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2022-02-18刘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抑郁中学生影响因素

刘炜

摘要:近年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有发生,而抑郁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部分中学生长期受到抑郁状态的影响,甚至患有抑郁症,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研究者对我国中学生的抑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与中学生抑郁相关的各类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通过对国内中学生抑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能系统梳理中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抑郁;中学生;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4-0009-05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1]。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在经历快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我国中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普遍学业压力较大,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后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和行为反应,会对其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造成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发展为抑郁症。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中学生抑郁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探讨了与中学生抑郁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旨在为中学生群体的抑郁防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一、中学生抑郁现状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国内研究者对于中学生抑郁现状、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者对2012—2018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中学生抑郁流行病学的文献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37篇,涵盖我国18个省、直辖市,结果显示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8.4%,高于我国成年人和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2]。对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区域中学生抑郁状况的研究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范围为19.7%~36.4%[3-5]。对中西部、东北部分省市区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范围为19.5%~23.34%[6-9]。此外,也有部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范围为43.87%~47.2%,与多数研究结果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较大[10-11]。

由于不同研究的调查时间、样本量、取样范围、评估工具等各不相同,可能会造成不同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有研究发现,在BDI-Ⅱ、CDI、CES-D、DSRSC、中学生抑郁量表、SDS共6种抑郁量表中,CES-D是研究者使用最多的抑郁筛查量表,而使用SDS作为筛查量表得到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为46.1%[2]。总体来说,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部分研究甚至接近50%的检出率,中学生的抑郁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二、中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

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抑郁的发生有明显影响,但目前仍未发现引起抑郁障碍的特定生物学因素[12-13]。心理社会因素对抑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较安全的假设是遗传因素对双相障碍影响较大,而环境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作用更重要[14]。中学生抑郁的发生不是某一因素的单独作用,而是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所致[11]。因此,本文将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与中学生抑郁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归纳,概括为一般人口学因素、学校和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生活习惯和不良行为因素、生活事件因素共五大方面。

(一)一般人口学因素

与中学生抑郁有关的一般人口学因素主要有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对国内有关中学生抑郁流行病学的文献分析显示,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性别、年级上存在差异,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初中生[2]。高青、吴明、叶茜雯等[6]对辽宁省14个市的普通初、高中及职业高中的中学生研究发现,年级、性别因素是影响中学生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对广西8所市县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在抑郁得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女生抑郁水平高于男生,高中生抑郁水平高于初中学生,非独生中学生抑郁得分高于独生中学生[10]。曹廷珲、刘勇[15]对北京市和哈尔滨市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性别和年级对于抑郁的主效应显著,事后检验表明,女生的抑郁程度高于男生,高三学生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二学生高于初一学生。李学美、黄莹[16]对云南省中学生的研究显示,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高中生检出率高于初中生,非独生子女检出率高于独生子女,提示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与中学生抑郁的发生有关。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论。陈咏梅、范明明[17]对河南省中学生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初中学生,而男、女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凌宇、唐亚男和滕雄程[18]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研究发现,性别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抑郁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刘霞、张跃兵[19]对山东省农村中学生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抑郁自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提示,性别、年级等一般人口学因素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程度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也可能与研究所采用的抽样调查方式、评估工具有关。

(二)学校和社会因素

与中学生抑郁有关的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类型、是否为毕业班、是否住校、学习成绩、学业压力、校园欺凌、请假或休学等。

我国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存在学校类型的差异,普通中学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重点中学[2],相对于初中生,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更高[20]。是否为毕业班、学习成绩、学业压力与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均有一定的关系,毕业班中学生抑郁发生的风险高,成绩在后25%者抑郁发生的风险高,自评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发生抑郁的风险高[21]。一项对上海市毕业班和非毕业班中学生的研究发现,毕业班中学生抑郁检出率高于非毕业班中学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学习成绩差是毕业班学生和非毕业班学生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22]。是否住校也与中学生的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住校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非住校生[10,23]。学习压力、学习成绩与中学生抑郁有关,学习成绩差、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24-25]。遭受校园欺凌也会影响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一项对江西省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55.5%)比未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中学生(27.0%)更高,且检出抑郁症状的风险是后者的2.57倍[20]。遭受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26]。此外,学生请假或休学也与抑郁症状发生密切相关,有曾经请假或休学经历容易导致中学生抑郁的发生[6,17]。

