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大赛问题分析与办赛实施对策

2022-02-18罗森侨

时代汽车 2022年4期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院校职业教育

罗森侨

摘 要: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始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国家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大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下,其重要性越发凸显。全国性的技能大赛获奖对参赛师生和所在院校都具有极高的附加值,因此,各个省区市相关院校都在全力以赴争取冲进国赛。本文简单介绍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现状,充分肯定了其在推动实践教学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当前技能大赛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破除唯竞赛至上,克服技能大赛负面作用,保证技能大赛持续良性发展,从办赛角度提出了相应实施对策。

关键词:技能大赛 职业院校 职业教育

1 引言

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起源于2008年[1],从此以后几乎每年全国及各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频繁开展。以最具代表性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截至今年,该项赛事已经举办13届,是目前规模和影响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全国性赛事。

教育部近些年在统筹组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不断尝试改革大赛办赛模式,以比赛促进“三教改革”和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在2020年,构建了新的办赛机制,在国家全面统筹下,强调地方政府组织保障,引导校企合作。2021年,大赛更是联合35个部门,积极对接产业需求,推出了102个赛项,全国各地院校组建了三千余支队伍,累计参赛选手7000余人。今年的大賽在“技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举行。除此之外,其他全国性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各项活动累计数万场次,吸引千余万人次参与。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促使相关院校提升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学时占比,另一方面,在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指引下,师生有的放矢,切实提高了技能教学的质量。

通过具有品牌性的全国性大赛活动,确实能够很好的向全社会展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有利于塑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享有技能的社会氛围。

2 技能大赛问题分析

随着“职教20条”颁布和“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的实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职教20条”要求相关院校制定政策,对在中国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奖选手给予免试入学政策,给了职业院校学生新的发展目标,也赋予技能大赛新的意义。“双高计划”建设申报中国家级比赛获奖是关键指标。这些因素使得竞赛作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更加显著。但与此同时,技能大赛的负面影响也有所显现。

首先,影响正常教学。为了获得更高奖项,部分职业院校支持选手进行机械的高强度训练。允许学生不参加课外活动、劳动锻炼、兴趣社团等活动,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个别集训安排与其他素养类课程相冲突,学生正常课业活动受到干扰。部分院校对参赛选手差别“优待”,极易演变成单一的竞赛培训,甚至是应赛教育[2]。

第二,整体参与率较低。个别专业的学生当中仅有少部分能够参加竞赛集训和选拔,其中只有更少数学生能够参赛,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作者调查指出,其所在省份该专业学生中,仅6%左右的学生参加过技能大赛,剩下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大赛[3]。

第三,投入产出不足。从专业建设标准和教学需要来说,大部分学校应当购买过技能大赛实训设备。技能大赛的设备往往从几十万到数百万不等,并且每隔一段时间,由于赞助方改变或者比赛设备本身更新换代,院校需要重新采购设备,这会给相关院校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有调查还显示,有超过90%的教师表示学校购买的竞赛设备利用率不高[3]。

最后,功利心太强。技能大赛获奖,不仅老师或者学生个人获得荣誉,师生所在院校同样可以树立品牌,赢得认可。但是,如果学校为了追求大奖,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制定不科学的激励政策,则会导致教师团队内部竞争加剧,不利于师资团队可持续和健康有序发展。过分追求名利,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教师团队的团结[4]。

面对上述问题,在正确全面看待技能大赛的前提下,确保技能大赛以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式遴选人才,引导职业院校更好的践行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理念就现得尤为重要。

3 办赛实施对策

随着技能大赛获奖的附加值越来越高,各个职业院校在备赛、参赛乃至办赛上投入的成本和精力也越来越大,学校、行业、政府、社会对技能大赛的期待值也逐步提高。为了使办赛更加公平高效,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其中,共列出几下几个具体实施对策:

3.1 建立赛前培训机制

部分办赛单位不组织赛前培训,而是通过赛前说明会的形式,召集参赛师生到场,仅简单介绍比赛内容、参观现场。赛前培训工作主要是指对参赛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对设备调试、使用等有详细了解。因为不同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实训设备往往会有差异,尽管原理相同或相似,但是在具体使用流程或者步骤上还是不同,这些设备上的差异就可理解为举办方的优势之一。为了更好的选拔优秀选手,应当尽可能降低甚至去除这种差异,赛前培训就是很好方法之一。

