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船精神的新时代表达:从原创音乐剧《国之光荣》的艺术创作谈起*

2022-02-18滕佳丽

大众文艺 2022年2期

滕佳丽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在50多年前的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作出我国自主发展核电的决策并主持审查了第一座核电站的设计大纲——中国核电的红色基因就此注入并延续至今。在党中央的关怀下,1991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被誉为“国之光荣”;2021年1月30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实现“华龙腾飞”、铸就“国家名片”。跨越30年漫漫征程,我国核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进入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正推动民族复兴梦想车轮奋勇向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荡神州,正激励着我们在逐梦的道路上锐意进取。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秦山核电安全发电30周年,值此时机,秦山核电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创作了音乐剧《国之光荣》。同时,也获批浙江省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作为本剧的编剧和制作人,笔者及主创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我们的文艺创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2005年6月21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将“红船精神”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核电事业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创新开拓的史诗篇章,是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一代代秦山人砥砺前行的历史足迹,是用“秦山精神”艰苦创业铸就的国之光荣。我们主创团队多次到秦山核电采风,到秦山核电科技馆参观,一次次被秦山故事所感动,被“秦山精神”所震撼。为此,我们对自己的创作,提出了四点要求,要让这部剧成为展现中国核电建设开创新纪元奋进新时代的历史之作,记录秦山核电基地探索开拓之步和强国之路的岁月礼赞,展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时代颂歌,用历史感悟未来、用艺术鼓舞人心的标志性舞台经典。

历经500多天,这部剧于2021年7月在海盐大剧院首演,面对台下800多位秦山人,面对跨越50年的三代秦山人,我们用舞台郑重表达,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无声的热泪,给了我们最好的肯定。

音乐戏剧专家文硕评论:《国之光荣》用音乐剧的歌舞叙事的功能,秦山核电从无到有,从零的突破到九队向荣,从光荣走向辉煌的峥嵘岁月,舞台形式绵密丰茂而层次鲜明,现代歌舞元素的韵律和节奏,呼应了观众审美心理,引起全场的共鸣和共情。歌唱、对白、表演、舞蹈等形式,舞美设计虚实结合,增强了观众对舞台的沉浸体验,工业感极强的歌舞韵律与节奏,聚焦打造“强核报国”的新时代和工业精神,获得全新形体的情感能量、历史能量、核电能量,再度爆发出来,既符合时代对叙事音乐剧美学的召唤,又很接地气,从而刷新了观众的观赏视野。

热情之后平静回顾,创作的过程于我们也是一次“红船精神”的洗礼。剧本是一剧之本,作为编剧在创作之初,面对50年的历史印记,风风雨雨,看到一本本厚重的人物事迹,几乎有点难以下手。想表达的很多,从哪里开始,以什么为点为线为核?从中央同意建造核电站开始,20年的艰苦创业,四方会战,终于从零的突破至今安全发电30周年,前后历经50年的风霜,要把这50年展现在90分钟的剧情里,如何结构是对剧本创作的考验。同时,如何去设置戏剧冲突,在核电这样一个缜密细密精密的行业,不能“为赋新诗强说愁”,不能“语不惊人死不休”,要理所应当又恰如其分,这个矛盾和冲突如何建构如何处理如何表达,既要有眼又要有魂。

在苦苦思索的时候,一次次翻开核电历史,忽然一句话从纸页中跳了出来“一生只做一件事”。只用7个字,凝聚一生事,如此简单,又如此磅礴。在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史上,有无数把一生奉献给核工业,核电事业的默默无闻者。他们开天辟地,他们敢为人先,他们坚定理想,他们百折不挠,他们为党国为人民,“深情融化山海的倔强/丹心映照东方的云霞”,而这不正是熠熠闪光的红船精神么,我突然找到了灵感,红船精神,就是中国核电精神的根脉,是核电人的魂。

找到了戏魂,故事渐渐拉开帷幕,一个叫杨启的工程师朝我慢慢走来。他是上海锅炉厂的技术骨干,他是728会议的汇报人,他是秦山核电筹备组的代表,他是秦山核电的工程师,他是新一代核电人的“师父”,他是为了核电事业奉献一生的“秦山魂”。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核电事业的波澜壮阔,践行着核电人的红船精神。不只是杨启,还有他的同事、他的徒弟、他的爱人,他们都是“国之光荣”四个字背后,一个个质朴的、鲜活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一代代核电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在这些人物的塑造上,不仅要贯彻“红船精神”,更要让其焕发新时代人性的光彩。他们是工程师、是操纵员、是维修师,可除此之外,他们也是儿子、父亲、丈夫、妻子、母亲,也在小日子里燃着人间烟火,在情感交错中守望脉脉真情。只有真实,才是动人。当他们一个个活生生地立在舞台上的时候,才能打动观众。这里,我们可以从创作的几个点面抓取细节解析。

