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模式探究
2022-02-18康新兴刘子涵
康新兴 刘子涵
摘要: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思政教育协同现实困境及归因分析,厘清“三全育人”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的内涵与要求,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辅”协同模式,通过强化意识:强化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意识;促进融合: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队伍融合;完善制度: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制度;细化实施:以研究生不同特征细化协同育人方法的研究,为“三全育人”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新思路、开辟新空间。
关键词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三全育人
高校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厘清“导辅”协同的现实困境、明确“导辅”协同的内涵与要求、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能否构建“导辅协同”的工作模式。
一、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现实困境及归因分析
1.思政工作“导辅”协同意识存在不足
部分研究生导师受固化思想的影响,认为研究生的学业才是“导师负责制”的重点。研究生辅导员单一地认为自身工作只是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开展,思想上认为自身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从而忽略导师这支重要队伍。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各行其是,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单边化”,以及产生了“导师学术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由辅导员负责”等狭隘意识,未能形成思政工作协同的意识。
2.思政工作“导辅”协同职责划分不清
教育部相关文件对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有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职责划分过于明确,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只着重单一职责,从而忽略了思政工作协同效果。一方面是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任务多样且复杂,独木难支,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表现出“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是研究生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表现出“单一职责”。导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学业进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关注较少,同时,导师也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技巧,将导师权威性的优势在研究生思政教育方面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3.思政工作“导辅”协同制度构建不全
制度是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石[1]。一是思政工作协同的制度设计缺失,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不太完善,缺少思政工作协同管理的规章基础,对于研究生思政协同工作管理制度的统筹管理不足。二是思政工作协同的监督机制欠缺,适当的监督举措是研究生思政工作协同机制有序实施的条件之一。三是思政工作协同的激励措施不足。现有的激励措施只是针对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常规的岗位职责奖励,没有具体的针对协同育人成效的奖励,难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现实需求。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的内涵与要求
1.构建“导辅”共建、共享的思政协同工作体系
随着研究生群体生源构成复杂、年龄跨度大、集体概念薄弱、社会给予研究生较高期望、学业就业压力等特征越来越明显,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复杂且困难,单靠传统的各部门各司其职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研究生思政工作的要求。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础,重新整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構建“导辅”共建、共享的思政协同工作体系,加强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的协同工作能力,取长补短,促进思政工作进一步发展。
2.形成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
“导辅”协同教育模式下,运用导师科研育人以及辅导员组织育人优势,可以真正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溶于学生的科研进展、党团建设、心理健康、就业创业以及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中来,真正做到凝集“全员”,达到多方位育人合力的效果。
3.“导辅”协同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涌现出不同的思想文化,他们之间互相作用,互相碰撞,彼此融合,彼此促进发展,形成了各有特点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不同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传播平台,使得研究生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处于被动状态。学校思政育人体制落后,难以顺应新时代要求,需要探索创新出新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导辅”协同可以多方面、系统化地形成合力,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导辅”协同模式构建
1.强化意识:强化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意识
首先要做到的是树立整体意识,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目前存在各行其是,相互脱离的现状,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整体意识的缺失,全局概念的淡化。只有深刻意识到两支育人队伍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树立思政教育整体意识,才能达到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其次要做到的是树立主动性意识,通常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以学生为交集,仅仅在特定情况下才进行沟通,缺少一定的主动性,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合力育人效果。研究生辅导员应主动对接导师,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度,同时导师也应积极参与到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中去,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情况。两支队伍只有把握主动性意识和整体性意识,才能将“导辅”协同作用发挥到最大,才能进一步构建“导辅”协同育人模式。
2.促进融合: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队伍融合
高校中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分属于不同部门,这种“平行线”的岗位设置一定程度上导致两支育人队伍特有优势的叠加作用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在厘清两支育人队伍所属部门及优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置德育导师与兼职辅导员的方式实现导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有效融合,同时结合“专兼结合”的方式,充分加强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队伍的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增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完善制度: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制度
首先,以“三全育人”改革为契机加强思政协同工作制度建设,主导合力育人导向:以领导层的制度建设为基础,保证顶层设计的完善,逐渐向基层渗透,同时积极建设合力育人文化,使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达成合力育人共识,建设一套统一的管理规整制度,明确领导机构、执行人员以及考核办法等[2]。接着强化沟通交流制度,形成合力育人战线。最后健全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合力育人效果:在合力育人的考核上,我们应当始终明确考核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对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自身职责的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强协同育人的考核,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包含思政协同工作制度执行情况,育人队伍沟通机制运行情况以及协同育人效果的考核。
4.细化实施:以研究生不同特征细化协同育人方法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育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研究生不同特征为切入点,细化育人方法。结合研究生学习特征,以扎实学业教育为基础,经调查发现,大多数研究生处于较高的学业科研压力下,扎实推进学业指导,将思政工作渗透于学业指导中去。结合研究生思想特征,以发展理论教育为主线,调查发现,思想政治层面更深的理论学习对研究生更加有吸引力,结合现实与证据,思政教育效果更好。结合研究生现实特征,以加强心理教育为辅线,研究生最大的现实特征就是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相关心理活动,加强心理建设,疏通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渠道。
本文系西安工程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肖建国,李永贤.研究生“三全”育人模式及其实践路径优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6):42-47.
[2]任敏.导辅协同: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建构[J].大学教育,2021(06):134-137.
(作者简介:康新兴,助教,硕士,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子涵,助教,硕士。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