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高效肥料在苏北沿海地区“金丰麦2号”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2-02-18陈锦珠朱孔志卢霞冯明辉潘竹栋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分蘖复合肥尿素

陈锦珠 朱孔志 卢霞 冯明辉 潘竹栋

(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盐城 224100)

新型高效肥料如缓控释肥料等,具有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等优势,故在苏北沿海地区小麦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为研究不同工艺生产出的新型高效肥料对小麦生长情况、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笔者特于2020年—2021年以“金丰麦2号”为试验材料,选用50%汉枫缓控释肥、49%美盛缓释肥、35%长效虎复合微生物生态肥料3种新型高效肥料,在“金丰麦2号”上进行了肥效比较试验,以期为缓控释肥在苏北沿海地区小麦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民主村基地内进行,供试田块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地平整、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形状规整,土壤为黏性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7 g/kg、全氮含量为1.38 g/kg、有效磷含量为10.8 mg/kg、速效钾含量为175.0 mg/kg、全盐含量为1.55 g/kg、pH为7.6[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为50%汉枫缓控释肥(N-P-K=22-21-7),由汉枫缓释肥料(江苏)有限公司提供;49%美盛缓释肥(N-P-K=24-25-0)、50%美盛复合肥(N-P-K=32-6-12),由美盛化肥(烟台)有限公司生产;35%长效虎复合微生物生态肥料(N-PK=20-5-10),由江西瑞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51%中化复合肥(N-P-K=27-17-7),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提供;46%尿素,由浩伦农业集团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供试小麦品种为“金丰麦2号”(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03),由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处理(每667 m2施肥量):(1)基肥施用50%汉枫缓控释肥30 kg,分蘖肥施用尿素10 kg,拔节孕穗期施用50%美盛复合肥20 kg;(2)施用49%美盛缓释肥25 kg作种肥混播,分蘖肥施用尿素10 kg,拔节孕穗期施用50%美盛复合肥20 kg;(3)基肥施用35%长效虎复合微生物生态肥料30 kg,分蘖肥施用尿素10 kg,拔节孕穗期施用50%美盛复合肥20 kg;(4)常规施肥对照(CK),基肥施用51%中化复合肥30 kg,分蘖肥施用尿素10 kg,拔节孕穗期施用50%美盛复合肥20 kg。

1.4 调查项目

在整个试验期间,观察记录各处理区的小麦生育进程;在小麦收获时,进行考种测产和经济效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由表1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各处理的小麦生育进程和全生育期均一致,全生育期均为206 d,说明施用不同的新型高效肥料对“金丰麦2号”的生育进程无明显影响。

表1 不同新型高效肥料对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产量性状及产量

由表2可知,施用不同的新型高效肥料对“金丰麦2号”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处理(3)的有效穗数最多,每667 m2为31.6万穗;处理(2)的每穗实粒数最高,为35.1粒;处理(1)的千粒重最重,为54.5 g;处理(1)的实际产量最高,每667 m2为500.6 kg;处理(1)、处理(2)、处理(3)的每667 m2实际产量比CK增加4.4%~7.5%。

表2 不同新型高效肥料对小麦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3 经济效益

由表3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处理(1)、处理(2)、处理(3)的每667 m2净收益比CK增加32.7%~53.1%。其中,处理(1)的经济效益最好,每667 m2净收益为183.6元,分别比处理(2)、处理(3)、处理(4)增加9.5%、15.4%、53.1%。

表3 不同新型高效肥料对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在小麦生产上施用新型高效肥料,可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且对环境友好[2-4]。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上,施用新型高效肥料与常规施肥相比,小麦可增产4.4%~7.5%、增收32.7%~53.1%。同时,施用新型高效肥料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次数,提高化肥利用率,节省劳动力,防止氮素在小麦植株体内大量积累,减少农作物病害发生,提高小麦产品质量。因此,新型高效肥料是今后肥料工业的发展方向[3-4]。

猜你喜欢

分蘖复合肥尿素
2021年正阳县“沃夫特”复合肥在夏花生上的肥效示范
玉米分蘖产生的因素及去留对产量的影响
尿素价格有望反弹
东北丰磁化炭基复合肥
双色球磁化炭基复合肥
纳米级脲醛缓释复合肥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SODm尿素和普通尿素肥效对比试验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