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
2022-02-18郭佳
郭佳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结合上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这一论断,清晰地指出了党和国家所处的时代坐标,为明确下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做好新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丰富内涵,才能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顺应时代的要求。2018 年9 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工作要求,做出了战略部署,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大环境下,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丰富自我精神食粮在人民追求中显得尤为突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立足于人民所思、所想和所需。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中之重就是要深入学习、培养和践行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稳中求进,精益求精[1]。
一般来说,意识形态是特定的集团或社会阶级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反映了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它关乎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关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无产阶级经济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特点,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做出的正确抉择,永葆活力,久盛不衰。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等学校作为传播、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传承古今文化和中西文化大碰撞深交流的要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如何,事关能否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所以高校必须要牢抓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动摇,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不动摇,维护高校意识形态战略高度不动摇,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精神内涵和党中央重要指示落到各个高校每一个角落,落地生根。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探究
(一)重视艺术类大学生做好美育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艺术类专业也渐由艺术精英的殿堂飞入寻常百姓家,古往今来,艺术创作者上下求索,在围墙内寻找突破口,在敲击中迸出星火。个性色彩突出、思维跳跃、意识张扬、注重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言语往往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的代名词。做好学校美育工作,是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大事,更是关乎高校美育教育的责任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议精神切实落到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艺术类大学生的新时代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大学生用美的眼光、开阔的胸怀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坚持以美育人、以美感人、以美培人,终将培养出勇担当、敢作为的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二)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主流价值观渗入到我国许多方面。或是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主选择权的觉醒,或是网络新媒体信息渠道的拓展,大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各地的消息并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极易对高校学子产生冲击,对其所持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权利义务关系等带来不可抗的影响,同时也加剧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与失控风险。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辨认出其中的“糟粕”,更要认清其资本主义本质。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提高民族自信心,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
(一)以导向为目标——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一是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下艺术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首要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高校,走向教学,深入人心,融入思想,增强其影响力,加大其辐射范围,理直气壮地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基础[3]。
二是运用新媒体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21 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也逐渐多元化。高校新媒体从当初的单一传递信息工具到大学生直接参与反馈甚至成为内容主体的自媒体,渐渐成为双向反馈意见的平台,具有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和凝聚力。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的普及和迅速发展,极大调动了广大师生对于新型宣传方式的好奇,赢得了舆论的充分关注,博得头彩;另一方面,为创新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分享范围,内容的创新与多元化也体现着受众群体向未知领域的思维探索,使其更具多变性和未知性,给予足够的个性施展空间[4]。
三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力打造具有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高校要打响高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第一枪,打得要响,还要“亮”。不仅组建一支政治信仰坚定、理论知识深厚、道德品行端正、专业技能精湛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人才队伍,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教师队伍还要言传身教,“亮”出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学识、优秀的品德、规范的行为,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让教师队伍真正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领头羊。
四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当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包罗万象,涉猎广泛。网络舆论之活跃程度前所未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强和影响深”成为它的代名词。正面引导网络舆情,监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势在必行。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建立高校舆情信息中心,打造新媒体矩阵下的网络专业人才团队,刻不容缓。熟悉国家政策动向,关注时事舆论导向,把握当今时代脉搏,准确梳理各类网民言论,及时澄清、回应和整合虚假空间中不实言论和不良信息,同时借助主流论坛、时评、政评的权威言论第一时间主动“发声”,帮助网友去伪存真,针砭时弊,进而营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舆论氛围[5]。
(二)以育为保障——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多重育人功能
一是课堂学习育人。在高校教育中,第一课堂教学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学生通过在线课堂学习,获取新的知识理论,提升自我修养、增强政治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其重要性由此可见。加强课堂学习育人功能就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系统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注重课堂之外的日常教育和引导,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二是生活关爱育人。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不仅要从宏观上建立健全高校规章制度,更要从细节着手,在生活中整合资源,努力形成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主的生活关爱育人机制。坚持“奖、助、勤、贷、补、减”为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努力挖掘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党员与群众“一对一”帮扶,校内外互惠互助,特设“绿色助学岗”,确保每一个家庭困难的同学通过自己双手的努力,有学上;坚持“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五级心理危机预防网络系统,保证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部每周每月定期走访宿舍,深入学生生活,同时做好大学生日常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预案工作,未雨绸缪,做好“提前亮”,打好“预防针”,努力提升广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悦纳自我、关爱自我的意识[6]。
三是校园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外延,是高校教育中有着潜移默化作用的重要部分,“环境像沃土,氛围像熔炉”,打造舒适美好的校园景观,健全严格有序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致力于构建和谐美丽的校园文化。环境优美的校园,错落有致的布局,鸟语花香的景致,有利于学生在浸润式的环境中陶冶情操,触景生情,因美而爱,环境造就人才说得并无不道理;有序的校园规章制度和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学生日常行为自我矫正和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宿舍关系,有效地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文化滋养人,文化塑造人”。校园文化越完善,育人功能越明显,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出品德高尚、自身业务过硬的高尖端人才,使高校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文化育人场所[7]。
四是社会实践育人。如果课堂教学属于第一课堂,那么以活动实践为主社会实践育人就属于第二课堂。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开展校园讲座、政策解读、青马工程、科技竞赛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场所,吸引学生主动关注意识形态动向,也大大提升校园舆论的引导力、公信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付诸于实践,将知识转为生产力,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的魅力,在实践中参透知识的奥秘,在实践中升华自我价值,使得社会实践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和取得良好的效果[8]。
四、结束语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人才,作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政治文化体,人才的竞争即是科技的竞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高地,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育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责任使命,而意识形态教育则承担着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方向。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能从历史逻辑与现实指向的结合中深层次挖掘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内涵、实践方略;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分析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从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角度中汲取营养。相信这样的研究一定能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育人工作提供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