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构造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2-02-18陈勋吴涛郭学东
陈勋,吴涛,郭学东
(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基础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青年人。专业课的教育相对比较封闭,育人效果有局限性。而年轻人需要开放、多元的教育,更需要有人生引导的教育。
大学生的专业课无论是科目还是学习时间远远高于思政课。作为专业课教师,如果把握好这个阵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思政课元素”的模式授课,对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探索了把专业课和思政内容两者无痕融合的过程,希望对同行有借鉴意义。
一、课程的建设目标
(一)专业目标
汽车构造课程是交通运输和运输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特点。配套有一周的集中拆装实习。这门课程是为将来组织、管理交通运输生产,从事车辆设计、制造的技术人员提供的必修专业课。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懂得现代汽车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技术,并能科学地、高效地、合理地把所学用于实际生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的作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二)育人目标
在思政育人方面,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水平,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专业知识与主流价值体系相融合。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核心,培养交通运输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学生为民族复兴的志气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课程任务
作为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工作要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而开展。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获得常用汽车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性能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操作和调整方法,合理地运用汽车,安全生产。同时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把科技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1]。
在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时,我们梳理汽车相关的教学内容,挖掘与思政元素的融入点,选取思政教学元素,组织编制思政教学素材库。课程知识课件或辅导教材融合,在全周期教学环节中进行潜移默化地推送、示范、引领。
在编写课件时,突出专业,兼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讲好中华科技历史、讲好国家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的相关知识与原理、讲好身边的科技人才及优秀事迹、讲好同学身边的创新故事(以校友王磊为例)。
在课堂上,根据年轻人的学习特点,实时把思政教育素材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融合讲授给学生。
课后,通过即时通信工具加强师生互动,有时甚至与家长沟通,共建课程思政,强化育人效果。
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特点,共同探索教学双方满意的模式。基本形成开场白、专业点评及问题分享、回顾上节内容、新课讲授(对分、翻转等方法)、课堂测评(雨课堂及时评测)、布置作业(研究报告)、实验实习课、课后辅导、问卷调查等内容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建设方案
如果前期有“浅思政”基础,项目一般一年时间可以完成,其内容包括前期学习、课堂探索、总结提高、结题汇报等阶段。基于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
1.边学习边研究,认真研读课程建设要求,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内容,以“沙枣树”精神为引导,整体规划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依此编写新的教学大纲、教案、PPT 等教学文件。在此期间任课教师努力自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并把所学内容融入专业课教案中。逐渐让本课程组教师认识到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书匠”。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1)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体现对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课程目标。
(2)根据教学大纲撰写新的教案和课件。教案要包含对学生价值观引导、具备实践创新及工匠精神等能力、专业知识掌握等方面的内容,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
(3)根据新大纲修订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计划、教学日历、期末考试卷等文件。
2.实施新大纲。继续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并在讲授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政治认同;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全面发展。
3.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教改的意见,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合理之处,研讨修改方案。
4.最后阶段,全面总结好的经验与不足,撰写研究报告。
四、课程思政教学规划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实施者是教师。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是教师教学成功的标准。因此,要根据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心理发展、社会环境制定教学规划。
早在2005 年,笔者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被应试教育变成了考试机器,眼里只有考试没有知识。对国家没有情怀,对家人没有亲情,对同学朋友没有热情。自傲而孤独,自我而封闭。对前途一片迷茫。对专业课没兴趣,更把思想政治课当成一种折磨。思政课设立的初衷早已不复存在。
早在2005 年,笔者开始尝试每次课堂用3 ~5分钟,选取《弟子规》中有时代意义的内容进行解读,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还发出会心的微笑。在讲专业课程的时候,发现学生的状态特别好。这样的“浅思政”历经几届学生。后来的追踪访谈,发现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十多年后遇到一个学生开玩笑地对笔者说:“老师,你讲的专业课我们都还给你了,唯独剩下了《弟子规》”。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专业课与思政课结合将是非常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把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探索了以下教学环节:
