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2022-02-18施克雄
施克雄
(江苏省滨海县陈涛镇八层小学,江苏盐城 224562)
语文阅读本身就是一项靠思维支撑的活动,需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鉴赏阅读文本来获取知识、实现自我发展。现阶段,我国非常重视教育阶段的推广阅读,教育工作者在此问题上也达成了一致共识。因为概括能力是锻炼学生语文思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可谓是一项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还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帮助小学生构造语文知识,所以小学教师必须要对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文章首先指出了概括能力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对小学生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概括能力的概念
从字面意思来看,概括是一种以理性出发的思想过程,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在脑海中通过分析、构建等方法,获取事物的大致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归纳本质,并非为本质的实际属性。我国最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概括的字面意思也进行了详细地叙述,字典中表明概括的意思就是将事物的共同点进行总结,还有一层字面意思则是对事物的简明扼要。从人类的概括能力层面来分析,主要衡量了个体的思维,对学生的语文思维形成和全方面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若是能在学生接触语文学科的初级阶段就加强锻炼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概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内部消化,还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及智力,提升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各个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阅读概括能力也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素材过程中,通过文本的结构、主旨、作者思想感情来感受文章态度,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1]。
二、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阅读概括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有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需要从阅读着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提炼出其中的核心信息,学会自主串联、自主拓展和延伸。逐步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阅读概括能力的指导之下高效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育阶段的深入过程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由此可见阅读概括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来说,不仅仅作为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也是学生各项能力达成的关键学科。语文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阅读文本,无论文本的结构、文体是什么样的种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都是有迹可循的,能准确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主体内容。通过阅读概括,学生能把长篇的阅读文本化繁为简,提炼出阅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把阅读框架清晰地呈现在脑海当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概括构建思维,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精准地把握把作者的感情和整篇布局,促进语文各项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能提高语文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概括能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活动,能够挖掘小学生的智力。所有的学科一般都是建立在概括之上,借助概括能力的评价结果,可以直接衡量出学生思维的发展顺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活概括,是提高概括能力的基础,只有增强了自身的概括意识,才能真正抓住语文学科的内涵与核心,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阅读技能,还能充分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概括作为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语文阅读教学首位,无论对学好语文还是学好其他学科来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理性思维较差,看待事物不够客观,所以在学生的这一阶段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能起到挖掘智力发展,实现形象概念和理性思维的协同发展[2]。
(三)推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阶段,德育教育是各个教育阶段的核心。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工作,不仅是推动了教学改革,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常常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的文章主旨与实际会出现很多偏差,但是在概括能力的培养以后,学生们会认为以往枯燥、无聊的汉字是一种生动有趣的事情,他们愿意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阅读文本,还能用简洁、易理解的文字把文本意思概括出来,充分实现了知识的内在消化过程。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都是经过众多学者精挑细选筛选出来的,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和德育价值。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课外阅读资料也是经过小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特点和性格爱好筛选出来的,学生在阅读概括时,能被高尚的思想品德所渲染。
三、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由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时长有限,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还较小,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要想激发小学生对阅读文本概括的积极性,教师就必须要以学生为原则,灵活地使用各种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概括能力,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第一,教师可以使用阅读题目扩充法来提高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于阅读文本来说,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凝聚了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可以适当地对文本题目进行扩展,让学生根据题目来概括文章内容;第二,教师可以采用文章内容串联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具体就是在原文中提取出六大要素,并用关联词串联起来,形成概括内容,这种方式能够使认知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轻松地概括出文本内容。例如在《地震中父与子》的教材阅读文章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地找出文章六要素,再像刚才说的那样串联、补充,发现学生们很快就能自主地说出文章主旨内容;第三,段意集合法。这种方法是比较便于小学生理解的概括方法,如同字面意思一样,学生只需要按照文章的自然段来总结内容,然后把所有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就能提炼出阅读文本的实际内容;第四,摘录法。就是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子、过渡句,然后再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例如在《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其中有一句“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其实就是整个文章的中心句,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内容主题[3]。总之,每一种教学方式都能帮助小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教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比较明显,教师需要尽量避免一刀切、满堂灌,积极地摒弃说教式的教育教学模式,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对策,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真正实现对症下药和以人为本,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调动个人的能力性和自信心。这一点对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也能够重拾语文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二)问题引导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无论是文章还是小说,其中都有着丰富的可挖掘知识,值得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也非常多。这也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活动时,要通过问题的引导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反响,让学生们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来总结概括答案,形成一个思维构建的过程。在阅读问题的设置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所选择的阅读文本进行选择,主要选择一些能激发小学生研究欲望、符合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现阶段,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正在各个教育阶段普及,核心素养成为了各个学科的教学重点,基于这些方面的综合考虑,教师可以从阅读文本的情感思想、写作技巧、文章主旨等各个角度来提问,让学生在思维构建的同时,形成自己脑海中独具一格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春晓》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了解全文的翻译过后,你们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意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潜意识地从鉴赏角度去概括故事原文,并且在概括的过程当中描述出“春晓”的景色。由此可见,问题引导能帮助学生对故事的景象更深入地了解。有的学生喜欢“处处闻啼鸟”这句话,认为这句话能让自己听到小鸟的叫声,身临其境感受到“处处闻啼鸟”的惬意场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需要再提出更有深意的鉴赏问题:“同学们,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首古诗了,大家是否能够发现不同的故事在描绘景象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例如与亲情、友情相关的诗歌、田园类型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意向方面都有哪些规律呢?”教师提问过后,学生能够回想起以往学习过的知识,然后对以往诗歌中与意向相关的句子进行深度地概括和总结。
通过学生的回答,他们能够发现,不同类型的古诗在描写意向方面是存在非常大的区别的。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长相思》中有一句“聒碎乡心梦不成”,把思乡的心情与梦境结合到了一起,充分表达了迫切思念家乡的情感,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一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话虽然没有表达情绪词语,但是却充分体现了情感的概括。这种利用问题引导的概括方式,同时也是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过程。教师需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注重灵活调整,分析学生的主体诉求,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进行改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通过阅读净化心灵,提升思想境界,产生由内而外的学习动机,实现个人语文学习成绩和水平的稳步提升[4]。
(三)进行阅读交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概括能力主要考验了小学生的独立阅读和自主思考能力。但是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能够发现,很多学生不善于文本的阅读和概括。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常常在文章没有阅读到一半时,注意力就分散到了别的事情上去;还有的学生没有耐心阅读,阅读效率较低,常常读了半天,却不能理解文章到底讲述了什么。对于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在与师生的探讨环节中交流阅读感受和阅读内容,主要就是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互动等方式增强自身的阅读概括能力。由于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为了加强学生的互动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交流之前为他们设计一些思考题,随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每个人都能在讨论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学生们的不同意见达到概括效果。例如在学习到人教版五年级教材《草原》这篇阅读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始探讨。根据教师提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能够建立在教师的问题之上,讨论中能获得更多与文章息息相关的知识。在对《草原》写作手法的探讨上,学生概括认为采用的是拟人和比喻的写作手法。关于文章主旨的方面,也有学生认为从“蒙古族人民迎接我们、宴会上载歌载舞、推杯换盏”等句子的描绘,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中不同民族人民的团结友好,互敬互爱的美好景象。当然,《草原》这篇文章就是以民族大团结的思想进行创作,由此可见,学生们在阅读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体会,还能找到课文中真实出现过的内容来加以自己的观点。这样的阅读概括能力形成过程,完全是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启迪、思维共同进步的过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概括能力是语文素养中一种核心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良好的概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为学好语文奠定基础,还能充分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这也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促进小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