影响中学生抑郁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中学生与家人和同学相处得好、具有较多朋友是抑郁的保护因素,而无关系亲密朋友或与同伴关系差是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5,7,25,27-28]。中学生社会支持情况影响学生的抑郁症状发生率,社会支持较多的学生抑郁症状较轻,而社会支持少的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7]。中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总分与抑郁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具体表现为遇到问题后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越多则抑郁水平愈低,反之则抑郁水平愈高[16]。关于社会支持与中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抑郁显著负相关,复原力在社会支持中起完全中介作用[29]。

(三)家庭因素

家庭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家庭居住地、家庭氛围、家庭类型、父母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城市地区[2]。农村中学生抑郁情绪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家庭氛围在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中的作用较为突出,不仅能直接作用于抑郁情绪,还会通过其他因素起到中介作用[23]。农村地区、被家长打骂、非常态家庭的中学生CES-D总分较高,均为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30]。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父母不和睦、父母离异是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22]。三代同堂、父母关系融洽的中学生抑郁症状者所占比例较低,而再婚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的中学生抑郁症状者所占比例较高,表明家庭类型、父母关系等变量与中学生抑郁状况存在关联[31]。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抑郁也有明显的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温暖和理解)和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均呈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32]。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学生抑郁的发生。对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父母社会经济状况低的中学生患抑郁症状的风险高于父母社会经济状况高者[33]。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存在负相关关系,低社会经济水平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的风险明显高于高社会经济水平的中学生。洪忻、李解权、梁亚琼等[34]对南京市5所学校中学生进行了为期2年的随访调查,发现父母职业状况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联,父或母失业、父母均失业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在另外一项研究中,洪忻、梁亚琼、王志勇等[35]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他研究的结论也支持了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收入低等因素会影响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19]。

(四)生活习惯和不良行为因素

影响中学生抑郁的生活习惯和不良行为因素主要有睡眠质量、运动情况、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网络使用、打架行为等。池红、洪忻[11]在为期2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无论随访前后,无中等强度活动、睡眠时间≤6h/d中学生的SDS量表标准总分、抑郁症状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中等体力活动充足、睡眠≥9h/d的中学生,提示抑郁症状的发生与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有关。研究发现,吸烟、饮酒是抑郁的危险因素,过去7天每天活动1小时及以上是抑郁的保护因素,每天睡眠时间7~8h、≥8h者较<7 h者出现抑郁的风险低,失眠者产生抑郁症状的风险是未失眠者的2.83倍[3]。陈咏梅、范明明[17]研究发现,吸烟、有打架行为、网络成瘾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具有失眠、吸烟、饮酒等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发生抑郁的风险高,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抑郁的保护因素之一[21]。网络成瘾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证实,是否有网络成瘾症状、移动设备使用时间、上网时长等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25,36]。一项对上海市3个城区及郊区的中学生调查发现,存在网络成瘾行为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更高,進一步矫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的结果仍显示网络成瘾行为是影响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37]。

(五)生活事件因素

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身体或心理虐待、忽视、家庭暴力、患病、各类负性生活事件等。曾受到严重伤害、遭受家庭暴力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无相应经历的学生[17]。曾被家长打骂、受到过严重伤害、被恶意取笑、受到校园欺凌等负性经历均会导致中学生抑郁的发生[4-5]。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离异、儿童期遭受情感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呈正相关[19]。胡梓悦、李鹏声、郭蓝等[38]对儿童期遭受的各种类型的虐待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按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儿童期遭受各种类型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童年生活不愉快、近期患病、负性生活事件等因素均可以预测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9,39]。

(六)其他因素

中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众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学习环境、家族抑郁史、母亲生育年龄、个性心理特征、体重等因素也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5,9,27,40-42]。

三、小结与展望

我国中学生年龄一般为12~18岁左右,处于生理快速发育的阶段,心理也正在经历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过渡的阶段,此阶段也是获取知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学生抑郁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较高,中学生的抑郁问题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影响中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因素众多,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生活及学习环境、成长经历等均与中学生的抑郁发生有关。面对众多影响因素,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合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父母的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或转介,通过各项措施减少中学生抑郁及心理问题的发生。

国内关于中学生抑郁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说明中学生抑郁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在相关研究数量增多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大多数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量为个别省市或者地区的中学生,且不同研究的取样方式及数量差异较大,研究的生态效度不足。

第二,不同研究所使用的调查工具之间得到的数据差异较大,对中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同质性较高,研究深度不足。

第三,部分研究对中学生抑郁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未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分析,理论性不足。因此,未来有关中学生抑郁的研究可以在取样、评估工具、研究深度、因素关系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为学界提供更加科学和丰富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S]. 2020-12-07.

