,创新叙事模式、语态和形态

在传统电视新闻中,新闻事件的叙述者多为镜头前的主播或记者;其叙事表达以客观为主,兼具主观性[2]。现场直播、重播、剪辑等特殊媒介手段也使得电视新闻的叙事手段更加丰富。在叙事结构方面,电视新闻结合声音和画面,具备“描写叙事”和“模仿叙事”两种特质。这种结构从新闻主播、新闻标题开始,到报道核心新闻、次要新闻、现场访谈等,逐次呈现,最后以新闻时段结束作为结尾。在传播形态上,以线性传播为主,以信息发出者为角度出发,受众被动。其播出日期、时间都是由媒体决定,受众一旦错过播出时段就看不到节目。叙事结构完整规范,新闻语态上,用词严谨、准确。

小屏的传播,则是非线性传播,以信息接受者角度出发,受众主动。因此,在叙事模式上,新闻的叙述者既包括主播和记者,也包括素人。而作为新闻叙事者的主播和记者,在小屏上也不同于他们在传统电视新闻中的严肃端庄的形象,他们与观众的关系更为平等,亲和力更强,语态更利于人际互动。在叙事结构上,短视频、移动直播等新闻并不像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一样具有完整性和规范性,而是呈现出碎片化、自由化的特点。主播语言富有个性、风趣幽默,甚至有点碎碎念,俗称有“网感”。不同于传统新闻节目,新闻主播和记者只在新闻时段里出现,小屏上新闻主播和记者的视频节目则随时可以点击观看。

在北京冬奥会前夕,央视频推出了《闪闪发光的少年》系列短视频节目,旨在用“90 后”记者的年轻视角,探访一批“95 后”新一代中国体育健儿、奥运新星,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从而定义国民新榜样,展现新一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激励年轻人勇敢地追梦逐光。与传统电视新闻的人物片子相比,这个人物系列视频在叙事模式、语态等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记者的个性化视角,人格化表达,凸显被采访对象的魅力和个性,实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采访世界围棋冠军柯洁时,柯洁好几次对王冰冰进行反向采访。比如,问冰冰喜欢听谁的歌、从哪边过来等问题,被冰冰敏锐地捕捉到了,直接点出,增加节目可看性。这样的情节放在小屏时,具有记者的个性化表达,凸显了柯洁天才少年善于反向思维的性格特点,拉近了被采访对象和受众的距离,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段视频后来在头条、微博、微信等被很多网友转发推送,成为爆红视频,为柯洁粉丝们津津乐道。

(二)记者通过沉浸式采访,最大限度地接近被采访对象,达到共情效果

记者经常会亲自上场体验,体验被采访对象在这项运动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克服困难的强大勇气。比如,采访体操天才少年韦筱圆时,王冰冰就玩了一把平衡木动作,在她笨拙的动作中,网友可以感同身受,非常有代入感,达到了“传播真实”的效果。

(三)注重互动环节,表面形式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二者互动,深层次来讲是记者、被采访对象与网友三者互动

比如,在《闪闪发光的少年》中,记者设计游戏环节,与刘湘比赛谁憋气最长,与袁心玥比赛谁先笑。这些在传统电视新闻时段中,常常被认为是无聊的、可有可无的冗余部分,因为限制新闻节目时长,对“干货”有要求,会把这些冗余部分删掉。但是在小屏上,当新闻时长不再被强调,这些就显得非常有趣,增加调料,让网友感觉到这些体育明星在游戏时候原来是这样可爱,不知不觉进入到被采访对象的私人空间,从而获得观看的治愈感和满足感,并参与到节目中,发送评论、转发视频等。

(四)镜头语言、同期声轻松活泼,以戳到笑点为要

比如,在游泳选手徐嘉余这一集中,当徐嘉余郑重地脱下羽绒服,戴上游泳镜,准备下水时,记者王冰冰突然发现徐嘉余的泳裤很有特色,不是传统的男士深色泳裤,而是迪士尼卡通图案,她马上抓住了这个笑点,与徐嘉余开起了玩笑,这段采访瞬间把正式的下水仪式变成诙谐幽默的举动,抓住了被采访对象爱好卡通、年轻有活力的性格特点,让网友倍感亲切。而在一些大屏上被认为是废话,可能要剪掉的语言,在小屏中却极具个性、有趣。比如,在采访柯洁这一集中,柯洁听说是“网红”记者王冰冰要来,非常高兴,他不知道要怎么表达这种喜悦时,就发出一些语气词,这些语气词被完整地记录下来,放在视频里面显示了柯洁的个性。

