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致聋基因突变的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观察

2022-02-18李兴程张金慧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耳蜗植入术耳聋

李兴程,张金慧,陈 蓓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医院耳科 郑州 450052

人工耳蜗是一种特殊的助听设备,可利用电极对机体内螺旋神经节的残余神经元造成直接刺激。人工耳蜗植入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双侧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术式,可使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听觉,从而改善其听觉能力[1-3]。遗传因素是先天性耳聋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SLC26A4基因突变、GJB2基因突变、线粒体基因突变等是目前主要常见的致聋基因突变[4-5]。本研究观察了不同常见致聋基因突变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能力康复效果,旨在为术前评价患儿术后康复效果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医院耳科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65例),其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17~65(27.4±6.1)个月;有助听器配戴史8例。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无手术干预禁忌证;无智力障碍;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获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低出生体重儿、大脑发育不良、营养不良、心肺功能障碍、传染性疾病、耳部或全身畸形等。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试验内容,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致聋基因的检测取患儿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主要致聋基因不同位点进行检测,包括SLC26A4基因、GJB2基因、GJB3基因、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等。对检测结果提示杂合突变的患儿行全序列基因测序分析。

1.3 声场助听听阈的测试于术后6个月,在声场条件下,采用听力计在隔声条件良好的室内进行检测,测试点距离扬声器1 m,呈45°角,刺激声为300~3 500 Hz的啭音。>24个月的患儿行小儿游戏测听,≤24个月的患儿行视觉强化测听,进而定量评估患儿助听状况,记录声场助听听阈。

1.4 听觉和言语能力的评估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采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6](IT-MAIS)测试患儿对日常声音的自发性反应状况,分别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7](CAP)分级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8](SIR)分级评价患儿言语产生能力。根据中国耳聋小儿康复中心指定的《听觉言语康复评估》系统对患儿言语年龄(即患儿在不同年龄时期的言语发育指标)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比较各组患儿术后声场助听平均听阈值的差异;计量数据先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应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手术前后听觉和言语能力康复效果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儿致聋基因检测结果分析65例患儿中,SLC26A4基因突变7例(A组),GJB2基因突变13例(B组),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突变5例(C组),未发现上述基因突变40例(D组)。各组患儿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SLC26A4基因突变谱有6种突变类型,包含IVS7-2A>G/1343C>T突变1例、IVS7-2A>G/1975G>C突变1例、IVS15+5G>A/2168A>G突变1例、IVS-2A>G/C139V突变1例、IVS7-2A>G/2168A>G突变1例及IVS7-2A>G纯合2例。GJB2基因突变谱有5种突变类型,包含235delC+35delG突变1例、235delC+176del16突变1例、299-300de1AT/299-300delAT突变1例、235delC/299-300de1AT突变2例及235delC纯合8例。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突变谱2种不同突变类型,包含1494C>T突变2例及1555A>G突变3例。

表1 各组耳聋患儿性别和年龄比较

2.2 各组患儿术后声场助听听阈的比较见表2。各组术后6个月声场助听听阈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各组患儿术后声场助听听阈的比较 例

χ2=6.034,P=0.441

2.3 各组患儿手术前后听觉和言语能力康复效果的比较不同致聋基因突变的患儿术后12个月听觉和言语能力较术前均显著提升(P<0.05)。与D组相比,B组术后12个月患儿IT-MAIS、CAP分级、SIR分级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A组和C组IT-MAIS、CAP分级、SIR分级与D组术前或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患儿手术前后听觉和言语能力康复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作为一种特殊的助听设备,人工耳蜗植入可使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弥补患者本身耳蜗Corti器的功能,利用电极对耳蜗内的螺旋神经节细胞直接造成刺激而使之兴奋,通过听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进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听觉,从而改善患者听觉功能,最终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水平[9-10]。随着国内外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因遗传因素致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的研究逐渐增多。

本研究中,SLC26A4基因突变7例,GJB2基因突变13例,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突变5例,未发现上述基因突变40例。GJB2基因处于染色体13q11-12区域,该基因突变的病变部位以耳蜗为主,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该基因突变是先天性耳聋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主要适应证之一[11-12]。SLC26A4基因亦称为PDS基因,其可对蛋白产物Pendrin进行编码,而后者属于阴离子转运体跨膜蛋白之一,可在内耳中呈现一定程度的表达,具有调节内淋巴液离子平衡的功能[13]。SLC26A4基因突变可能会引起人体内淋巴循环系统失衡,而内淋巴囊的过量渗液可能会反流至耳蜗而引起听神经上皮受损,最终可诱发耳聋[14];如若患者听神经末端并无异常,且有充足的神经节细胞,则亦可考虑行人工耳蜗植入术进行干预。另外,SLC26A4可在机体内的多处组织呈现不同表达,因此该基因突变所引起的损伤亦较为广泛、直接,使得该基因突变的耳聋患者术前残余听力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性[15]。所以,在病例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难以充分消除不同研究对象残余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方案等对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干扰,所以今后需增加病例数和观察时间以获得更为准确的评估效果。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突变患儿术后听力和言语能力较术前有所改善,与D组各项结果较为接近。既往研究[16-17]报道,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突变这一类氨基糖苷类药物易感性耳聋患者耳蜗内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残余数量多于内耳畸形等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耳聋患者,同时经人工耳蜗植入术通常是弥补高频听力损害,所以从理论上讲,基因突变患者术后听力和言语能力的干预效果相对较好。但本研究中由于此类基因突变的患者仅占5例,所以不足以形成客观的、可靠的研究结论,需今后增加病例数以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患儿术后声场助听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致聋基因突变的患儿术后12个月听觉和言语能力较术前均有所提升;与D组比较,B组术后12个月IT-MAIS、CAP分级、SIR分级评分均提高;而A、C组IT-MAIS、CAP分级、SIR分级与D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相比其他类型的基因突变,GJB2基因突变的耳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此类患儿术后听力和言语能力的改善程度较高,这与其他研究[18]报道相符。本研究中的D组为不明病因致聋基因突变的患儿,其耳聋的病因较广(如缺氧窒息、早产等),且病变部位可能不仅仅是耳蜗,患儿可能存在蜗后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这可能是此类患儿经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相对差于其他组的潜在原因。另外,D组患儿多为不明原因引起的耳聋,有可能存在除SLC26A4、GJB2、线粒体DNA 12SrRNA致聋基因之外的其他遗传性致聋原因,今后需对此类患儿进行深入分析,进行个体化测试,准确找出患儿耳聋的病因,从而为其康复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

综上所述,主要常见致聋基因突变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和言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其中GJB2基因突变患儿术后听觉和言语能力的康复效果相对较好,而有关SLC26A4、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突变患儿康复效果的评估需今后进一步分析。临床上需对患儿耳聋基因进行全面筛查,找出其致聋的遗传性病因,并综合分析其年龄、智力、康复训练方案等,以对其术后康复效果做出更好的评估。本研究入选病例数相对有限,而不同常见致聋基因突变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远期康复效果仍需今后扩大样本量和延长观察时间以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耳蜗植入术耳聋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DR内听道像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的效果评估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豚鼠耳蜗Hensen细胞脂滴的性质与分布
基于Gammachirp耳蜗能量谱特征提取的音频指纹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