[2]刘福荣,宋晓琴,尚小平,等.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2):123-128.

[3]车贝贝,高晶蓉,陈德,等.上海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及行为因素对其影响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21,37(1):27-32.

[4]勉丽娜,陈辉,韩霄,等.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20(8):724-728.

[5]谌丁艳,黄园园,周丽,等. 2017年深圳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8):738-743.

[6]高青,吴明,叶茜雯,等.辽宁省中学生抑郁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9):1362-1364.

[7]蔡晓萌.郑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39(1):23-27.

[8]陈学彬,王文,梁妍,等.兰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88-990.

[9]黄莹,李燕,杨国良,等.云南民族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9):1121-1123.

[10]段修云,徐明津,杨新国. 2015年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抑郁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7,33(24):3411-3414.

[11]池红,洪忻.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连续2年随访研究[J].中国校医,2013,27(12):884-886.

[12]王建平,张宁,王玉龙.变态心理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3]郝伟. 精神病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4]沈渔邨.精神病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5]曹廷珲,刘勇.北京和哈尔滨中学生社会支持希望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6):873-875.

[16]李学美,黄莹.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8):1001-1004.

[17]陈咏梅,范明明.开封市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20-1523.

[18]凌宇,唐亚男,滕雄程.学习压力对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的影响:乐观的调节与中介作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3):52-56.

[19]刘霞,张跃兵.济宁市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9):951-954.

[20]陈婷,范奕,张子华,等.江西省中学生校园受欺凌行为与抑郁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4):600-603.

[21]李孟瑶,屈燕,胡瑜.中学生抑郁的状况调查及心理危机干预对策[J].心理月刊,2021,16(22):22-24.

[22]张喜燕,孙喜蓉,胡建军,等.上海市毕业班和非毕业班中学生抑郁情况调查[J].海南医学,2021,32(6):802-806.

[23]汪小斌,汪俊华,陈雄.贵州省中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818-1820.

[24]吴虹,何源,郭蓝,等.汕尾市中学生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15,41(5):424-429.

[25]孙志清,郑霞,洪忻.南京市城区在校中学生抑郁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2,14(2):52-54.

[26]贺万静,蔡云.毕节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遭受校园欺凌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1,37(4):539-544.

[27]程永琛,杜亚松,周慧鸣,等.上海市非毕业班中学生抑郁障碍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醫学版),2015,35(10):1539-1544.

[28]张文武,周东升,胡珍玉.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503-1505.

[29]梁冬梅,代维祝.中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复原力的中介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9,6(78):212-213.

[30]何作力,张红亚,李瑞,等. 2019年大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影响因素[J]. 预防医学论坛,2021,27(2):88-91.

[31]徐伏莲,黄奕祥,钟明洁,等.江门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6):847-849.

[32]朱剑妮,黄莹,陈桂存,等.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69-1671.

[33]戚圣香,洪忻,王志勇,等.父母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4):409-412.

[34]洪忻,李解权,梁亚琼,等.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关系随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697-699.

[35]洪忻,梁亚琼,王志勇,等.中学生社会经济状况与抑郁症状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4):473-476.

[36]李丽平,亓德云,江艳微,等.上海市虹口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和网络使用的关系[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0,37(12):1170-1174.

[37]孙力菁,罗春燕,周月芳,等.上海市中学生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3):445-447.

[38]胡梓悦,李鹏声,郭蓝,等.深圳市中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状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6):703-707.

[39]吴彩云,傅丽萍,龚毅,等.负性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J].教育观察,2021,10(23):29-32.

[40]苏畅,赖诗敏,宋莎莎,等.基于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的资中县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相关因素[J].卫生研究,2020,49(3):427-433.

[41]邓厚才,杨敬源,邓冰,等.中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0):1274-1277.

[42]何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12):723-727.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抑郁中学生影响因素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