一、从人物谈起

“走过一无所有的昨天/人生漫长也恍若瞬间/春色满园的尽头/还是那个少年/理想的原野/没有遗憾只有明天”—《他》

《国之光荣》在秦山核电的历史长河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艺术再创作,基于史实高于史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塑造了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加具有情怀和温度。在塑造“杨启”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没有给他一个“英雄化”的设定。虽然,以他为化身的核工业人为祖国核电事业做出的贡献堪为英雄,但我们更希望看到他饱满多层的人性,在奋勇前行的时候也会有担忧,在惊涛拍浪的时候也会有脆弱,在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也会有愤怒,在夕阳晚照的时候也会有浪漫。他不是要追求轰轰烈烈的一生,他只是在平凡中做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这就是“红船精神”一种创新性的表达,这种当代表达,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走进人物,这就是讲好我们身边的故事。故而,在剧本开始就同时设立了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条是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一条是他和妻子苏敏相识相伴相随的爱情。正如苏敏的唱词“你追随着梦/我追随着你”,她一生追随着杨启,支持呵护着杨启的核电梦,从黄浦江畔到秦山海湾,从青葱岁月到白发苍苍,从生到死,这种温柔的坚定是对杨启最炽烈的爱最动人的陪伴。所以,为核电事业奉献一生的,不只是核电人,还有他们的身边人,我们同样,要对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二、从台词谈起

“狂风在耳边呼啸/暴雨让江水滔滔/如果成功需要计较/多少风雨也能笑傲”—音乐剧选段《夜渡》

1989年4月,杨启作为上海锅炉厂的核心工程师护送蒸汽发生器从黄浦江渡船到金山南码头,送抵秦山核电站安装现场。那一夜的黄浦江电闪雷鸣,百年一遇的暴风雨天气骤然降临。江水滔滔水位上涨,运送船过不去眼前的石桥,怎么办呢?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苦难,也没有预案,只有上级的四字命令:我准时要!杨启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无法解围,只得冒着风险启用注水压舱的办法,在故事原型里,这时大家又要请示领导。我在创作时,在台词上对此进行了处理,因为我在调研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在当下的基层工作中,面对一些临时突发状况是需要有决断和担当的,这种决断中是技术过硬的底气,这种担当是敢为人先的勇气!所以,当大家都觉得风险太大,犹豫不决问杨启要不要汇报了再说,杨启思忖后一挥手,说“时间紧迫,按我说的做,有问题,我负责!”就是这铿锵有力的三个字“我负责”,体现了一位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忠诚于担当,没有一味地墨守成规,而是勇于突围。也正是他们的这种勇气和气魄,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两弹一星”和“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

三、从冲突谈起

“年轻人让我来告诉你/得与失名与利/都不及理想的新天地”—《失败的意义》

千禧年后,一批批大学生加入秦山核电,他们多来自全国各大高校,他们个性飞扬脚步飞旋,要破茧成蝶一起去实现国之光荣的明天。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核电人,他们和老一辈的核电人之间在理想信念上又会不会有矛盾和困惑?他们面对事业与情感,工作与家庭,会有怎样的追求与取?这是核电事业传承中的过程,也是推动整部剧发展的核心冲突点。我们以赵国斌和林莉为代表,当赵国斌在准备6年的操纵员考试中因为一个“小失误”而败北,他找师父杨启诉说不平却反被叩问,两人之间对于“成功”和“失败”的意义产生了冲突和冲撞,在国斌看来,这是“师父的不近情理”,在杨启看来这是“青春不自知”,国斌看到的只是失败的结果,而杨启希望其看到失败的意义,因为核安全不能有任何“小失误。”冲突二,是赵国斌与林莉成为夫妻后,两个人都是技术骨干,工作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在前期走访中,我听到秦山双职工夫妻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几乎见不到面”,这是真实的生活,像林莉歌中所唱“清晨车窗里两两相望/我说再见你说哈喽”,他们总是在这样的上下班点上擦肩而过。剧中,当赵国斌又要在除夕前赴巴基斯坦检修的时候,林莉压抑的不满终于倾泻而出,质问“地球离了你不转了么”,赵国斌回答“地球离了我一样转,但主控室离了我就不行”。这是一个值长对自己岗位的坚守,而这份坚守里,其实也包含着对家人的愧疚和感谢,所以,在离别前,国斌和林莉二重唱里“亲爱的我(你)是你(我)的诗啊/让我做你的远方(你来做我的远方)”,多少深情都在其中。