(五)花式字幕+音效+表情包=有网感

在传统电视新闻中,一般只有标题、人物身份条以及同期声需要打上字幕,力求屏幕干净整洁,但是在小屏中,这种干净要不得,必须有花式字幕、表情包,起到强调重点、增加趣味、表达人物内心感受等作用。随着字幕的呈现,一些音效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网络视频的标配,俗称“网感”,把它应用在小屏上,是一种对网络语言、网友沟通工具的接受和承认,在传播效果上非常接地气,直抵人心。比如,王冰冰在采访游泳选手刘湘这一集中,两人玩憋气,在长达20 秒的憋气视频中,除了模仿气泡的音效和音乐外,屏幕上还不断闪现花式字幕:“她是认真的吗”“你瞅啥”“太萌了,不忍直视”“可不咋地”等,将两人的内心独白用字幕表达出来,不仅丰富画面和语言,而且让人忍俊不禁。而在采访徐嘉余的那一集中,编辑则用花裤衩+墨镜的图案配上徐嘉余的泳裤特写,非常有喜感,衬托出徐嘉余的可爱。

三、在小屏上营造人际传播效果

英国学者哈特利指出,人际传播是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的传播,传播是面对面的、双向的、互动的[3]。也就是说,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其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人际传播演变成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进行实时沟通反馈,从而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在这点上,央视频通过提升受众地位、打造网红记者等方式来营造人际传播效果。

(一)“内容为王”变为“受众为主”

进入4G 广泛应用时代,技术解码了短视频的制作、保存、上传、播放、反馈等难题,消融了专业和非专业的界限,不仅素人(受众)可以制作自媒体,而且改变了受众的地位。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反馈,从播出后反馈或者播出中借助电话反馈,变成通过网络即时反馈,形成零时差、零距离反馈,实现点对点、点对面传播,甚至网友的评论也可以改变新闻事件的走向。比如,2017年8月,央视记者张晟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 周年的小屏直播报道中,当采访进行到一个段落后,突然有个网友要求记者在直播中剪纸,接着其他网友也跟风留言要求,正在直播的张晟只好手忙脚乱地现学剪纸,虽然成品不那么精美,但是让网友着实开心了一把。

这从某方面说明,传统新闻常常被媒体赋予了“议程设置”,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通常来自新闻专业人输出的内容,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更是重要的影响源[4]。随着小屏的兴起,移动新闻直播打破传统“议程设置”的优越性。受众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在传受双方关系中,受众地位逐渐上升,并占据主导。

(二)打造“网红”记者,引领正向舆论

曾有人类学家指出,人类有许多属性,基本属性除了“生物价值与经济价值”之外,还有“故事的讲述者”,即“符号价值”[5]。在互联网时代,网红文化的兴起,代表了一种符号,是媒介转型与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在“网红”身上积累了被大众认可的一些符号价值认知(人设),比如,拥有某领域专业知识、有毅力、高消费等等。

2017年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37 家省级、市级电视台共同的电视新闻联盟,打造记者直播平台,全面培养“直播+网红”。王冰冰(总台新闻频道记者)、庄晓莹(总台《国防科工》栏目记者)等一批出镜记者迅速成为“网红”,她们说话接地气、有“网感”,颜值高且笑容迷人,瞬间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代表了“央视最美女记者”“国民女神”,受众在她们身上叠加了知性、亲切、美丽等符号价值。有她们的视频,点击率直接拉升。2020年年末,王冰冰在 B站分享的第一条 Vlog,一经发布就突破了千万播放量,占据全站排行榜第1 名。庄晓莹以一个看似文弱女子的身份,在解放军陆海空各种重装备前出镜,形成反差,并以其娓娓动听的专业化解说宣扬了军威和国威,受到军迷们的喜爱。在网络人际传播中,这些网红记者某些时候可以起到社群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与受众的互动中占据焦点(眼球)优势,有效传播记者见解和观念,引领正向舆论,同时她们又是人本采访的表现者,她们的妆发、表情和手势等,也构成新闻的一部分,成为受众热议的焦点。

四、大小屏联动,形成合力

“央视频”移动应用上线,主要以短视频内容为主,同时兼顾长视频和移动直播,在满足移动消费需求、聚合央视内部资源的同时,吸纳网络空间中的多元主体创作。也就是说,央视频不再只是大屏内容的重复、分发和回看,而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为移动端生产视频的新媒体平台。具体来看,央视频除了与央视17 个频道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大屏资源外,还连接其他传统媒体、部门机构、网络平台以及个人等优质视频内容创作,充分共享资源,形成新媒体矩阵。而在大小屏方面,注重联动,力图在网络流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寻找平衡,在拓展传播渠道的同时迎合新一代用户的消费习惯。