1.提出“三结合”的系统化育人思想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思想活跃,但抗挫折和吃苦能力不够。因此笔者提出大学生“三结合”的系统化育人思想,即在课程思政内容上注重专业知识、道德修养、思想政治、形势与政策相结合;教学环节上注重理论、实践、创新相结合;育人主体上注重家庭、学校、学生相结合。
2.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打造人性化课堂
(1)课前早到几分钟做准备,播放汽车专业的视频和《这就是中国》政论片,让学生收心于课堂。
(2)用幽默的方式解答上节课学生的提问(专业问题、三观问题、人生困惑等)。这也是学生最享受、最喜欢的时刻。既借鉴了别人的问题,又解决了自己的困惑。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听课中随时记下困扰自己的问题(专业知识或思政方面)。下课之前笔者一边总结本堂知识,一边让学生用小纸条写下想问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同学只写下学号和姓名作为考勤,这样节省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此做法的效果是,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听课思考,积极探索新问题,不愿意放过任何一节课,学生连续全勤上课。
(3)解析作业时不批评学生,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别人的错误中成长。从实际效果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知识分享让每个人都受益。
(4)每节课都采取承上启下的方式,知识衔接更顺畅,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
课堂上使用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把“我要讲什么”变成“你们要我讲什么”。笔者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讲课的节奏和内容。真正实现以学为主的课堂翻转。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踊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还鼓励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查阅资料。此举使玩手机现象减少了。一些重要而且关键的PPT 会给学生手机拍照时间,以便课后探索。现在则使用雨课堂教学,学生把手机当工具。
(5)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如喝水、看书、用手机、变换听课姿势等),迟到的同学一定要到讲台上很仪式感地给大家鞠躬(对全体同学表达一份歉意)。经过两次鞠躬,学生不好意思再迟到了,此举根除了学生迟到的现象。
(6)备课时注重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无缝对接,既授业又育政。每节课花很多时间学习时事政治、党的政策、行业新资讯等,并及时补充到PPT 中。多年来,笔者为学生解读过《弟子规》《这就是中国》、领导人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3.丰富多彩的思政元素满足学生求知欲
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无缝对接,既授业又育人。我们抓住青年人的学习特点,与他们交流热点新闻,走到他们的心中,他们才能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我们平时坚持学习时事政治、党的政策、行业新资讯等,并及时补充到PPT 中,让自己的课件永远“鲜活”。
4.课程思政下的成绩考核
学生会运用知识比考高分还重要,所以设计了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为目的的过程性考核任务。把写作业变成写学习报告,让学生用课堂所学去研究汽车。在批改的过程中,根据报告的撰写质量、研究工作量、态度评定成绩。这样让作业不好抄也不好应付了。对于作业分低的同学,允许重新提交作业刷高分。对于超期交作业的同学,其作业成绩打折减低分值。采用这些人性化的办法杜绝了学生抄袭、随意应付、拖延作业等现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高效工作奠定了基础。
5.实践环节中的立德树人
在实习中,以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让学生感悟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精匠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组研究、汇报成果,让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能够率先示范,做立德树人的榜样。鼓励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
6.凸显人文关怀,做有温度的导师
当代大学生缺少挫折教育和苦难教育,导致性格乖张,感情脆弱。教育好这样的学生,对家庭、学校和教师都是考验。教师对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在学生眼里,这样的教师是有温度的、受敬重的。
五、团队建设是课程思政核心
教学过程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共同体。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其展现的价值观、情怀和职业素养,甚至也包括他的工作方式和习惯。都会以榜样的效果示范给学生。从新时代育人进度出发,老师要特别注意在授课、辅导、实践环节的“言传身教”效果[3]。
与此同时,还要规范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言行,多传播正能量的内容,多推送励志文章,以此鼓励年轻人进步。
六、多种资源整合,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通过分析课程特点,我们把汽车发展史、优秀故事、工匠精神、产业政策解读等作为思政点,与各章节教学内容进行了映射。这些思政元素以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源形式呈现。在教学中可以组合使用。比如在绪论,为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好奇与期待,在保证基本专业知识讲授的前提下,课堂上穿插讲授汽车文化、中国汽车发展历史、我国汽车工业与国外的差距、大学生修养和立实业报国之志等内容,课外布置学生观看《汽车百年》纪录片并撰写观后报告。
七、建设效果
为了考察课程思政开展以来教学目标及育人效果的达成情况,我们针对授课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回收的答卷中我们发现:1.汽车构造课程思政很受学生喜欢,到课率高,考试不及格率极低。2.学生肯定了课程思政的多措施、多内容常更新的方式。3.思政类课程依然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战场,而课程思政在育人方面也功不可没,都对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
八、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重构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与学关系,让课堂更有活力、学生更聚焦、教学更高效。课程思政对教师而言,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才能起到立德树人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而言,通过听课培养了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造就了一批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