赛前培训可以分几期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少量收取培训费用,或者有政府基金进行支付,或者成立竞赛基金,参赛院校支付一定资金。这种培训除了服务比赛,其实质也是服务教学,因此某种程度上通过培训可以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学水平差异。特别是可以缩小个别条件较差地区的选手与先进地区选手间的水平差异。笔者所在院校,在组织筹办省级竞赛时,邀请专家和参赛院校到校实地接受培训,并给予专门学时,指导选手实际完成操作流程。这样就可以大赛为契机,引导学生以竞赛内容为纲,结合企业要求开展集训,形成学生“分层进步、整体提高”的目的,提高师生技能水平[5]。

3.2 完善裁判选拔机制

裁判人员组成可以是相关院校的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相关协会工作人员,条件合适情况下也可有政府或者事业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人员。除裁判外,可设置监督小组,人员组成考虑引入公证人员、相关主管部门的公职人员等组成监督小组。裁判拟推荐人员以实际裁判人数1.2-1.5倍为宜。裁判拟推荐人选可以由企业、行指委从裁判库中抽选决定,最终人选由监督小组随机确定产生,不宜由举办院校组建和聘用。

3.3 引入企业举办比赛

企业办赛可以将更多的岗位要素,实用技能要素与技能大赛结合,而不再是单纯的比设备比台架。赛题命制可由校企商定后共同确定,既考虑日常教学内容,更需要贴近工作实际。另外,企业办赛可以给相关企业带来诸多附加价值,比如发现人才,增加品牌曝光等。

引入企业办赛,还可以增强比赛的实用性。在日常实践中,收到不少师生反馈技能大赛设备赞助商缺少工业背景,仅是单纯的设备提供者。企业办赛,则会考虑结合行业生产实际和具体工作内容,使比赛实用性、针对性更强。这样可以产生更加贴近企业需要的人才,直接从赛场走向岗位。

实际操作中,对办赛企业需要严加甄选,一个赛项的不同模块也可考虑由不同企业组织实施。企业辦赛资金可考虑企业、政府、赞助商和院校等多方筹措。

3.4 切实发挥行指委职能

行指委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行指委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旨在推进产教融合,促进竞赛与产业同步发展[6]。除了在赛事具体内容和过程指导与监督方面工作,裁判的组织和聘用也可由行指委主导。

3.5 注重过程透明和赛后分享

比赛整个过程在不影响选手操作的前提下,可全程观摩。举办方也应该尽可能提供便于观摩的条件,并全程录像,形成影像资料,并考虑将资料共享给其他院校。

3.6 降低比赛功利性

一方面,技能大赛的目标是以赛促教,需要各地职业院校领导干部和师生树立正确的竞赛观。明确树立学技能的目的是成为技能人才,走技能报国之路,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贡献力量。参加竞赛的目的是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最终也要落到掌握技能,报效国家的出发点上。有人提到,职业教育一定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能变相成为“技能精英教育”,否则,就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初衷相违背[1]。

另一方面,技能大赛的另一重要目标是以赛促学,要求更多学生参与。实践中就要在更大范围内组织学生首先参与到各类竞赛培训中去,相应院校就此可以建立培训学时清单,将学生赛前培训、竞赛成绩积分化,设置成相应实践学分,促进学生以赛带训,以训促学。

4 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层次分明、种类丰富的技能大赛赛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影响不断扩大,要提高职业院校师生参与技能大赛比率,让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技能大赛中,公平办赛,则是这一目标落实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欧阳文锋,成鹏.刍议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8):188-189.

[2]范宁.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现存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21):218+232.

[3]陈伟毅.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03):12-14.

[4]邢洪涛.技能大赛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06):93-95.

[5]韩福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经验与启示——以油气储运技能大赛为例[J].石油人力资源,2018(03):80-83.

[6]行业指导:体系如何建,工作如何做[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8):38-40.

猜你喜欢

技能大赛职业院校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工程造价教学改革
理论知识点、国家技能鉴定、技能大赛与教学产品相结合的研究
从世界技能大赛看职业院校竞赛培训制度的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