比如,同样是直播,大小屏内容不一样。比如,2019年国庆大阅兵直播,受众在大屏里的演播室看到的是熟悉的白岩松、欧阳夏丹、王春潇等新闻主播。同一时间,小屏也在直播,但是小屏演播室的主播则是沙晨、王音棋这些新人主播,同样的,出现在新闻现场的记者也是两队人马。也就是说,以往的并机直播,变成了各成体系,各自战斗。不仅记者说的内容不一样,记者阵容不一样,而且报道的重点不一样,直播时长也可能不一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大小屏兼顾的基础上,在如何联动大小屏,打通大小屏,形成合力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比如,在移动直播上“小屏套大屏”,就是记者同时在大小屏上直播连线。

首次进行小屏套大屏尝试的是央视驻叙利亚大马士革的记者徐德智[6]。2018年4月14日,英美法等西方国家以叙利亚涉嫌使用化学武器袭击平民为由,对叙利亚展开军事打击。这一天,徐德智从大马士革的一家酒店开始直播报道,与以往不同,他在利用小屏直播的同时,把自己与大屏做直播连线的过程也同步直播出去。只见他在小屏里对着手机镜头做报道,过了一会儿,他离开手机镜头,用另一部手机接通北京同事的电话,谈话的内容是为大屏直播做前期工作,这期间他始终没有关掉做直播的手机信号,也就是小屏一直在播放。虽然网友看不到他打电话的身影,但是这个电话沟通过程被听见,同时大屏直播的声音也是可以听到的。这里既有新闻现场真实场景的记录,又有直播幕后的工作流程以及大屏直播的信息,这种信息增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网友的好奇,满足了网友对记者工作的“窥视”欲,增加了浏览量和点击率。作为驻外记者,资源有限,情况受限,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记者、摄像、编辑、导播等岗位一身挑,这种“小屏套大屏”也是被逼出来的,但是效果却出奇好。

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鼓励大屏记者在小屏上开设阵地,并且分发到合作的平台,比如,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等,把大屏内容进行小屏化改写,放大传播效果[7]。比如,央视频开设《主播说联播》新闻栏目,康辉、海霞、刚强等新闻联播主播悉数露脸开腔。

在内容上,《主播说联播》栏目是《新闻联播》开设的特别评论板块。新闻主播用说新闻的形式,将今天的热点新闻进行播报+评点。《新闻联播》不同,《主播说联播》是小屏上的《新闻联播》的另一种短视频的延伸,虽然说的依旧是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新闻,但是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接近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对敏感事件,《主播说联播》及时评点,用网络用语、热词以及口语化的表达,说出主播们的看法,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发网友热议的同时也增强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除了新闻用语的轻松化,《主播说联播》还将报道新闻的场合由原先的演播室等严肃场合拓展至栏目后台、公园等地,如主播潘涛一边吃盒饭一边讲述与粮食相关的新闻话题,改变了观众对以往电视新闻严肃高冷的刻板印象,增加了亲和力。

再如,央视频的两会报道也是大小屏整合的一个很好范例。大屏报道按照两会会议流程按部就班,小屏就可以进行花絮类的报道。比如,广东台送来的报道《陈委员的两会装备》,让网友来看看委员们的行李箱都装了些什么,提案是什么;央视记者VLOG《零延时“隔空对话”是如何实现的》等,介绍总台5G+8K 的技术设备怎样实现云对话。这些小屏报道,不仅在央视频呈现,还通过平台的转发、分享功能直接进入其他社交平台传播,全方位打通全网各个传播渠道,实现了新闻内容宣发全网化。

综上所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屏成为主流几乎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只有把持深度融合、扬长避短、整合力量、整体突围的新的媒介发展理念,以受众为主,在新闻业务和技术上不断守正创新,才能打破大小屏壁垒,打造出适合“小屏”的新闻品牌,继续占有未来传媒的主阵地,凸显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公正性。

猜你喜欢

大屏电视新闻主播
从618看电视发展趋势,大屏、高端以及激光电视成热门首选
为大屏而生,让体验更佳 峰米4K激光家庭影院Max
超越DCI影院色彩的百寸大屏王者 海信(Hisense) 100L9-PRO
『人气』主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浅谈客厅大屏显示未来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中国蓝主播
我是小主播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