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智慧课堂动态生成过程剖析

2022-02-18顾晓春

科学咨询 2022年9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动态教学活动

顾晓春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江苏苏州 215131)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来说,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探究知识,然后对自己的能力、思维进行开发训练。教师借由动态生成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从教学过程上来看,动态生成已经成为开发课程、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一、智慧课堂动态生成的基本概念

智慧课堂是基于现代教学要求与学生素质演化而来的教学课堂,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其涵盖了信息技术授课、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智慧课堂的教育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多元教学手法”上,更与其动态化、高效化特点息息相关:在教学指导工作中,智慧课堂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动态生成课程,围绕着学生素质、需求、课程进度等动态因素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调整。在智慧课堂的干预下,以灌输、限制为手段的教学转化为开放性更强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借由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来认知相关知识,掌握科学概念。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实动态生成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科学质量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等现代化教学理念对当代的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工作要体现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功能,充分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落实教育教学活动,完善教学指导方案。在这一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学课程中出现了新的任务:传统的静态化、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课堂,“走过场”的教学模式必须及时调整。当动态生成进入到课堂当中之后,教学活动与教学任务被重新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满足,有关教学活动围绕着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展开,教师强调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客观教学素材的开发,以动态教学管理理念实施教学工作,以此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开发学生技能,调动主观兴趣

动态生成保留着动态化、双向化和高效化的基本教学特点,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可行手段。借助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的定位从旁观者的角色转化为参与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回应教学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科学要素,更能够配合动态生成过程来开发科学知识,对教学、互动、生成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究,从而获取动态生成经验。学生的观点、意见都可以成为课堂上生成的关键性元素,借由所生成的教学素材,学生甚至能够直接干预科学课程。动态生成借由学生的学、说、用来完成,当学生开始尝试探究科学知识时,动态生成也在逐步推进,学生的技能正在伴随着动态的生成过程逐步提升。

三、小学科学智慧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

(一)在教学环节动态生成兴趣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以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学习能力为首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客观的教学素材向学生展示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确定学习方向[1]。整体的教学活动虽然不带有强制性的教学任务,但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学生正在对科学知识、科学信息进行归纳。在教学环节落实动态生成理念,借助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动态生成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教学活动中所包含的趣味性元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配合科学实验调动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教师为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等材料,要求学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随着加热时间的不断延长,学生观察到从静止状态进入到沸腾状态,此时,学生结合“水的沸腾”提出思考问题:水在什么条件下会沸腾?结合教师给出的“沸点”这一概念,学生得出结论,水在100℃时才会沸腾。部分学生则给出否定答案:高原上的战士常年喝不到开水,但他们手中的水明明已经沸腾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对反常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学生得出大胆的结论:水不一定只在100℃的环境下沸腾,有某种因素影响着水,使其在低温环境下也能沸腾。结合自己的大胆假设,学生探究“让水沸腾”的关键性因素,对温度、气体的活动状态进行归纳。部分学生认为,当气体在水中不断活动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此时,水看上去像是沸腾了,部分学生认为,高原上的水在50℃-60℃就会沸腾,水的沸腾与海拔的高低有关。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生成科学探究兴趣,教师可将科学探究任务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落实探究活动。借助动态生成,学生将学习任务转化为个人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情感上接受科学教学活动。

(二)在互动环节动态生成动机

动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欲望,其直接指向学生的情感需求,以“要学”为核心目标,对学生的能力、思想进行引导。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动态生成过程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就必须把握“动机”在教学环节的集中表现,借助动机规划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建立明确的动机的同时参与科学教学活动。在生成动机之后,“动机”既可以成为动态生成的最终产物,也能够成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把握“动机”,借助动机的干预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核心难题。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阳光下物体的影的有关教学为例,教师可配合现实生活经验与学生开展互动,要求学生准备铅笔、书本等材料,在阳光下观察不同物体影子的特点。在接受了教师的学习任务之后,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逐步生成,学生围绕“了解影子的特点”这一话题进行互动。首先,学生利用不同颜色、形状的塑料板开展实验活动,发现当阳光能够穿过这些材料时,影子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而对于不透明的物体,影子永远都是黑色的。一些学生提出新的实验结论:将物体放置在阳光下,影子的大小、长度和形状随着阳光的变化而变化。在动态讨论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明晰,探究影子与阳光之间的关系。在对影子的特点、概念进行归纳之后,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影子是黑色的不透光区域,只有不透明的物体才能拥有影子,对于透明材料来说,地上的影子只是透过相关材料的光。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官印象给出更为深刻的结论:影子是“平面上”的材料,只能向前后左右等平面方向变化,但现实中的物体是“立体”的,阳光在照射物体时,部分特征被其他特征所掩盖,导致影子与“原材料”大相径庭。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动态生成学习动机,借由学生的学习解决“学什么”的核心难题,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在预习环节动态生成问题

