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垃圾分类中多元主体参与茶文化活动的激励效应
——基于上海市松江区的调查
2022-02-18郁启斌彭定萍
郁启斌,彭定萍
(浙江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杭州 浙江 311300)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不断增加,仅仅依靠末端处理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虹口区调研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中间环节,也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茶垃圾(包括茶具、茶渣、茶叶、茶具碎瓷)等,深入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社区激励和茶文化活动,以便了解对居民采取多种茶活动激励性的措施,激发居民主动分类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途径。
1 X、Y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运行现状
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成功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下辖的10个街镇成功创建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全区垃圾分类覆盖家庭累计50万户,631个小区推广“定时定点”投放模式。
1.1 X、Y小区概况
X小区隶属于松江区岳阳街道,位于松江新城区,占地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共有居民970户左右,常住人口约为3300人。X小区是上海市垃圾生活分类示范居住区,垃圾分类试点起步较早,2013年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2014年12月启动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将每个楼道口原有的干湿垃圾分类桶撤除,整个小区集中设置3处定时投放点,供居民在指定时间段自主分类投放。经过广泛动员、持续宣传和开展茶文化活动,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方式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支持,至2015年,已有63%居民养成日常生活垃圾如茶叶渣、破损茶具等干湿垃圾和生活垃圾正确分类投放的习惯。
Y小区隶属于松江区中山街道,位于松江老城区,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共有居民850户左右,常住人口3000人左右,以老年人居多,喜好吃早茶。Y小区是一个普通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较一般,起步也比较晚。最早的分类方式是保洁员对垃圾桶内干湿混装的垃圾,如茶叶渣之类的湿垃圾进行二次分拣,物业按照保洁员分离量发放补贴费。但是这种方式对居民的影响不大,推行垃圾分类茶活动效果不理想,而且垃圾桶周围不整洁,茶水等异味重。在《条例》施行后,小区内各楼道口的垃圾桶全部撤除,设立了两个垃圾分类投放站,居民一时间无法适应,将茶叶等生活垃圾混装,初期实施效果不佳,垃圾袋落地、茶水漏地等问题严重。
1.2 设施管理方面
X小区垃圾分类相关设施由物业部门负责设置。X小区内设有两间智能垃圾房,居民靠近就能自动打开投放口。此外,还设有“两网融合”服务点、垃圾临时存放点、建筑垃圾堆放点和一台干垃圾清运机器。该小区在多处安装了摄像头,对垃圾袋的落地无死角进行监管。《条例》颁布前,小区设有两个垃圾站,每个单元楼下都设有两个垃圾桶。Y小区撤桶定点后,将单元楼下的垃圾桶全部撤出,将原有的垃圾站改造成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站,居民需自行前往投放。居民一时无法适应,对诸如茶叶渣、茶杯碎瓷之类的生活垃圾乱投放,实施初期效果不佳,装茶叶的垃圾袋乱投放问题严重。为解决此问题,物业紧急安装了监控设备,在原垃圾桶处设立干湿垃圾标识语,居委会入户宣讲,乱投放茶渣、茶叶包装袋的现象才有所缓解。
1.3 监管方式方面
X小区在垃圾分类宣传专栏出版红黑榜,红榜表扬优秀垃圾分类事例和优秀居民,黑榜公布乱投放垃圾监控影像。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安排了保洁员代投放的人性化措施。Y小区在垃圾分类宣传栏,介绍本小区垃圾分类茶活动总体情况,也有一些茶文化活动之类的照片和表彰优秀分类居民。Y小区的居委会管理人员在绿化带设置了警示标语、组织楼组长进门宣传,特别在问题严重楼道亲自上门劝导、安排志愿者定时巡查小区。从中可以看出,在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生活垃圾及茶渣、茶具碎瓷垃圾分类作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议题,其实施涉及到政府、市场、社会多个主体的参与和协作治理。
2 松江区生活垃圾分类的茶文化激励措施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中,多元主体参与是垃圾分类实现共治的主要措施,以便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茶文化活动,为居民提供参与交流、学习和分享经验的平台,不断完善激励措施,提高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2.1 社区居委会开展茶文化活动宣传动员
在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中,主要是由社区物业部门进行垃圾分类相关设施的设置,包括投放点的选择、时间的规定、垃圾桶的数量和正确标识、茶垃圾分类公告栏的更新、设备的维修等。通过平时在社区里举办公益活动,开展相关的茶文化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健康消费文化。比如,X小区居委会安排了楼组长借助品茶活动进户宣传,广泛开展茶垃圾分类和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等相关工作安排。Y小区垃圾分类相关设施同样由物业部门负责设置。从中可以看出,社区物业、居委会管理者协同楼组长入户宣传,告知居民相关工作安排使得垃圾分类有效推进。
2.2 志愿者参与茶文化活动引导居民
志愿者队伍是由社区居委会组织,专门针对诸如茶渣之类的垃圾分类相关工作的队伍,成员以社区先进分子、中老年人、退休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引导居民、开袋检查、劝导不分类居民等,在社区里通过开展茶文化活动、茶道插花、鉴茶品茶等方式,吸纳了社区中的老年人和青年人参与志愿活动。X小区在每个投放点都配置了4至5名志愿者,在投放时间引导、协助居民完成正确的茶叶垃圾分类投放。Y小区在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初期效果不佳,小区组建了人数庞大的志愿者队伍,由居委工作人员带头,在投放站配备5至6名志愿者引导居民如何正确分类茶渣菜叶等干湿垃圾,如何对混有茶渣和茶汁的湿垃圾破袋茶垃圾等,可以完善垃圾分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的力量,最终实现“全民参与,全民治理”的局面。
