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2-02-18戴嵘

科学咨询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经济学

戴嵘

(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划归自然资源部,城镇化由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使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经济学课程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城乡规划的目标将是促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的国土空间规划和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应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即更重视运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综合解决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在本科阶段学生培养的过程应从理论和知识上更好地服务这一目标。城市经济学的教学如何适应这一目标、如何适应该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如何能够真正从教学上起到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科学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构建的效果,是本次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根据新的目标,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新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尝试、探索和效果调查,获得经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以期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经济学教学提供经验参考[1]。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面临的新时代背景

2018 年9 月13 日,国家发布了《关于调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将城乡规划管理职责由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划入自然资源部。在原住建部管理时期,城乡规划主要考虑城乡建设和人民居住问题,仅从经济、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居住建设等用途出发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忽略了这一过程中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其根本原因是自然资源所有者不明确、国土空间规划职责与生态保护职责相分离。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将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划归自然资源部,由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相应地,城乡规划工作必须适应兼顾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和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的新要求。

(二)城市经济学课程所面临的新时代背景

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城镇化在快速推进阶段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城市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产业集聚快于人口集聚的“重物轻人”的问题,忽视了参与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生活的权益保障问题,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问题。新型城镇化自推进以来有效地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促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的城镇化正由土地城镇化阶段迈向人的城镇化阶段。深刻理解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历程、认识新的时代背景、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是推进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认知前提和实践依据[2]。

二、新时代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新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部门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意味着城乡规划的职责不仅是国土空间规划,还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规划不单单是对土地、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更要致力于土地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未来空间综合性规划将是涉及多行业多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而言,有必要注重其多元性和复合性的培养,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画图、规划学和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其对政策研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形成多元型的知识体系和复合型的技能架构。城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将是积极应对城乡规划职能转变的时代背景,积极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一专多能型人才[3]。

(二)城市经济学课程的新教学要求

随着城镇化迈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城市经济学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领悟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宗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的“四个注重”的工作要求。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本科生培养,城市经济学课程改革必须在内容上学生着重介绍城镇化由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的转变,讲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及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并运用经济学理论去把握城市人口、城市住宅、城市交通、城市环境等发展规律,突出新阶段城镇化的规律、特点、现状和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城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必须使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掌握理论并服务于实践,具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而服务的知识和能力。

三、教学改革实践

(一)重塑教学目标

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城市经济理论及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规划,更科学地认识到空间上的社会经济现象及问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从始至终紧扣应用于规划的这一目标,从而使得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空间规划工作对综合性技能的要求。在实践中,一方面,通过第一堂课导论来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晓新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学习城市经济学的目的及意义,要结合城乡规划的要求来学习城市经济学;另一方面,在之后的课堂贯穿这一目标,引导学生以城市经济学理论与经济规律来指导规划,要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做规划,使得整个城市经济学的学习都能落到未来更好地做好规划这个目标[4]。

(二)创新教学内容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适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未来需要。为了更好地应对规划职能的转变带来了对未来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达到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教师精心遴选了教材。经对比,由谢文蕙和邓卫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经济学》第二版,适合了这一需要。它很好地涵盖了地理空间内的经济发展历史、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问题三个部分;内容上,介绍了城市化的内涵和世界城市化的历程、城市发展中的经济地理规律、城市发展中的人口、土地、住宅、基础设施等方面问题。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贴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缺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城市经济理论开始教学使得学生难以接受。教学的起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熟悉易懂的内容之上。因此,教学过程中由浅显易懂的社会现象和已有知识引入城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城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灵活安排教学重点,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研究特长。在专题学习的部分,还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感兴趣的一个专题重点研究和突破,使学生在学习了发展历程和理论后有机会对某个专题进行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研究,从而培养了对某专题有研究经验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三)改革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的学习,采取讲解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讲解式教学是教师直接对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分析;案例式教学则是教师结合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和政策对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点并了解知识点在政策中的实际运用,实现“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举例来说,在城市化的内涵及普遍规律部分主要采用讲解式教学;在经济区、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部分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学。

专题部分的学习,采取场景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场景式教学是将理论和知识融入现实场景呈现给学生,使其在场景中体验知识和理论并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以一个知识点为背景编写剧本,以现实问题为素材设计故事情节,在故事中点出所学理论的要点,由学生表演给其他学生观看。例如,在劳动力专题中编排了这样一个小品剧,农民工小王进城打工,向工头索要拖欠工资未果,疫情返乡做直播翻身致富,工头无视农民工短缺之时代转变现实,疫情后复工复产困难,讲述了城市流动人口贡献巨大、男性占较大比例却伴有流失趋势的知识点。探究式教学是由教师围绕专题提出研究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后向老师和同学汇报研究成果的方式。具体做法是,老师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示范,示范如何学习理论并查阅文献去探究与之相应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模仿借鉴此模式开展自己的探究学习。例如,在人口专题,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专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人口的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及其变化规律,并以文献阅读的方式讨论某一城市的人口构成现状及该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城市人口问题、分析城市人口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学生再模仿老师开展土地、住宅、基础设施等专题的研究。上述两种形式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5]。

(四)教学改革效果

为了考察教学改革效果,对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参与城市经济学课程学习的64 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共收回50 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了学生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的体会。主要结果如下:

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92%的同学清晰地认识到城乡规划职能的转变带来了本专业学生培养的新要求——关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问题,94%的同学认可本课程的教学较大程度上提供了上述培养新要求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思维。96%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较好地贴合了适应专业培养新要求的目的。

关于教学方式,96%的学生感到相比前五章的讲解式教学,更喜欢专题学习中劳动力专题部分所示的教材理论+文献学习+小品剧的教学方式,学习效率更高、课堂氛围更好。92%的同学在其他专题的汇报中借鉴模仿了这种形式(8%的同学借鉴了90%以上、30%的同学借鉴了60%、58%的同学借鉴了30%)。98%的学生同意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如政策文件等)对于理解所学知识、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有较好的帮助,使其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关于教学效果,98%的同学认为本课程的学习丰富了自己对城市经济理论及现实问题的认知,感到专业知识更全面了。96%的同学认为作为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对劳动力、地价、住宅、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题的学习和了解,增强了未来可能从事规划工作应对实际问题的信心。98%的同学认为在自主学习和演讲的部分,自己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锻炼了自己。

关于反馈和建议,92%的同学希望课外能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补充学习;98%的同学希望补充一点经济学原理知识,帮助更好地理解课程中涉及到经济学知识点;94%的同学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自我汇报部分的点评和反馈;92%的同学认为小品剧给自己印象深刻,带来很大的学习的愉悦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体验。

四、结束语

城乡规划管理职能的转变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转变带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习培养要求的转变。学生不仅要学会画图、规划学,还要学会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来关注地理空间内的经济、环境、民生等问题。为了这一目的,本学期进行了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在内容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序调整教学起点、切实突出教学重点;在方法上,案例式教学、场景式教学、范例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学生们表示课堂学习度较高,课堂气氛愉悦。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获得了相应的反馈和建议,未来将进一步地完善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