四、从舞美谈起

“欢笑吧/呼喊吧/流着泪/要宣言/爱我中国爱我中国/在这一刻”—《这一刻》

在舞美创意上,导演将工业风格配合强烈的当代审美作为基调。舞美空间以核电站的反应堆作为形象种子,进行线条解构。通过不同面的转换和重新组合,使空间的变化更自由灵活而有象征性,把道具的“实”融入“虚”的大环境中,更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更多的支点和想象空间。让观演中,有强烈的代入感,也感受艺术的美感。如剧中,1991年12月14日夜,秦山核电的主控室内,操纵员们正在为首次并网发电紧张准备着,主控室内静得知听得见滴答的钟声和每个人的心跳声,大家都在等待着零点的到来。这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时刻,从那一刻开始,中核核电有了零的突破!怎么去表现好这样一个隆重又澎湃的时刻,我们主创在讨论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20年的奋战,20年的跋涉,20年的坎坷,20年的创造,在成功一触即发的时刻,任何语言都显得单薄。我们让舞台在这个时候静止了,凝结了,只出现滴答滴答石英钟的声音,和隐隐约约砰砰的心跳声。这个时候,让观众和舞台心向一脉,大家一起屏气凝神地等待着。杨启站在主控室的中央高台上,宣布:我是当班值长,我宣布秦山核电即将并网,请各位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确保并网一次成功!随着他的话音,舞台投影上出现石英钟,滴答着指向了0时15份,瞬时,投影出现并网电路,中国大陆的第一股核能电流如一股洪流汇入了华东电网。我们在舞美设计时,这一场的多媒体效果把整个剧院投影成了一个中控室,电路从舞台开始,环绕并流到剧场空间,在那一刻剧院成了指控室,观众置身其中,沉浸式体验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所有人心潮澎湃,《这一刻》响起,台上的工程师们饱含深情唱着,舞台中央映出“国之光荣”四个字,掌声雷鸣。

五、从唱段谈起

“如果这是最后一面/我要拥抱你久一点再久一点/如果这是最后一句/我要重复我爱你到听不见”—《如果》

这部音乐剧共有20余首唱段,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和确立,也是主创前期讨论的焦点,很幸运我们几乎一拍即合。基于秦山核电站创业的时代背景,我们大胆地采用了重金属摇滚与交响乐的融合,使其更具工业色彩,更有利于表现那个充满激情、直面挑战、不惧风雨的时代特征。为了强调音乐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同时又兼具传播性,本剧在旋律力求年轻化,遵循时间的跨度,用不同年代的音乐符号,塑造出不同时期的核电工业人特征。在歌词的创作上,基于秦山核电创业史的恢宏如史诗般波澜壮阔,歌词风格壮阔又诗意,与音乐风格融合辉映。同时,在人物主题性上,音乐主题回旋的同时,也在歌词上交相呼应,在主题动机的发展和回旋中,使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都能勾起岁月的记忆,从而共情共鸣,实现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相得益彰。全剧的主题曲《秦山》,在不同的时期前后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因为时代和人物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情感,最后一场,当杨启去世后,三代秦山人向苏敏献花,大家在追忆中缅怀前辈,更在缅怀中奔向未来中国核电的未来!这时,《秦山》再现,观众听到熟悉的旋律想起,不禁一起开始哼唱“啊未来会是怎样/昨日的坎坷历史的悲怆/化作今天万顷烟波浩荡/啊春风又绿了江南/盛开的秦兰绵延的海岸/钟灵毓秀的画卷在书展/从这里起步从这里出发/秦山的名字/在历史的天空下/亘古荣光”。

戏幕落下,我们虔诚满怀,谨以此剧,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致敬为中国核电事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人们。中国核电人在信仰的引领下,在新时代红船精神的感召下,会继续开拓的步伐,勇敢前行,与国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