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写家乡的风俗
2022-02-18赵学潮
赵学潮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有着迥然不同的风俗,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一种风俗。怎样才能写好这次习作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精心选材
写家乡的风俗,必须在选材上狠下功夫。写作前,同学们要仔细回忆一下自己所了解到的家乡的风俗,把它们逐一罗列出来,分类加以整理,看看哪一种风俗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把它选出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写作素材。如:
我的家乡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上。如果你来到这儿,一定会感到奇怪:别处的房子是两边盖,而这儿的房子却是“半边盖”。原因何在?首先,它与地域环境有关。我们这儿是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风沙大,加之木材稀少,人们根据自然条件,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其次,近百年来家乡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增加迅猛,农村土地面积有限,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情况。最后,我们这儿有“肥水不外流”之说。房子“半边盖”,雨水流向自家院内,符合风水学说。这样建房子还可与邻居的房子无缝连接,两家共用一面墙,既节约建材,也提高了保温性和舒适性。
小作者精心选取了家乡的“一大怪”——房子“半边盖”这一独特而且典型有趣的写作素材来写,在选材上就略胜一筹。
二、写明成因
任何地方的风俗形成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写作时,同学們要把家乡的风俗所形成的原因,以及跟这一风俗有关的传说、来历叙述清楚,这样就会使读者对这一风俗了解得更清楚。如一位小作者的习作《家乡的老鸹月?》片段:
传说家乡的老鸹月?与汉代名将李广有关。那年,匈奴入侵,李广设计诱敌,带领将士们撤退时,以战盔做锅,用草木做筷子,将面团拨入盔中,加入野菜。将士们吃饱饭,精神大振,很快打败了匈奴。李广班师回朝,汉武帝听说此事后,让御厨仿制犒劳将士。又传说,匈奴以乌鸦为神鸟,乌鸦陕西方言叫“老鸹”,而这一面食又像老鸹头,所以汉武帝赐名为“老鸹月?”,有斩食匈奴神首之意。
小作者叙述了家乡特色美食——老鸹月?的传说,交代清楚了老鸹月?这一美食的来历,使读者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写出特点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写作时,要抓住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介绍,要尽可能地把它的特点介绍清楚,使读者读后一目了然。如一位小作者的习作《家乡的面花》片段:
家乡的面花有如下特点:一是造型生动,图饰鲜活。民间艺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手法,制作出各种花鸟虫鱼、动物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专业艺术家叹为观止。二是粗犷厚实,色彩对比鲜明。家乡的面花就像家乡的人们一样,粗犷豪爽实在。三是寓意深刻,内涵丰富。面花的图饰纹样与丰富的民俗风情紧密结合,如小孩过满月的“鱼变娃”,象征繁衍生息;老人祝寿桃上贴的“福”“寿”两字,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小作者从造型、用料、寓意三个方面来介绍,把家乡的面花这一富有地方民俗特征的面食的独特之处介绍得一清二楚。
四、具体叙述
家乡的风俗一定给我们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写作时,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通过对有关细节的刻画,在读者眼前再现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来,使读者对这一风俗了解得更加深刻。如一位小作者的习作《小满风俗》片段:
在我的家乡,祭蚕神是小满时的一项重要风俗。传说小满这天是蚕神的生日,小满又恰逢江南农家培育蚕宝宝的时节,人们为了让蚕茧丰收,便有了祭蚕神的活动。每年小满这天,我们全家都会前往含山,去拜蚕花娘娘。这时的含山人山人海,大家兴致勃勃地登到山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香烛,面对蚕花娘娘的雕像叩拜,祈求蚕花娘娘保佑今年的蚕茧大丰收。祭拜蚕神过程中,经常会看见一行人抬着一座周围放着五颜六色蚕花的轿子巡游,上面站着一位身穿华丽古装的女子,在轿子上唱着民歌,祈求蚕神保佑。循声而来的人们手中各拿着一朵蚕花,围在轿子边,再次默念心愿。
小作者通过对祭拜蚕神过程中人物的动作的刻画,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了一幅人们小满时祭拜蚕神的风俗画面,给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