2.3 社区居民“绿色账户”激励制度
在调查居民家庭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时发现,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此社区通过开展茶活化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上海“绿色账户”奖励机制作为社区正向激励的主要方式。居民正确垃圾分类投放后获得积分,一次10分,一天最多20分。获得积分后,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两种兑换方式获取礼品。线下则是由街道所设的居委会,不定期开展兑换活动。兑换活动的小礼品有洗衣液、餐巾纸、肥皂、洗洁精、红茶饮品、垃圾袋、茶沫等日常生活用品。因为疫情缘故,两个小区暂时停止了兑换活动。通过定期开展社区活动,X小区在绘有茶树的绿色小屋两个月举行一次兑换活动。Y小区在居委会服务站、茶馆举办等多个公共空间举办相关茶活动。同时也发现,在社区居民中有一部分居民自觉性较差,更有年轻人不知道“绿色账户”和其相关的政策。
2.4 多元主体联合治理与制度约束
在社区里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一方面宣传生活垃圾的分类知识,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了解。另一方面,通过茶文化活动使社区中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在茶活动中分享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同时也采取通报批评乱放和不分类垃圾的居民。由于居委会、业委会没有相关执法权,无法进行罚款,所以社区管理者一般采取批评的方式。X、Y小区的措施主要有居委会工作人员会协同楼组长对拒绝分类的家庭上门劝诫,楼道邻居相互督促,物业加装摄像头监管违规投放的居民,居委会将诸如茶渣、破碎茶杯等干湿垃圾分类效果不佳的楼道进行通报批评,张贴在楼道茶活动公告栏中等。对于个别极端拒不改正者,X小区居委工作人员会联合城管执法部门上门处理,Y小区主要通过设置警示标语进行引导监督。同时,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城市生活垃圾(茶叶渣)分类治理中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明确相应的惩罚标准和奖励措施。
3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茶文化激励效应
3.1 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和识别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垃圾分类知识测试来看,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正确性还有待提高。从测试结果看,两个小区平均分为4.62分(满分6分)。其中“瓜子壳”正确率最低为66.32%,其次是“鸡蛋壳”为65.34%,对于相关“茶叶”分类占32.3%。上海市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及相关知识,居民也有意识进行垃圾分类活动,但是居民对一些迷惑性强的茶渣茶杯碎瓷等垃圾会错误投放,尤其在茶叶渣属于干湿垃圾分类方面。当居民垃圾分类错误时,由保洁员和志愿者指出错误,并重新投放。但是这种居民过度依赖保洁员和志愿者进行垃圾分类和投放的方式,不利于垃圾分类的持续进行。通过电子屏幕循环演示、宣传画报的直观展示,使居民能够从生动的宣传中逐渐掌握垃圾分类的方式,值得各个小区学习借鉴。
3.2 居民使用“绿色账户”积分积极性增强
“绿色账户”的初衷是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后获得一些礼品(茶叶、茶具或茶艺培训)奖励,鼓励居民能坚持进行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分类减量实效为目标。在X、Y两个小区中,都有“绿色账户”扫码器,居民在规定时间段,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后,由保洁员现场完成积分。获得积分后,居民可以选择线上或线下两种兑换方式。线下则是由街道所设的居委会,不定期开展兑换活动各类小礼品,如茶沫饮品、红茶饮料、茶具、茶劵、茶具等日常生活用品。使用“绿色账户”积分卡的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这些老年人通过参与茶活动、品鉴茶叶,提升茶文化,提高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绿色账户”的初衷是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后获得一些礼品奖励,诸如茶叶和茶具等,鼓励居民能坚持进行垃圾分类工作。在社区中需要定期举多种活动或茶活动,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讲授茶道茶艺和茶学和茶艺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3.3 社区监督管理机制运行不断完善
社区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是保障生活垃圾有效分类的重要制度措施,对于违反垃圾和茶渣分类相关条例个人和单位,监管和查处都十分严格,但是对于个人的处罚涉及到居住区内居民违法投放垃圾的问题,诸如毁坏的茶具、茶渣等都需要严格分类,只能由居委会和物业负责监管。一种监管方式是依靠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户检查,对诸如茶叶渣、茶具碎瓷之类的垃圾分类做得不够完善的住户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告知居民如何更好地做到垃圾精准分类。对志愿者上门指导不肯开门,拒绝茶渣分类的居民,居委会可以协同由社区城管和民警上门,单独进行垃圾分类普法宣传。另一种监管方式是红黑榜和评议榜机制,但是,如果社区对每月各楼道评议榜和红黑榜未能进行及时更新,则容易会流于表面形式而失去处罚和激励的效应。
4 小结
本文通过上海市松江区两个小区的调查,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多元主体参与茶文化活动激励措施及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居委会等社区管理人员开展多方面宣传及茶文化活动,组建志愿者队伍,“绿色账户”等多种正向激励措施,为推动社区茶渣、茶具等生活垃圾分类创造了良好的治理环境。同时,通过制定负面清单形成长效监管制度,联合执法部门对不配合者进行教育与处罚等方式,建构社区多元主体参与茶活动,调动居民的力量带动周围人员,形成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内驱力。因此,城市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居民主体性参与,通过开展茶文化活动搭建参与茶叶等生活垃圾分类的活动空间,对邻里交往和构建和谐社区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关涉社区治理主体如何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升治理能力,引导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实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