动态生成是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演化而来的教学手段。在尝试落实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保障动态生成活动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借助问题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学习思路,在问题中掌握科学知识。从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来看,学生用来规划教学计划的问题大多来自教师,在思考科学原理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科学思维与学习兴趣并不能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2]。在动态生成理念下,教师可尝试强调“问题”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强与弱的教学为例,在预习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声音的“强与弱”的基本概念,在教学环节,教师则要求学生围绕有关科学知识给出问题与结论。映入眼帘的是学生对于“强与弱”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在针对“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活动,思考声音的强弱关系与判定原则。一些学生认为,闹铃的声音十分响亮,苍蝇的叫声十分微弱,这两种声音可以用来形容声音的“强与弱”,一些学生则认为,指甲划过玻璃的声音才叫作“强”,因为其足够刺耳。在科学辨识活动中,学生就有关问题与科学定义展开讨论活动,并在教学环节动态生成问题,声音的强与弱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标准进行判断?小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并不丰富,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其将分贝与音调两个概念混淆起来,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音频材料,向学生展示相同分贝不同音调、相同音调不同分贝的声音之间的差别。理解声音的基本特征,在聆听的同时体验科学知识,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动态生成活动更有价值。

(四)在实践环节动态生成经验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来说,实践才是帮助学生掌握客观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客观存在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借助实践流程得出多元化的学习结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实践”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学生的独立探究,借助实践、情感与技能融为一体,动态生成活动更加具有价值。借助实践活动落实小学科学教学,让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积累经验,能够逐步开发学生的科学技能,使其主动完成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探究经验的总结等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做”远远比“学”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师可尝试借助实践落实动态生成,在实践的过程中生成经验。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设计教学问题,如何能让橡皮筋将小车驱动得更远?在这一环节,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部分学生认为,橡皮筋的长度直接影响到小车运动的最终距离,橡皮筋越长,小车的运动越远。由此,学生选择利用粗皮筋和长皮筋进行实验,逐步掌握科学知识。部分学生则从“发条”这一结构中吸取灵感,认为可以利用橡皮筋、齿轮等材料制作一个“动力储存装置”,依靠橡皮筋的逐步松动来为小车提供动力。在第一个实验中,实验计划与实验过程是不可控的,学生很难获得可用的实践经验。但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开始向“保存动能”“减缓释放”等角度靠拢,结合动力、制动等关键话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引导学生放手操作,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同时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实验互动中动态生成经验。

(五)在反思环节动态生成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开发学生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技能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环节,教师不仅要强调科学学习欲望的动态生成,更要重视科学技能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让探究技能终身伴随学生,这才是科学教学活动的深层价值[3]。

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的传播的教学中,可尝试利用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技能。教师对先前的教学互动进行整理,引导学生结合“你学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活动,带领学生反思自己是如何发现“种子的传播”的特点。学生配合教学问题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在互联网中搜集材料,对不同植物的种子的传播方式进行归纳。在归纳的过程中,学生回忆起自己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一些学生则对随后的信息处理活动进行反思,借助笔记、表格等方式将有关材料记录下来,通过不同分类原则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搜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进行训练,逐步开发自身的科学技能。

(六)在评价环节动态生成灵感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借助教师的评价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稳步提升。在科学教学环节,教师可借助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灵感,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训练自身的科学技能,完成科学探究任务。在评价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操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落实评价工作,在完成评价之后,要求学生针对有关评价改正自己的学习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给出的负面评价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围绕自身存在的不足展开讨论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意见动态生成灵感,在思想中进行“情景再现”。

以先前所提到种子的传播的教学为例,在评价活动中,学生会根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大胆假设,种子是否还存在其他的传播方式,自己的科学调查方法是否完备?并向教师申请重新进行实践的机会。让教师的评价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然后围绕这种不足重新规划教学活动,教学的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动态生成是一个伴随教学活动同步实现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最终质量,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动态生成的基本概念,重视经验、技能、理论在教学环节的动态生成,构建集学习、沟通、应用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保障动态生成的高质量。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动态教学活动
国内动态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国内动态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国内动态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蜗牛看牙医
动态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