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篇苏州弹词《大脚皇后》的艺术特色

2022-02-18王越超

大众文艺 2022年2期

王越超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苏州弹词俗称“小书”,与苏州评话合称为“苏州评弹”,相较于内容多取材于沙场战事、朝代更迭的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更擅长以小见大,它的内容大多围绕儿女情长、家长里短的世俗生活,以平凡小事见世态人心。苏州评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是苏州吴语文化圣地滋养出的一朵艺术奇葩。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召弹词名家王周士御前演唱,王周士技艺了得,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并赐下七品冠带。1776年,王周士创建了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1912年更名为“光裕社”,光裕社在成立后的数百年期间制定了行约行规,为评弹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苏州是苏州评弹的发祥地,当地评弹团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近些年积极编排新的评弹作品,推出了如《九龙口》《大脚皇后》《四郎尽忠》等作品。《大脚皇后》是近些年苏州评弹团推出的精品曲目,获得了第十一届文华奖剧作奖和集体表演奖,该作由傅菊蓉、赵开生根据同名京剧改编,曲本分三回,分别是“讽脚”“缠脚”和“审脚”,讲述了一个因“脚”而起,由“脚”见人的故事,被誉为“新时期以来书坛难得一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奇葩”。

曲本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置在明朝,时值元宵佳节,太祖皇帝朱元璋出宫到夫子庙看灯,本想与民同乐,结果反被一个意外事件惹恼,应天府府尹潘俊臣为讨好朱元璋准备的花灯不知被谁写上了灯谜,谜底直讽皇后的一双大脚。在当下的价值观看来,脚的尺寸不足以引人发怒,但在以小脚为美的时代,女子有一双大脚不仅会使得该女子被耻笑,还会使其丈夫蒙羞,所以夫子庙的灯谜事件在敏感多疑的朱元璋眼中是极具侮辱性的,若不查出始作俑者,该事可能还会影响明朝的发展运势。因为事情发生在潘俊臣管辖的地界,所以他难辞其咎,领命三天内找出写灯谜之人。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犯人被抓捕归案,写下大不敬之言论的竟然是当朝老臣宋濂向皇帝举荐的学生王庸,他是潘俊臣的师弟。王庸的莽撞行为触及朱元璋痛处,其性命危在旦夕,这件事最终惊动了马皇后。出于对朱元璋声誉的考虑和对明朝百姓内心的安抚,她主张大事化小,巧用“脚事”化解了死局,并让皇帝通过“脚”的尺寸认识到身边人德行的高低,故事最终以大团圆为结局。

中篇苏州弹词《大脚皇后》之所以能在舞台上被精彩地表演出来,除了历史事实为作者提供了有意义的素材,戏曲作品提供了有价值的蓝本,更是因为曲本自身构思巧妙、语言朴实自然,演员弹唱生动且用情至深,从文本写作到舞台呈现皆重视曲艺本质的艺术特征,即“以口头语言来进行说唱表演”,在“说、噱、弹、唱”中做到了用细微之处打动人,用真实情怀感染人。曲本的三回书情节几经曲折,作者在其中巧妙地插入了戏谑成分以缓解压力并增强观演之间的张力,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内容、反映的问题令人回味无穷,使观众在听书的过程中,心情如过山车一般酣畅淋漓。在该曲中可见形态各异、对比性极强的人物,演员以“起脚色”的方式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跳进跳出,演绎出多种关系、多种场景,在人物的针锋相对里可见情节的推进与矛盾反转。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大脚皇后》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进行分析。

一、以人之常情感染人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家庭族群观念,是一个“由完整、严密的家庭伦理以及系统实用的家庭制度和生育制度构成的家庭——社会控制机制”,这个机制在国人心中催生出一种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美好愿景,正如《诗经》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大脚皇后》不仅讲述了一个由马皇后的“脚”引发出的臣子是非之争,作者还将笔墨从朝堂恩怨延伸至后宫深处,通过朱马二人因“脚”产生的争执,反映出朱元璋功成名就后对大脚马皇后的不离不弃,显现出马皇后对朱元璋的情意真切。两向的情感以爱为基础,以包容、忍让为起点,话语交锋之间有柔情入骨,有苦口婆心,两人相互扶持、伉俪情深的生活状态揭下了百年前历史的面纱,向听众展示了王公贵族中寻常人家生活,用一种平凡而又宝贵的情感将当下的观众引入至明朝元宵佳节的喜乐气氛之中。

前有朱元璋怒发冲冠为糟糠之妻,后有马皇后隐忍让步为大明江山,这种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贯穿了全书,如果说第一回书中作者用君臣之争侧面表现朱元璋对马皇后的爱护,那么第二回书便将这种爱护写道极致,这一回中的场景设置在了后宫内院,听者的注意力完全被集中在朱马二人的言语与动作里。可听得朱元璋被马皇后几句善意的谎言骗来不久后便要求闲杂人等四下退避,当屋内只剩下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时候,他们褪去了人前的身份装束,由权力的中心变成曾经放牛的“小四子”和乡间丫头“秀秀”。此情此景,他们的夫妻之情仍像红巾军时期那样如胶似漆,在荣辱与共的时刻,两人互相关照的生活状态投射了天下夫妻的美好愿景。

从第二回书中可知,朱元璋经历灯谜之事后怒气冲冲回乾清宫,他心里有难见糟糠之妻马皇后的羞赧,有抓住肇事者的急切与愤恨,如果马皇后知道了事情经过,她的治国思想定会阻止他杀人解恨。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他从里到外将坤宁宫封锁起来,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马皇后早已从宫人那里打探到皇帝情绪激变的原因。她的态度表现出传统女性的美德——善良和大度,多年的夫妻生活让她早已摸透朱元璋的性格,深知朱元璋的执拗想法一旦产生便很难轻易消除,若杀死王庸,根基不稳的明朝江山定会雪上加霜。破解难题,需要她巧施妙计,所以她以回忆作为劝说基础,旁敲侧击让朱元璋发自内心认识到“脚”在打江山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朱元璋爱妻情切的心理在马皇后计划达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他得知马皇后“生病”而“六神无主,急万分”匆匆赶进坤宁宫的一刻,她的计划便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封锁宫门时,皇帝曾下旨:泄露灯谜之事,格杀勿论。马皇后的聪慧在问询显现出来,她缠起自己的脚,用古人对小脚的审美偏好向朱元璋发问,将自己置于古训谴责之处,她的勤勉好学之态打消了朱元璋对宫人的怀疑,待他对自己好言相劝后才提起昨夜灯会中灯谜的事情。

本以为计划滴水不漏的朱元璋被马皇后埋的伏笔绊住舌头,没有心理准备的他支支吾吾无法说出事情原委,太监洪林原想给皇帝出计策,结果这种耳语的行为反倒给马皇后提供了逼问的借口,皇帝无奈,示意洪林说出事情经过的前半段,他的话正中马皇后下怀,闻者大哭,开始自我贬损,哀怨这一双天然足害得丈夫“满面怒容,满腹忧”,害得“皇家体面付东流,酿成大祸无法收”。朱元璋此时被架在“小四子”和“秀秀”的情感中,连连否认自己嫌弃皇后的大脚,马皇后顺着他的回答将自己的大脚和明朝的江山联系在一起。在对红巾军时期的回忆中,朱元璋连连称赞,并声称要封“大脚”作“万户侯”。待朱元璋承认“大脚”的功绩后,马皇后终于提道灯谜与杀书生之间的关系,他自知理亏百口难辩。朱元璋受骗的反应使马皇后聪慧、善良的形象更加丰富,也使听众对她的计策更加佩服。这种善意的欺骗行为包含着情和义,一个“今朝裹足只为你,但求风静浪也平”,一个“我要好言宽慰我妻子”,马皇后的最终目的是平息朱元璋的怒火,以后宫绵薄之力安定明朝江山,因为“得民心者兴国,失民心者亡国”。试问谁人不想有一个像马皇后般聪慧、果敢的妻子,谁人不想有一个功成名就不忘糟糠之妻的丈夫?朱马二人伉俪情深,道出传统婚姻的理想状态。

二、以小事中的性格剖析人

“‘起脚色’是苏州弹词表演于说表叙述过程中为直观表现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与神情意态而进行的辅助性模拟包括话语及动作的代言式模仿”,在这部中篇弹词中,“起脚色”不仅表现了马朱二人的夫妻之情,还将朝堂中各个人物的性情品格生动地表现出来,演员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进行角色转化,时而演绎故事中的人物,时而跳出剧情做局外人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述。从三回书中可以看到四个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对待权贵时的反映,他们之中有人是宦官、有人是书生,有人已成皇帝心腹,有人是从江湖中的草民,四个戏中角色,三个台上演员,共同绘制了一幅“官场现形记”,现出了忠义之士,也现出了小人之心。

从第一回书中可知,时值元宵佳节,应天府府尹潘俊臣为讨皇帝欢心,命人制作了一个巨大的花灯请皇帝题字。受师命所召,浙东人士王庸从家乡赶来,遇见乡下娘娘因大脚犯忌讳被驱赶,于是心有不满,但直接离开又内心不甘。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知识分子有四个特征:“1.重政务,斥技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但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强;2.一身二任,既与统治阶级关系密切,又要代表社会良知,心态矛盾;3.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道德责任感;4.重学习、思索和实践,同时又偏于保守、轻视创造”,所以他萌生了一个足以断送自己生命的不成熟的想法——以灯谜试国君,看当朝皇帝是否被“大脚”激怒。他认为,不被马屁奉承左右情绪的帝王才值得自己辅佐。沉浸在吹捧中的朱元璋果真勃然大怒,王庸借灯谜看清了真相却也险些丧命,试想,如果没有马皇后相保,明朝极大可能将失去一元重臣。他被捕后连夜受审,马皇后怜惜人才,将计就计,让朱元璋以“审脚”的方式看众臣子品性。

“审脚”是审视脚的大小,民间传说马皇后的脚大,有人说“八九寸”,还有人说“一尺三”。“脚事”成了国事,也成了见臣子之心的秘宝。府尹潘俊臣被要求第一个看脚,书中言,他的动作不像看脚,而像是欣赏古董,看完后不说大也不说小,只用了一个“好”字进行定论。从他的褒扬中可知“好”字的深意,“一双凤脚最妖娆,四周之内无人超。远望好,近观俏,雍容华贵又精巧。果真是勿长误短,勿大勿小,勿宽勿窄,勿胖勿瘦,走遍天下没出找”。“好”字可谓是官场内善于阿谀奉承之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摸得透上级的想法,言说时不对事实进行客观评论,反而用华丽溢美的辞藻大放厥词。面对此情此景此人,马皇后与朱元璋皆笑,一个冷笑一个苦笑,马皇后笑皇帝身边有如此的墙头草,朱元璋苦笑他喜爱的臣子竟是小人嘴脸。宋濂不想昧着良心撒谎,但又怕说出真话老命不保,于是他心生“尿遁”的计策,不想被洪林发现,于是不得已说出这样一番话“年迈了,老朽了,老眼昏花无用了,远看白茫茫,近看一团糟,辨不清大来分不清小,我岂能说谎奏瞎唠叨”。像宋濂这样不愿强言赞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他们的行动之所以变得畏缩,是因为领导者爱听阿谀奉承的话,进忠言易让领导者的发怒并危机个人性命。这种环境不仅使臣子、下属难以处于健康的工作状态,整个工作的运行体系也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一些身处相似情境或对此有所耳闻的听众很容易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的情感。相较于潘俊臣的奉承和宋濂的逃避,太监洪林善于变通,他指鹿为马般称马皇后的脚小,并解释为“人美脚就小”。臣子们的表现引来王庸的笑声,整个朝堂一时间静默下来,继而对其的指责之声如潮水般涌出。他借古人的“是是非非为之智,非是是非为之愚”直言不讳地说皇后脚大,并用一句“为社稷,为朝纲,言语唐突望包荒”引来马皇后的赞誉,他正直的声音感染了朱元璋,最后获得赦免且大快人心,符合观众对人间是非善恶的审美期待。

三、以陡转的情节打动人

在一段动人的故事中,听众希望看到饱满、真实、有性格的人物形象,还希望看到曲折、有趣的情节,相较于戏曲舞台上用扮演角色的方式推进剧情,苏州弹词版本的《大脚皇后》如同一部立体的小说,用化身角色的方式向听众展示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心理,演员承担着评论者的角色对故事中的现象进行评论。

在第一回书“讽脚”中可知,王庸见“大脚现象”心生不平写出灯谜,另一边潘俊臣为首,带着自己的老师宋濂以及一帮臣子向朱元璋献殷勤,结果奉承不得反触碰到皇帝的忌讳之处,这便引出第二回书“缠脚”。马皇后心善不忍无辜书生受牵连,同时也怕此事将影响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于是她用夫妻之间共患难的情感巧妙地让皇帝认识到大脚的重要性,朱元璋心中了然但并没有放弃杀人,他同意豁免众书生的死罪,但是王庸必须死。第三回书“审脚”便是因王庸的生死问题而展开,马皇后希望王庸可以免去一死并借机让皇帝看清身边臣子的嘴脸。曲本作者在这三回书中分别给予听众不同的欣赏点:从脚引出祸端,再到宫内外因脚产生争吵,最后从脚的大小看人性善恶。

书中人物因不同的动机而行动,演员时常跳出剧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这些议论性的语言贴合听众的内心活动,无形之中与他们的欣赏心态形成互动,利于听众身入剧情加深思考。比如在第一回,王庸自以为侮辱性的灯谜是一妙计,一介平民可以随意试探皇帝性情,书中评论道,“呆子啊,你还要小了大了,你的祸端闯得勿大勿小”,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和做派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迂腐,讥讽了书呆子认死理的习惯和耍小聪明的心态。第二回中,马皇后为劝朱元璋,采用缠脚的方式让其回心转意,用计不成便拔剑以削足相逼,第三人称的白将朱元璋的心理轨迹展示出来,“晓得家小格脾气,说得出做得到,今朝我拔奈削掉半只脚,我朱元璋还像人格啦”,自问自答缓解了紧张的情势,也使得其形象变得愈发可爱真实,贴近生活。此外,作者还将具有教育意义的语言巧妙编织在故事发展之中,以第三回书为例,夜中审问可谓是全书的高潮之处,在这一回中王庸不顾危险、意气风发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后,作者借马皇后之口道出家国观念,“是是非非乃治国之本,非是是非乃祸国之源”,这句话不仅感染了杀意难耐的朱元璋,更是道出了听众的心声。

苏州弹词《大脚皇后》虽然在剧情叙述、人物塑造等方面皆有特色,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受其篇幅限制,一些更为细节的事情没有深入展现,比如书中只展示了人物行动的片段,听众知道王庸投案被捕,但他如何抉择生死并下定决心自首的心路历程没有展示出来。对于可叙事、可抒情的不同类型的艺术来说,它们有不同的写作方式和自身优势。在该部作品中,作者较好地利用了弹词的表现优势和中篇的体量范围,在故事里设计了富有现实意义的、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之间发生的联系、产生的矛盾很容易让听众联系现实生活的相似情境,可以说剧情引人入胜且令人回味无穷。此外,曲中可见一些颇具教育意义、富有幽默感的现实语言,虽然它们与明朝的语汇习惯相差较远,但作者重视当下听众的欣赏习惯,内容贴近当下生活,给听者带来了非常好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